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质量管理的方法、工具和保证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6206151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软件质量管理的方法、工具和保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软件质量管理的方法、工具和保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软件质量管理的方法、工具和保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软件质量管理的方法、工具和保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件质量管理的方法、工具和保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软件质量管理的方法、工具和保证写在前面的话:我们中国的软件产业是如此之年轻,如同一个年轻人,一个富 有青春气息的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其发展中,是否也容易忽略了一些很基本的 东西?当我们热衷于追求某种时尚和新技术时,是否也容易忽略了一些最基本 但却非常重要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往往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经验。1、从问题 入手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组织,问题的暴露是很自然的,改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 在按照计划执行与跟踪的过程中进行问题的发现、纠正和预防的过程。那么,发 现问题、收集和整理问题、分析问题、排列问题重要性、提出解决措施、在部分 区域演练、全面推广就成为过程改进的一个系统化的步骤。实际上,无论是 W.

2、EdwardDeming 博士提出的 Deming 环,即 PDCA(Planning,Do,Check,Action) 环,还是后来SEI(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在此基础上提出的 IDEAL (Initiating,Diagnosing,Establishing,Acting,Leveraging)模型,都 是软件过程改进的一个基本过程和方法。实际上,无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SQA、 项目经理、软件工程师将自己工作中经常犯的错误随时记录下来,都是一个问题 的收集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问题归类、问题统计和原因分析,然后再进行问 题排序、针对问题进行纠正、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等,并形成

3、这样一个自反馈系 统,就可以实现持续的过程改进。2、运用统计与度量技术Deming是一位将统 计方法用于质量控制的咨询专家。他说:“统计质量控制是统计原理和技术的一 次实践,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生产的所有阶段以及维护和服务,其目的是经济的满 足需求。”诸如SPC (统计过程控制)、头脑风暴法、鱼刺图、PARETO原理、层 次图等方法都是统计控制理论和度量理论的一些基本方法。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概括为:(1)确定质量问题。(2) 尽可能找出影响质量问题的因素。(3)找出各原因之间的关系,在因果图上以 因果关系用箭头连接起来。(4)根据对结果影响的程度,将认

4、为有显著影响的 因素标出来。(5)在因果图上标出必要的信息。此方法实际上包含两项活动, 一是用头脑风暴法找原因,二是对原因进行系统整理、归类,即先放开思路,进 行开放式、创造性思维,然后再根据概念间的层次关系整理成型。它是用来表示 质量波动特性与其潜在原因的关系,即表达和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图表。鱼刺 图 鱼刺图(Cause-effectdiagram)又叫因果图、石川图、特性要因图、树形图, 最先由日本东京大学石川馨教授于1953年提出。此后,很快在日本企业界得到 广泛的应用。PARETO原理Pareto分析是一种识别消耗了最多成本的少部分的角 色的统计分析方法。J.M.Juran是质量管理中

5、Pareto原理之父。他首先提出了 术语vitalfew和trivialmany,并应用到Pareto原理中。Pareto原理强调了将 精力集中在少数重要的事情上(vitalfew),而不是在多数琐碎的事情上 (trivialmany)。Boehm给出的度量中的头10个表示软件现象遵守Pareto分布: 20%的模块消耗80%的资源;20%的模块包含80%的错误;20%的错误消耗 80%的修改成本;20%的改进包含了 80%的适应性为主的成本;20%的模块 占用了80%的执行时间;20%的工具使用占80%的整个工具使用时间。产品 质量是由质量形成过程中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质量有了问题,特别

6、是主要 质量问题,就要进一步找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措施,才能解决问题。有些质量 问题的原因一目了然,而有些质量问题的原因,就必须借助图形的方式来分析原 因,这样就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从而对症下药。而发现问题后,识别关键、 把握关键是项目成败的关键,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的关键所在。如不要为过于细节 的讨论耗费太多时间。在CMM模型中提到的“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SuccessFactors)实际上就是一种基本的统计控制方法。实际上,无论是我们的各种生活常识、管理经验、统计方法,还是古人早已提出的“孙子 兵法”、“三十六计”等,都可能成为指导我们提高过程和改进质量的重要手段。 比如是否可以考

7、虑建立一个更好的质量体系框架,设立一些其它的关键过程区域, 建立一套科学的裁剪准则等等,以便于更好地支持国内的软件组织进行过程改进。 3、必要的工具支持软件过程改进的过程中,组织会产生大量的有关问题的历史 数据,可以称为知识库;这些问题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组织可以通过这些知识库实现员工自我培训,从而实现知识的高效积累和复用。 当然,工具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必要的工具支持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有 了它,可以使组织的员工很快地学习到公司以前的经验知识,让错误不再重犯。 它应该成为一种快速和有效的员工培训介质。4、全员参与的质量保证LennartSandholm在1978年

8、东京召开的国际质量控制大会上,注意到了日本高 层对质量做出的承诺。LennartSandholm注意到日本的与会人员有一半是高层管 理者-总裁、总经理、部门经理、主任等等。在欧美召开的大会的与会人员则主 要是质量工作者-质量保证工程师、可靠性工程师、质量经理等。很少有高层经 理。Deming说:“管理者们的到来不是仅仅听一下,而是要工作。他们已经从 自身的实践中知道,他所做的是一个链式反应。随着质量的提高,成本开始下降。进而你可以降低价格。美国人不明白这一点。美国人认为提高质量会增加成本。” 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明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西方组织的一个弱点是其质量部门 非常庞大而且是集中式的,职能也很

9、多,如质量计划、协调、审计、审查和测试 等。而日本的质量功能则由生产线上的人员(这些人受过必要的培训)实现的。 日本公司也有质量部门,但人数很少,而且职能有限,主要集中于计划、审计和 咨询等。高层管理者的质量审计评估组织的有效,性,而且只有高层才能够授权进 行重大变革。正是这种无所不在的质量意识让日本的产品质量远远走在了世界的 前面。可以看出,质量绝对不仅仅是质量部门的事情,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文 化在未来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质量不是依赖于某个或某几个高手, 而是依赖于整个过程。谁都会发现问题,项目经理、QA、高级管理者、程序员、 设计人员、系统分析员等都具有质量保证的职责,并能起到质量保证的作用。好 的过程是好产品的必备条件,这一点要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让质量文化深深 地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