小学德育课程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6241445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德育课程的现状与对策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德育课程的现状与对策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德育课程的现状与对策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德育课程的现状与对策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德育课程的现状与对策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德育课程的现状与对策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德育课程的现状与对策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我校德育课程的现状与对策思考根据新课程标准,我国思想品德课程总目标是协助学生提升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水平,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综合设置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这是一项重大的课程改革举措,主要意义是为小学生开辟了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使学生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从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

2、成效来看,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我校德育课程实施与改革还存有诸多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一、我校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简析 在本校从事教导主任工作多年,每年的课程设计都按照上级的要求来安排,课程设计按照低、中段2节、高段3节要求设置,多年来的实施中发现,虽然课程设置了,教材也配套了,但存有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一)德育课程教师队伍的设置:没有专职教师,班主任兼任该课程的占92%,学校校长兼任该课程的8%。(二) 教学方式上存有问题:其一,在课堂讲授中不够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批判水平的培养,在课堂组织上单向的灌输过多,缺乏应有的讨论,即使发动讨论,也是为了得出

3、既定的道德结论,而不是求得道德认知、道德反省水平的提升。 其二,缺乏实践的机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无法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即使有所谓的“实践”活动,也是为了完成既定的任务,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其结果是导致道德实践活动走向形式主义,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三)教学研究走形式:因为没有专职教师,加之领导、教师、家长普遍不重视,学校德育课程很难扎实展开,学校没有定期的学科教研活动,仅仅在组织各级教研课时开专题教研会。任课教师在教学时极少深入钻研教材,以至对课程的把握明显存有问题,因为是由班主任(他们多数是语文老师)兼任,很多教师便将语文课程的特点不自觉地迁移到了德育课程中。 二、德育课程

4、开设和实施情况的原因追溯 (一)领导与教师对德育课程重视不够 学校工作“德育为先”的口号人人知晓,德育课程又是德育的主渠道,但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中却没有突显其位置。学校分管德育和教学的领导在工作中身兼数职,很少引导教师实行德育课程研究。如我校的德育校长,教的不是德育课而是数学课,德育主任教的是语文课,德育是全校领导和老师的事,谁都得管,可谁都作为学校领导考虑更多的是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学校教学环境的改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的成绩等,成为了“校长抓硬件,语数英的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场面。学校领导在德育这个方面更注重的是根据上级要求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并未将德育课程作为德育的主渠道来发挥其应有的作

5、用。 同时,学校在德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几乎都没有配备专职教师实行教学,绝绝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兼任,小学德育课在相当部分教师心目中是“副科”, 谁都能够教, 谁的工作量不足就搭德育课。因为教师没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缺乏对学生品德形成规律的把握,上课照本宣科,敷衍了事,理论与实际情况没有结合起来,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学生也不感兴趣,课堂效果较差,往往有的老师只上半节课,余下时间则让学生做语文或数学作业。 (二)德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因上级部门定期对语、数、英教学质量实行考核,而德育课程往往不列入质量考核之列,所以教师、家长往往以语数英三科的成绩评比结果作为准绳,所以语数英成了“宠儿”。而德育课程

6、又没有什么具体措施来实行评价,教师、家长、学生对它的淡漠似乎已成为习惯了。 (三)学校德育全面育人目标与家庭教育的畸形目标间存有反差 学校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家庭教育因为家长素质及其价值取向的偏差而导致了畸形发展。这二者间的反差也影响了学校德育课的质量。 时下家庭教育存有很多问题,很多家长重智轻德,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的心情十分迫切,一方面在物质需求上舍得大投资, 另一方面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语、数、英的学习状况,对孩子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却很少关心。家长的片面育人观是影响德育课程的潜在因素。(四)课程设置与实际教学不相一致 1、在教学实施中课时未得到有效保证 各学校的德育课程在课程

7、表上虽然按课时设计排课,但很多教师却将部分课时挪为他用,常改为语文或数学课。私下访谈中有近二分之一老师认为学校德育课时有挪为他用现象。特别是在实行中段测试和期末测试时的复习阶段,老师们往往占用课时都觉得天经地义。 2、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难以兼顾 学校在开设小学德育课程时对国家课程保证相对较好,每周均为二到三节课时,但作为德育的地方课程实施效果次之。国家课程的内容相对较多,补充地方教材的时间随之受一定的影响。 3、缺乏对校本课程的重视 目前我校在校本课程研究上还是空白的,没有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进行校本研究,导致了本校德育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没有特色。 三、德育课程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教师

8、队伍建设 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专职教师队伍是搞好学校德育课程的基石。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都有自己的专业教师,而培养学生做人的重要课程却没有专职教师,这无疑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偏差。当务之急是上级要为学校逐渐配备专职的德育课程教师(最好是由德育课程教师担任班主任(因为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对德育课程教师进行教学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并给予德育课程教师与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同等待遇,激励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勇于改革,勇于进取、开拓,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综合素质。 (二)建立课程评价制度,加强督导评估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

9、课程评价作为重要枢纽,教育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最佳导向,是各学科均衡、良性发展最为关键、最为首要的因素。 1、加强和完善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课程的督导评估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要制定出对本地区学校德育工作、德育课程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操作体系,倡导 “会诊式”评估方法,在检查评估结束之后,要向社会、家长公布学校德育工作情况,向被评估学校提出德育工作、德育课程的改进意见,并定期检查改进情况。 2、加大学校对班级德育工作、德育课的评价指导力度 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学科的建设,要明确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比“学会学习”更为重要,至少应让德育学科教师享受与语数英学

10、科教师同等待遇,同时也接受与语数英学科教师的同等考核。 建议学校德育管理部门和教务处牵头,对学校班集体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和德育课程的开展情况给予全面的评估和正确导向。依据评价方案,对德育课的教学情况和班级德育工作给予全面评价。评价的结果作为德育课教师、班主任晋职、评优的重要依据。 3、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品德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德育课的学习效果不仅仅表现在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平和行动上。因此考核学生的德育课成绩,不能以试卷考试为唯一形式,而应对学生的思想水平、行为方式和德育知识等方面进行实事求是的综合评价。学校要定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出综合评价。积极推行成长记

11、录评价法等形成性评价,同时辅之以评语等传统有效的评价方式,形成以学生自评为主,同学互评、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注重通过动态、灵活的评价,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提倡开卷考试。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并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效性认识,可以将所有的理论知识点,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案例,通过学生对实际案例的理解和知识点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德性修养和法律素质。 (三)注重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新课程理念倡导从生活中来,到生

12、活中去,学校的德育课教师应该在教学环节设计上贴近生活,并努力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充分体验生活,学会做人。同时学校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德育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探索、实验和创新,加大德育课教法、学法的改革力度,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在德育课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多一些体验和操作,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中导之以行。(四)加强家、校、社区合作,促德育课程改革。 学生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在学校内部,德育课程的教学与班会等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建立“三位一体”的大德育网络课程。德育课程要争取家长的配合、支持、理解,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德育课程的特点与重要性,阐释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引导家长主动与学校教育配合,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在德育课程中成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言传身教,与孩子平等相处,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与忧愁,让孩子在家庭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只有家、校、社区通力合作,共同深化和拓展德育课程,才能大力提升小学德育课程的质量,营造育人的广阔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