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探究二氧化碳化学实验报告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618330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探究二氧化碳化学实验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探究二氧化碳化学实验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探究二氧化碳化学实验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探究二氧化碳化学实验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探究二氧化碳化学实验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探究二氧化碳化学实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探究二氧化碳化学实验报告(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与探究二氧化碳化学实验报告一、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器材: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带胶皮的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附铁夹、矿泉水瓶实验药品:稀盐酸、石灰石碳酸钙实验步骤:1.按照要求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单装置组装好; 2.将导管通入水槽,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在试管中用药匙装入少量石灰石,并倒入适量稀盐酸,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4.塞上橡皮塞,将导管通入集气瓶中,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取出导管,用毛玻璃盖住瓶口,共收集两集气瓶与一矿泉水瓶二氧化碳; 5.将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实验原理:二、验证二

2、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实验器材:烧杯、阶梯蜡烛实验药品:收集到的一集气瓶二氧化碳实验步骤:1.用火柴引燃放在烧杯中的阶梯式蜡烛; 2.将集气瓶口的毛玻璃移开,顺着烧杯口将集气瓶倾斜,使二氧化碳气体进入烧杯。实验现象:第一次实验时,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蜡烛后熄灭;第二次实验时,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现象分析:由于第一次从烧杯有蜡烛的一面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蜡烛后熄灭;第二次实验时从烧杯没有蜡烛的一面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二氧化碳沉入烧杯底部,下方的蜡烛先熄灭。实验结论:1.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三、验证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实验药品:收集到的一矿泉水瓶二氧化碳、足量水实验步骤:1.将矿泉水瓶瓶口翻开,迅速倒入适量的水,然后迅速盖上瓶盖; 2.拿住瓶盖进展震荡并观察。实验现象: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反响,生成一种极不稳定的液体,此液体很快又重新分解成气体和无色的液体。实验猜测:生成的液体有可能是碳酸,而碳酸由于不稳定又会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响生成碳酸,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 =H2CO3而碳酸又会重新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 H2CO3= CO2+H2O四、实验小结:这次的实验要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多个实验,不过由于昨天做过收集二氧化碳的实验,所以整个

4、过程还算顺利。在和伙伴合作的过程当中发现配合不够默契,经常出现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的情况。收集矿泉水瓶中的二氧化碳的时候出现了失误,这也是由于对实验的提前预习不够而造成的。而这次实验也充分说明了平时的动手能力还有待加强,今后学习化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操作。下次实验之前应该吸取本次实验的经历教训,好好预习并准备实验,不要在实际实验的时候浪费时间。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专题复习知识梳理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所示。1、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翻开止水夹后水进入集气瓶大约1/5体积处 。点燃2、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是利用 红磷燃烧耗尽密闭容器中1/5体积的氧气,使容

5、器压强减小,导致水被吸入集气瓶大约1/5体积。反响方程式为:4P + 5O2 = 2P2O5 。3【实验步骤】1在集气瓶参加少量水用于溶解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同时吸收燃烧产生的热,有利于瓶降温,把集气瓶剩余容积划分为5等分,并做上记号。2用止水夹夹紧乳胶管。把燃烧匙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时的现象。 3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翻开止水夹,观察实验现象与水面的变化情况。4【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时发出黄白色火焰,同时放出热量,随着反响的进展,瓶充满白烟。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翻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被吸进集气瓶中,进水的体积恰好近似于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5【

6、考前须知】1装置不能漏气。2红磷要过量,以保证瓶的氧气耗完。 3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不能使外界空气进入瓶。4止水夹要夹紧,防止红磷燃烧时气体膨胀使瓶中气体从导管逸出。5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再翻开止水夹,防止瓶气温高于外界气温,使进入瓶的水减少6【实验分析】实验后假设结果偏小,可能的原因有红磷量过少 、装置气密性不好 、没有冷却到室温就翻开止水夹 。实验后假设结果偏大,可能的原因有止水夹没有夹紧 、燃烧匙伸入集气瓶过慢 。7、实验时选择的可燃物需具备以下条件:1能在空气中燃烧 如铁丝不行;2燃烧时只消耗氧气 如镁带不行;3生成物不能为气体 如硫粉、木炭等不行。8、该实验还

7、可推出,瓶剩余4/5体积的气体是氮气 ,其物理性质有无色无味、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有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9其他常见变形装置如以下图:装置形式虽然不同,但原理都是一样的,即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注意:该实验应从1、实验现象的描述;2、实验原理;3、实验的改良;4、药品的选择;5、实验推断的性质等五个方面去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教学地位:实验室制取氧气是根本的气体制取实验,后面学习二氧化碳和氢气,其中的装置气密性检查、,装置的组装和拆除、改良等都要以本节知识打根底。1、了解催化剂的概念,指导二氧化锰在分解氯酸钾反响中的催化作用。2、理解分解反响的定义与其与化合反响的区别。3、掌握实验

8、室制取氧气的反响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与操作考前须知。了解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4、初步懂得用实验来探究物质制备的科学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照和迁移知识的能力。5、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开展学习化学的兴趣。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本节为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对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进展改良。教学原那么:直观性原那么,实践性原那么。教学过程:氧气的制法一、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二、反响原理:2KClO3=2KCl+3O2(反响条件:催化剂二氧化锰,加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具有催化作用。催化剂能改变物质的反

9、响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响前后不变的物质。催化剂所起的作用较催化作用。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这个实验,实验前应明白考前须知。教师边演示变实验总结出制取氧气的步骤。三、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1、检:检查气密性2、装:把药品装入试管里3、固: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点燃酒精灯加热5、集:收集气体6、移:把导管移出水面7、熄:熄灭酒精灯四|、利用氧气的物理性质给学生介绍氧气的收集方法1、排水法2、瓶口向上排空气法五、氧气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那么氧气收集已满。六、此实验室本节的重点容,要让学位生自己动手完成这个实验,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在安装仪器时,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10、。2、如何检查气密性3、装入药品后,试管口向下倾斜4、用酒精灯外焰加热5、用什么方法收集,如何收集?6、怎样检验收集到的气体试验后,组织学生讨论完成以上有关问题。应该是一帖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壁“二低:1.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2.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1.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3.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壁此外,还有1.过滤必须用到玻璃棒引流,不可直接将滤液倒入漏斗2.滤纸要完好,无破损,否那么会影响过滤效果3.承接滤液的烧杯要干净,否那么会使得到的滤液受到污染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性实验教学省黔南州福泉市实验学校摘要:实验探究是

11、开展化学活动课的一种重要课型和教学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和加深根底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教学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探究实验的过程理解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重要结论,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一定守恒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猜测、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结论描述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成功。关键词:课改理念情景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量守恒定律设计思想验探究是开展化学活动课的一种重要课型和教学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和加深根底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设计一堂既符

12、合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水平,又能对学科课程容进展拓展,更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化学活动课,本课设计力图表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实验为载体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成功。教材分析本课时的容是在学生初步建立了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描述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根底上,要求学生从“质和“量的方面对化学变化过程作出科学、客观的了解和描述。同时,要求学生能通过探究实验的过程理解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重要结论,并能利用先前学习的化学变化的根底和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一定守恒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猜测、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结

13、论描述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猜测,并通过实验,探究白磷燃烧,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响等情况,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并领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这就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时机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能力水平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根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展简单的化学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第-2-页共5页、通过实验探究归纳质量守恒定律以与对

14、实验的操作与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响中,反响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以与质量没有改变,让学生从“质和“量两方面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中明确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科学规律的探究中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增强成功的体会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方法情境激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拓展延伸整合应用反思总结教具准备1、实验仪器与药品:托盘天平、盛有少量细沙的锥型瓶、带单孔橡皮塞的玻璃管、气球、烧杯、试管、坩埚钳、石棉网、白磷、铁钉、硫酸铜溶液、盐酸、碳酸钠粉末、镁条、火柴、酒精灯、药匙、镊子、小刀、吸滤纸。、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课件展示:蜡烛燃烧师:同学们知道蜡烛燃烧后变短了,该事实说明了化学反响前后不仅涉与到物质种类的改变,而且涉与到质量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