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7篇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622157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7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7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7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7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7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7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7篇(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的诗意。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教学准备:师:课件 生:默写本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2、在自已本子上

2、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4、寻:寻找, 不遇:没遇到。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做过和尚,法号无本

3、。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2、指名学生读古诗。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

4、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此:这,此山,这座山。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不知处:不知道去向。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5、练习朗读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讨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诗人问:童子回答:诗人问:童子回答诗人问:童子回答: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5、读诗。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1、你看,根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

5、,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出示试题,图画)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诗人问:童子回答: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于是诗人又问:童子回答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于是诗人再问:童子回答:此时,看着( ),诗人(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心情,

6、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课前: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课中:一、提示课题。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二、了解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三、理解诗意。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

7、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

8、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四、体悟作者的心情。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出示:寻隐者不遇花间问童子,言师

9、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六、作业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学反思:这首诗平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该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改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触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

10、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马上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学生不清楚为什么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陈毅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能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凭借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感悟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

11、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二、教学过程(一)走近诗人知“贾岛”1同学们,人们写文章时的用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 (师讲述贾岛因斟酌“推”、“敲”而冲撞韩愈的故事,并简介贾岛生平。)2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高度凝练、耐人寻味,一首寻隐者不遇便可见一斑。你看,唐朝大诗人韩愈是这样称赞他的(课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又是怎样评价贾岛的(课件出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3贾岛的诗为什

12、么能写得这么好呢?他是把诗当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常为得一个好字而费尽苦心。请看(出示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4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诗人成了贾岛的超级“粉丝”,把贾岛的画像和诗歌供奉起来,烧香膜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 (课件出示:笛声悠悠,宁静的高山深林中,浮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动情的朗诵,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古诗的情境。而对诗人的了解, 可以为进一步领悟诗歌作铺垫。(二)走进诗句识“童于”1理解诗意

13、。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讨论。2观察图画。诗人贾岛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可惜没有遇到,于是他以这首诗记录下了与隐者的徒弟的对话。请观察插图,结合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是怎样一问一答的。3引导推测。学情预设:“松下问童子”,是怎样问的? (师父在家吗?)你怎么知道诗人是这样问的? (根据童子答的“言师采药去”推断。)请用简练的表达还原诗人的问话。 (在何处采药?在山中何处?)小结:诗人的写法多妙啊,寓问于答,言简而意丰。4 。 角色扮演。教师扮诗人间,学生扮童子答。5揣摩心理。和童子对话的过程中,诗人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14、过程。 (出示填空题: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树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 “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走近诗人走进“诗”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诗只能让人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仅得“象”;体会了诗中情,才得“意”。 “意”与 “象”相融合,才有意境。学古诗,既要显 “象”又要得“意”。这一教学环节,利用多种手段,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情,感悟诗的意境。教学时要让学生领悟到: 区区20个字,既描绘了有趣的情景,又隐含了诗人的情绪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三)走出诗歌寻“隐者”1吟诵演画,品诗味。(1)同学们,我们的古诗多美啊!它的语言美,美在简练、生动;它的节奏美,像音乐般鲜明、优美;它的意境美,让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一样好东西,你爱它,会反复地看,反复地摸;一首好诗,我们也要反复玩味。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玩赏这首诗的韵味,可以深情地朗诵,可以配上调子吟唱,可以编故事,可以找同学演一演,可以简要勾勒诗中 的画面(2)学习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