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三基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6196132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三基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三基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三基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三基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三基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三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三基(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学三基一、是非题1. HBsAg具有抗原性,无感染性,它可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对)2. 乙型病毒肝炎是全身性病毒感染,可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对)3. 慢性HBsAg携带者血清均具有传染性(对)4. B型超声检查是阿米巴肝脓肿的确诊方法(错)5. 钩体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同型钩体可以引起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而不同型的钩体又可 引起极为相似的综合征(对)6. 皮肤或(和)粘膜瘀点瘀斑是流脑败血症临床上很重要的体征(对)7. 肥达反应对伤寒有确诊价值(错)8. 霍乱病人在恢复期出现反应性发热,是由于循环改善后大量肠毒素被吸收所致。(对)9.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症疾是乙类传染病(对)1

2、0. 肥达氏反应凝集效价,O”凝集效价在1: 80及H”效价在1:160或以上时,有辅助诊 断价值(错)11. 危及乙脑病人生命的三种主要症状是: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对)12. 麻疹于发热第34日由耳后发际,额、面、颈、躯干、四肢的皮肤自上而下出现斑丘疹。 (对)13. 乙型肝炎机体的免疫应答亢进,抗-HBs生成多,病毒不能消除,形成病毒携带状态。(错)14. 静止性肝硬变:有或无肝炎病史,无黄疸,肝质硬,脾大,有门脉高压征,血清白蛋白 低,ALT正常。(对)15. 被狂犬咬伤的伤口,除非伤及大血管需紧急止血外,即使伤口深大也不缝合、包扎。(对)16. 典型伤寒极期表现有高热稽留不退,持续

3、1014天。(对)17. 流行性出血热隔离期,自发病之日起10天。(对)18. 社区获得性肺炎又称院外感染肺炎。(对)19. 皮肤瘀斑是确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型的惟一标准。(错)20.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21. 检测特异性抗体IgG可用于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错)22.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应立即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错)23. 有近期手术史或有基础疾病的少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可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对)2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外周白细胞计数一般均升高。(错)25.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有效。(错)26. 根据临床情况,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

4、预防和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继发细菌感 染。(对)27.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早期不能用抗病毒药。(错)28. 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不能用增强免疫功能药物。(错)29. 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不能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错)3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生活垃圾要用双层垃圾袋盛装,及时消毒处理,由专人每天收 集并立即送焚烧。(对)3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空气消毒可用0.5%的过氧乙酸喷雾。(对)3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死亡患者尸体用0.5%过氧乙酸浸湿的棉球或纱布堵塞人体孔道,再 用0.5%过氧乙酸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后尽快火化。(对)二、单选题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5、,体温一般是(。)(A) .V37.5 C(B) .37C(C) .38. 5C(D) .38C(E) .36. 5C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潜伏期为(A )(A) .221天,多为14天(B) .12 天(C) .1425 天(D) .10 天(E) .21 天3. 医院如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应在多少时间内向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B )(A) .12小时内(B) .6小时内(C) .24小时(D) .9小时(E) .10 小时4. 接触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和临床诊断患者的医务人员,脱离隔离区后需进行医学 观察的天数为(D )(A) .1 周(B) .8 天(C) .1

6、5 天(D) .1014 天(E) .6 天5. 轻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用普通鼻导管上氧,流量为1-3 L/min,如用面罩高流量给 氧,流量应为(D )(A) .2-6 L/min(B) .3-9 L/min(C) .4-9 L/min(D) .1015 L/min(E) .1618 L/min6.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微生物可能性最大的是(B )(A) .衣原体(B) .冠状病毒(C) .支原体(D) .军团菌属(E) .立克次体7. 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期限为(D )(A) .2 天(B) .10 天(C) .12 天(D) .14 天(E) .21 天8. 进

7、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应戴棉纱口罩的层数为(E )(A) .4(B) .6(C) .2(D) .10(E) .129. 多数SARS病毒感染者,可检出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一般在发病后(B )(A) .2天左右(B) .10天左右(C) .12天左右(D) .14天左右(E) .21天左1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胸片,间隔时间不超过(B )(A) .2 天(B) .3 天(C) .10 天(D) .12 天(E) .14 天11. 医护人员进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必须戴棉纱口罩,更换口罩时间为(B )(A) .2小时(B) .4小时(C) .8小时(D) .12小

8、时(E) .24小时12. 采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急性期血样,最迟不晚于发病后(C )(A) .2 天(B) .4 天(C) .7 天(D) .10 天(E) .12 天13. 相当于SARS的几倍潜伏期的期间内,不再出现新的临床诊断病例,即可从近期有当地 传播”地区名单中除名(A)(A) .2 倍(B) .4 倍(C) .6 倍(D) .8 倍(E) .10 倍14. 卫生部发布公众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导原则中指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A )(A) .生活、工作场所通风(B) .不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或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接触(C) .注意个人卫生(D) .在人群密度高或

9、不通风的场所内戴口罩(E) .服用中西药物15.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出院参考标准中体温正常应为几天以上(E )(A) .1 天(B) .2 天(C) .3 天(D) .4 天(E) .7 天16.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血清标本应带冰在下列几小时内运送至实验室(D )(A) .2小时(B) .4小时(C) .12小时(D) .24小时(E) .72小时17. 世界卫生组织撤消旅游限制建议的条件中,下列不正确的是(E )(A) .目前医院SARS患者少于60人(B) .连续5天平均每天新增病例保持5人以下(C) .本地区的病例均在控制之中(D) .没有向外地输出病例(E) .20天内不再出现新的临床

10、诊断病例18.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中,下列哪项不正确(E )(A) .乘坐未配备高效微粒过滤装置的民用航空器的舱内所有人员(B) .乘坐全封闭空调列车,患者所在硬座、硬卧车厢或软卧同包厢的全部乘客(C) .乘坐全密封空调客车时,与患者同乘一辆汽车的所有人员(D) .轮船上与患者同一舱室的全部人员和为该舱室提供服务的乘务人员(E) .日常生活中,曾与患者自其出现症状前1周起,有过接触的全部人员19. 换鞋、着工作衣裤、戴帽子口罩应在(A )(A) .相对清洁区(更衣室)(B) .半污染区(C) .污染区(D) .清洁区(.非隔离区20. 再着专用隔离衣或防护服,穿鞋套、戴手套应在

11、(B )(A) .相对清洁区(更衣室)(B) .半污染区(C) .污染区(D) .清洁区(.非隔离区21. 入病房前加戴一次性口罩、帽子、防护目镜,加穿鞋套及隔离衣;继续诊疗护理临床诊 断患者换外层手套;诊疗护理疑似患者换外层隔离衣、外层鞋套及外层手套应C )(A) .相对清洁区(更衣室)(B) .半污染区(C) .污染区(D) .清洁区(E) .非隔离区22. 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应(A )(A) .一级防护(B) .二级防护(C) .三级防护(D) .四级防护(E) .五级防护23. 进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或接触患者身上标本的医务人员应(B )(A) .一级防护(B)

12、 .二级防护(C) .三级防护(D) .四级防护(E) .五级防护24. 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吸痰、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应(C)(A) .一级防护(B) .二级防护(C) .三级防护(D) .四级防护(E) .五级防护25.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A )(A) .通风(B) .不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接触(C) .在人群密度高的场所戴口罩(D) .使用干扰素喷喉、鼻(E) .露天场所戴口罩26.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部分场合有效的预防措施是(C )(A) .通风(B) .不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接触(C) .在人群密度高的场所戴口罩(D) .使用干扰素喷喉、鼻(E) .露天

13、场所戴口罩27.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尚未肯定预防效果的措施是(D )(A) .通风(B) .不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接触(C) .在人群密度高的场所戴口罩(D) .使用干扰素喷喉、鼻(E) .露天场所戴口罩28.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无预防效果的措施是(E )(A) .通风(B) .不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接触(C) .在人群密度高的场所戴口罩(D) .使用干扰素喷喉、鼻(E) .露天场所戴口罩29.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应用激素指征是(C )(A) .严重中毒症状(B) .明显呼吸困难(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否3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应用有创正压通气的指征是(B )(A) .严重中毒

14、症状(B) .明显呼吸困难(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否31. 世界卫生组织撤消“近期有当地传播”地区中不再有新的临床诊断病例的连续天数为( B )(A) .14 天(B) .20 天(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否3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期限为(A )(A) .14 天(B) .20 天(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否3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出院诊断参考标准中体温正常天数为(D )(A) .14 天(B) .20 天(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否34. 感染过程最常见的表现是(B )(A) .病原体被清除(B) .隐性感染(C) .显性感染(D) .病原携带状态(E) .潜伏性感染35. 下列发疹性感染中,哪项的皮疹出现最早(A )(A) .水痘、风疹(B) .猩红热.麻疹(D) .斑疹伤寒(E) .伤寒36. 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C )(A) .IgG(B) .IgA(C) .IgM(D) .IgD(E) .IgE37. 保护易感人群采用各种免疫措施中最重要的是(D )(A) .转移因子等免疫激活剂(B) .高效价免疫球蛋白(C) .丙种球蛋白(D) .疫苗或菌苗(E) .药物预防38. 下列哪项是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复制的指标(C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