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语音变异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6182181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语言语音变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网络语言语音变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网络语言语音变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网络语言语音变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网络语言语音变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语言语音变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语言语音变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网络语言语音变异及其认知分析【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作为网络交流工具的网络语言慢慢的发展成为语言中一种特殊语言。而汉语网络语言新词语通过语音手段造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谐音和合音。本文则将从网络语言的特点出发,对网络语音变异进行认知分析。【关键词】网络语言;特点;语音变异;认知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作为网络交流工具的网络语言慢慢的发展成为语言中一种特殊语言,它与一般社会交际使用的日常语言不同,但它来源于日常生活语言,又兼有网络语言独有的特点。国内外的语言学家们也渐渐的对网络语言关注起来,如david crystal则是第一位以专著形式讨论网络语言的语言学家,他的语言与因

2、特网(2001) 以及语言的革命(2004)便断言了网络科技对语言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brittney(1998)等人则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了网络语言中的话题转换,kevin hunt和mick doherty(1995)探讨了网络隐喻的理据。同时国内的易文安先生也编著了国内的第一步网络语言词典。除了这些,其他大量的论文也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网络语言的性质、词汇等特点。本文则将从网络语言的特点出发,对网络语音变异进行认知分析。网络语日常语言的社会变体,它具有以下特点:一,简单快捷,网络语言的使用平台是电脑和网络,所以传播十分快捷,网民在电脑的影响下,会迅速的做出反应所以在追求快捷的同时,网路语言

3、就具有简单的特点。二,直观形象,使用网络语言的网民,主要是青少年,他们思维活跃,具有个性,追求创新,所以网路语言在他们的使用下就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三,自由开放,网络本是新事物的温床,网路语言本事就是在这个温床上产生的,所以网络上的任何新事物都会对它造成影响,因此就造就了其自由开放的特点。任何新的事物、符号都可能变异成为网络语言。edward sapir (1921)曾说过“语言是变异的,语言变异是语言系统中出现的新质要素。对原语言系统规则的偏离或违反也是语言变异。” 陈松岑曾对语言变异做过这样的定义: “语言项目,可以是某个音位,也可以是某些语音的组合或聚合规则;它可以是某个语义,也可以是某

4、些语义的组合和聚合规则;它还可以是音、义结合而成的语素或词,也可以是某个语法范畴或语法手段,或某项语法规则。”(1999:48) 网络语言的变异主要体现在大量网络新词语的使用上,利用语音造词是网络语言创造新词实现词汇变异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具体地说,汉语网络语言新词语通过语音手段造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谐音和合音。为方便叙述,我们称之为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多采用谐音手段。谐音是指借用语音形式的相同或相近的特点而取得特殊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段。网络语言语音变异中的谐音包括以下类型:英汉谐音词,如shopping血拼,fans粉丝;汉语词语的谐音,如版主斑竹;数字的谐音, 如1314

5、一生一世, 886拜拜;语码混合谐音,如,3qthank you, +u加油;方言词谐音,如, 虾米什么,和字母谐音,如,cusee you。网络语言语音变异的另一种情形是合音形式。简单地说,就是用一个字来记录两个字的读音,是把多音节或者双音节词语转化成单音节词语。比如,“不要”和音成为“表”。汉语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少量的拟声词,这些拟声词语要么以汉语词语的形式出现,要么以汉语拼音的形式出现。如,“呼呼”表示“睡觉”的意思;“咔嚓”表示“砍了或者杀了某人”;或“呵呵”、“xixi”等表示各种笑声。传统的研究把转喻看成是一种修辞工具。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普遍认识到,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

6、段,而是一种认知机制,是与隐喻类似的一种人类的思维方式。转喻也是一种基本的词汇意义的扩展方式,是基于事物之间的邻近关系的一种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指在同一个认知模型(icm)之内表述和理解“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知现象,可用一个部分来认识另一个部分或整体,或通过整体来认识部分;整体和部分之间具有接触或邻近的关系。王寅(2007)认为,语言中的拟声和语音象征现象可以视为一种转喻,即在同一认知域中用整体代替部分,或部分代替整体或另一部分; 用模拟事物发出的声音这一部分现象来喻指整个事物,可视为一种语音转喻。从这一角度来说,网络语言中利用语音造词方式创造的新词正式基于对原词的语音模拟用模拟的

7、音响形象来喻指整个象征单位。我们以语音“咔嚓”为例,“咔嚓”本身象征“砍了或者杀了某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发出了“咔嚓”这个声响,所以这个声响是这个事件的一部分,并且是比较突出的部分。那么人们便用这一个声响来表示整个事件。那么我们可以表示为下图:这个图中的a则是整个”砍了或是杀了某人”的事件,a则是表示事件的声响“咔嚓”,a则是这个概念,人们便是用“咔嚓”来表示整个事件,因为在网络非面对面的交际中,语言符号表达的模拟声音比动作行为本身更具有认知显著度。而且这些音变的新奇效果比较引人注目,是网民们为求最真实的再现事件的心理映照。总之,我们要尊重语言有自身的规则和发展规律,以及网络语言发展的规律,从

8、而去发现其背后的认知机制。语言新现象的出现往往是社会发展和人们交际复杂化的的体现,所以要我们应该努力去认知现象背后的实质。【参考文献】1crystal, d.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2kunt, kevin & doherty, mick. of ivory towersand infobahms, j.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magazine, 1995, 9 (1) : 133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4易文安.网络时尚词典,海南出版社, 2000。5易文安.实用网络用语,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