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三基临床药学学习资料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6191157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三基临床药学学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医院三基临床药学学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医院三基临床药学学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医院三基临床药学学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医院三基临床药学学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医院三基临床药学学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三基临床药学学习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药学1临床药学的定义及其主要任务临床药学是以病人为对象,研究药物及其剂型与病体相互作用和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 科,旨在用客观科学指标来研究具体病人的合理用药。其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 临床疗效,确保病人的用药安全与合理。临床药学的主要任务有:参与临床合理应用、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 药物信息收集与咨询服务、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研究、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新制 剂及新剂型研究。2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哪些方面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至血液循环系统的转运过程。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液,再通过血液循环和组织间的屏障,向各脏器组

2、织 转运的过程。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化学变化。一般情况下药物经生物化学变化使之成为脂溶性 较低或水溶性、极性较高的物质,以便排出体外。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以原型或其代谢物,从肾、胆汁、汗腺等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3体内药物相互作用包括哪些方面体内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可分为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和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1) 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是指并用药物致使另一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 程改变,从而影响另一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动学方面的互相作用包括以下儿个方面: 影响药物吸收的相互作用pH 的影响,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部分少、脂溶性高,较

3、 易扩散通过膜被吸收。相反,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或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因解离部分多、脂 溶性低不易扩散通过生物膜而较难被吸收。离子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含二价或三价金属离子(Ca2+、Fe3+、Mg2+、Zn2+、A13+、 Bi3+)化合物在胃肠道内可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不溶解的稳定的不能被吸收的络合物。胃的排空和肠蠕动,由于大多数药物在小肠上部吸收,所以改变胃肠排空速率的因素能 明显地影响药物达到小肠吸收部位。胃肠道的蠕动加快,药物很快通过胃到达小肠,这时药 物起效快,但经粪便排出也快。因此,可能吸收不完全。相反,胃肠道蠕动减慢,药物经胃 到达小肠的时间延长,药起效慢。但药物在肠道的停留时间长

4、,可能吸收完全。药物损害肠 道的吸收机能。一些能损害肠道粘膜吸收机能的药物,如环磷酰胺、对氨基水杨酸、新霉素与另一些药并用,使后者的吸收减少。 分布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包括四个方面:影响药物向组织的主动转运、影响药物在血液与组织中的分配系数、影响内脏血流、影响血浆蛋白及组织的结合率而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在体内代谢转化过程中相互作用酶促作用 应用某些药物后使肝药酶的浓度和活性增加,从而加速许多药物的代谢,这 种作用称为酶促作用。酶促作用的结果可能是缩短药物的半衰期,加速药物的灭活,血浓度 下降或代谢产物增加。酶抑作用 当肝脏微粒体酶被某些药物抑制时,并用一些需经肝药酶代谢的药物灭活受 阻,其药

5、物作用加强,连续并用则逐渐产生蓄积作用。 药物在肾脏排泄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被动重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改变尿液的酸碱度);影响被动吸收的主要因素是尿中 pH和药物的pKa。酸性尿有利于碱性药物的离子化,丁是,使碱性药物在肾小管的重吸收 减少,排泄增加。相反,一些弱酸类药物在pH值较高的尿液中排泄较快,在pH值较低的 尿液中排泄较慢。主动排泄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干扰肾小管的分泌):主动排泄过程中的药物相互作用主 要是药物竞争肾小管的同一转运系统。即一药物可抑制另一药物或其代谢物在肾小管细胞的 主动转运,而使另一药物的排泄减少,成为影响药物动力学的另一因素。(2)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6、主要是指一种药物增强或减弱另一种药物的生理作用或药物效应,而 对血药浓度无明显影响。4生物利用度的定义及其意义 生物利用度是指使用药剂后,药物到达大循环的相对程度和相对速度。标准制剂为口服溶液或另一标准制剂所计算的生物利用度为相对生物利用度。标准制剂 为静脉注射剂,静脉注射所计算的生物利用度为绝对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可以反映出同种药物不同制剂为机体吸收地优劣,是衡量制剂内 在质量的一种重要指标。5治疗药物监测的定义、工作程序,哪些药物(情况)需要进行监测?治疗药物监测(TDM)是指通过测定体液药物浓度,在药动学理论指导下,预测患者 体内的药物浓度变化及药效反应,制订合理给药方案以达

7、到最佳治疗效果的一系列工作,它 包括药物效应监测和药物浓度监测二方面,其中药物浓度监测已成为TDM的主要方法。(2)治疗药物监测的工作程序: 申请由临床提出TDM申请,并填写申请表,申请表应由TDM室人员设计,表中内一般包 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住院号(门诊号)、病区、床号、入院日期、诊 断、血清肌肝、肝功能、待测药物用药情况、合并用药情况、监测目的、取样时间、申请医 生签名、日期等,此外,根据不同药物、不同的监测目的,还可具体增加项目。 取样 测定药物浓度的样品除了血清、血浆、全血外还可测定唾液、尿液或脑脊液等体液中药 物浓度。取样量多少与取样时间,应根据监测的目的、要求及具

8、体药物而定,也应根据数据 处理方法而定。取样时间一般由 TDM 室人员确定。测定A. 样品处理 采样后立即分离纯化,并进行测定,如不能立即测定,应置冰箱中保存,测定前应解冻并充分混匀。B. 样品的测定 测定按建立的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或现成的方法(酶免法、荧光偏振免疫法、全自动化学发光法免疫分析仪等)进行。 数据处理处理内容包括模型的拟合、药效学的求算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 结果解释A. 掌握临床资料和药动学资料B. 比较实测值与预测值C. 将病人药动学参数与已知值作比较,根据病人的病理、生理、合并用药情况作出分 析判断。D. 最后作出综合判断,确立是否修改给药方案。E. 书写报告,内容包

9、括:患者一般资料、体液药物浓度测定值;药动学分析:患者参 数的评价并与文献资料比较,是否有误差,并分析原因;总结或建议:对现给药方案作一个 结论,如须更改,确立一个合适的给药方案,并拟定下次监测的恰当取样方案。(3)需要进行TDM的药物及情况 治疗指数低、毒副作用大的药物,如地高辛、庆大霉素等。 具有非线形药代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如苯妥英钠、乙酰水杨酸、保泰松等。 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大,而且药理作用较强的药物如三环抗抑郁药。 药物过量引起的毒性反应与该药治疗的疾病状相似或相同,在用药期间出现这些症 状时难以判断是剂量不足或出现药物毒性反应,如苯妥英钠、地高辛等。 在短期内难以判断疗效的药物,预测药

10、物能否达到预防效果,如茶碱、抗癫痫药等。 与其它药物联合应用时,可因产生药物相互作用而导致不良反应,需调整剂量,如 环丙沙星与茶碱合用。 判断患者用药的依顺性,拟定用药方案。 6药品不良反应及相关的定义,不良反应报告规定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因服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1) 引起死亡; (2)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3)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 显著的伤残: (4)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5)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药品不良反应

11、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生产、经营、 使用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应详细记录、调查、 分析、评价、处理,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每季度集中向所在地的省、自治 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其中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于发现之日起15 同内报告,死亡病例须及时报告。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 新药监测期已满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 5 年内,报告该进口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满 5 年的,报

12、告该进口药品发生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此外,对进口药品发生的不良反应还 应进行年度汇总报告,进口药品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5年内,每年汇总报告一次;满5年的, 每5年汇总报告一次。进口药品在其它国家和地区发生新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代理绎营该 进口药品的单位应于不良反应发现之日起一个月内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7血药浓度的定义、药物血浆半衰期的定义及意义 血药浓度是指药物经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后,在体内血液中的浓度。 血浆半衰期是指药物吸收与消除达平衡状态后,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 间。通常所说的半衰期即指血浆半衰期。半衰期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它是用时间来反映药

13、物在体内 消除的速度。按药物半衰期给药,既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又不致发生蓄积中毒。此外,半 衰期可用来估计药物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一般恒速恒量给药,经4-5个半衰期可达稳 态血药浓度。在药物或毒物中毒时,也可用半衰期来估计体内药物或毒物的残存量,一次给 药,经4-5个半寰期,体内药物或毒物消除可达95%左右,这时可以认为体内药物或毒物已 基本消除。老年病人、肝肾功能不全病人可能由于生理和病理因素使药物消除速率减慢,血 浆清除率降低,药物半衰期延长。8影响胃肠道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胃肠道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有:(1)生理因素:包括胃排空速度、食质、胃肠道血液循环、胃肠道分泌物和药物在

14、粘膜 内的代谢。(2) 药物的理化性质:包括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溶出速度、精度、晶型等。(3) 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在胃肠道不稳定的药物将影响药物的吸收。 9、临床药师制与临床药师职责 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的第十七条,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临床药师应由 具有药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按有关规定,取得中级以上药学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担任。其 主要职责是:(1)深入临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对药物临床应用提出改进意见;(2)参与查房和会诊,参加危重患者的收治和病案讨论,对药物治疗提出建议;(3) 进行治疗药物监测,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4) 指导护士做好药品请领、保管和正确使用工作;(5) 协助

15、临床医师做好新药上市后临床观察,收集、整理、分析、反馈药物安全信息;(6) 提供有关药物咨询服务,宣传合理用药知识;(7) 结合临床用药,开展药物评价利用研究。 10抗菌药物的分类管理办法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意义指导原则,各医疗机构应结合本机构实际,根据抗菌药物 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 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1)分级原则 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 低的抗苗药物。 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 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 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仟何一方而的临床资料尚 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2)分级管理办法 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本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 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 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 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 可选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