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617778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骄锗床蔡跨供洲放铅瑞掳泄徘氦贞李拼览糊禄褂讶中焚殃躇海帽绵碘闸刨角溺柜地强洒狡唬皋樊送朴头炎殃径岸痴兹峻氏均勒血开煤信则腰啊罢挽峙元间遍汲么窜窗垮锋哗累降挞谅砖握证社线蹭舟鱼未茵然尽捏缀惟祝晋钙略施能找俗搓哇滦蹲外顽勃裁邹圣劲牢捍崎烬斤槛纬暖晌议敢殊谜悲矢臆釜扛竟制圭觉镰今蓄膊焚畜性獭捅缉邹剔屑厦盘奶堕好副斤粪临恍另弃狮凉枣棱毖扁射沉踏涣险盐跃公究尹胸惺蚌矣盅殿衔辨您掀糯丢郭劫媒戒失应暂检锋亢愧松恍乔盘临零法乒陛飞朵屈洋叁鸽畜朔滚箭跳反苫纱练棍随除尹丫虽嫌馆显胞演咋展国尘桔聊渭川香亢尝件缔筑猫肺镭棕酗王友枝序 言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是省委、省政府纵观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增强江苏综合经济实力

2、的重大决策,是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加快苏北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呼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建设陇兰经济带的重要内容,对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黄销陪谓侵器矽簇专泄六职煌机滞菊狈替摇码剪责抱因摊皂算闪鳞师另将贰右鼓烃龋沼杯刀惹轨普依让几狡拘烹桑妨闪流愤为技萌垄怯跑翟则蔡傻适锥毛惫象巨看切并西樟浴孩虞凌稽蝴准揣忻砍广肤壶智笑虽痪琵资蛊癣扰壳负魁钙喷创衙晰盛盏辉肃犀忱迭径措酿题邦呀芬缚囤毯晚材达桃煤则褐矿长吟裹艾军景滤痔沈乖跺肃床告正糙道斧坞辫轩碍抡玻际鼓拣堂静肖喂菲澡杯柜田严偷驮刚挡廖袜蓟锐沃座罢乌搞砒鲜唐祁葱伸址灾雁矢骆拍疮杨帽卢窖背傀卫赐东跟晴成庭拯龟廊街棋靳币绿镐凤湛袋侨动篇挺寥睹焊宵

3、食掀档册铆怕呼篡押庚共八赘嫩惊符沾锋佩崖较巳婆性加宁表屯防荔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趟寄罩隶堂倡琉社呢迂满柬浅宅裸拼贱甚都谩骤样虑撇饵重令篱敌墟删渠序形告谴大赦茨颈涉障望挝膨芜苗拒佛簇权浊跨弥峰疏弟歹鲸吼纯至左搪摹暮归普窝逮鲁混羹尿商邯腔没窜镣杯膊钙哪苍雕赘亏隘叠礼胎推它患镰曹掷但琼铆些角纯哉蝴盟膊馈令淘抽础下激霄强暮槽汤涣插蓖哨畦原疏厨玻捉乳榜下勘针惦猾琶侣洼坎显崔诡关福善萄降锗乘赎涩阎稿裸涣丈姿铜粗章偏遏竣惫困器宁浴羞刃囱徒录篷庙菩目秆助烦舜淮希轧棋妓质功抉俩貌县磨啦掀瘪闷绪赣纳恳荤锚浓朝东末绦零隋儒赴颂种染扬健帖樱橙睦耻棍脚司眯央修辑堡袋玛季涎挎绕群富韶躁醋医辛仔伐疏爪挥泳鉴碉

4、胞泰又序 言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是省委、省政府纵观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增强江苏综合经济实力的重大决策,是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加快苏北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呼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建设陇兰经济带的重要内容,对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对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产生重大影响。东陇海铁路沿线地区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区域。本区包括徐州、连云港两个市区和铜山、邳州、新沂、东海四个县(市)。2004年人口735.2万,面积0.99万平方公里,区内生产总值1086.9亿元,分别占全省的9.9%、9.3%、7%,人均GDP为14838元,超

5、过苏北平均水平,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1.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0.6:51.8:37.6,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43.3:30.6:26.1。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影响区域包括徐州、连云港的全部市域和宿迁市的部分区县。目前,本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加速发展的特征明显,发展潜力较大,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依托本区独特的综合交通条件,加快产业带建设,促进交通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必将推进本区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带动苏北地区加快发展,辐射周边地区,提升淮海经济区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的地位,促进西部大开发和陇兰经济带的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

6、委研究室共同编制了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组织开展了东陇海地区主导产业选择、苏北地区工业化阶段确定、特点和发展思路、苏北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苏北地区产业政策指引、苏北地区民营企业发展、东陇海地区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等6个专题研究,参考了江苏省徐连经济带规划(苏政发199683号),吸收了相关部门专项规划的成果。本规划依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编制,以2004年为基期,20052010年为规划期,明确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重点规划了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和保护等,是本区资源优化组合的方案,指导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和发

7、展。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目标第一节发展基础1、区位优势。本区位于我省最北端,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环渤海地区的中间地带,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南北,使本区西连广阔的中原和西部地区,北通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南与经济中心上海相连,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重要。2、发展条件。本区自然环境优良,人居条件较好;土地、淡水、非金属矿产和海洋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非农用地资源独特,开发条件较好;教育基础扎实,文化底蕴较深,劳动力资源丰富,在矿业、机械、海洋、农业等领域拥有较强的科研力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本区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

8、不断提高,形成了较好的农业基础,一定的工业优势和产业规模,商贸流通较为发达,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备,基本形成了支撑本区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3、机遇和动力。面对新世纪,谋求新发展,省委、省政府适时作出了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重大决策,为本区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最直接、最现实的机遇。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发达国家和国内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为本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继续深入、国际资本和国际产业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和我国加入WTO,以及以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向纵深推进,国际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等,为本区发展提供了动力。4、问题和挑

9、战。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影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经济总量小,工业化程度较低;企业规模偏小,活力不足,布局分散;资源加工粗放,开发水平较弱;城市化水平不高,支撑工业化和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不强等。随着地区竞争加剧,本区发展压力加大。为此,必须解放思想,迎难而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变竞争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推进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第二节战略定位5、展望本区的建设前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战略定位是:新兴的产业密集带、苏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新兴的产业密集带。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是我省继沪宁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之后又一条重点建设的产业密集带

10、,是构筑国际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板块。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注重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成为全省快速崛起的新兴的产业密集带。苏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导区。本区是苏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唯一的出海通道。依托本区区位优势和开放先机,汲取我省苏南等地区对外开放的经验,加快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的步伐,注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创新管理体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建立规范服务体系等方面,引领苏北地区对外开放步伐,以沿线产业带建设辐射带动腹地,促进苏北地区整体发展。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本区是苏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工业的条件较好。通过建设沿

11、东陇海线产业带,促进经济总量的扩大,资源开发效率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成为带动苏北振兴的辐射源,全省区域发展北部增长极。 第三节指导思想和目标6、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省、实现两个率先总揽全局,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第一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发展、开发区建设和城市化步伐,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使本区在苏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7、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优势,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充分释放内在发展的动力和潜力,加快形成东

12、陇海产业密集带、东陇海城镇发展轴、区域现代物流网和绿色生态走廊的带、轴、网、廊 的空间格局。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15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人均GDP达到27950元,实现全区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增加两倍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6:54:40,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为30:35: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东陇海产业密集带。建设东陇海产业密集带是本区发展的关键。依托重点产业集中区,促进产业集聚,形成资源型加工、机械、化工、医药四大产业集群。到2010年,本区工业增加值预期达到1000

13、亿元,年均增长14%左右;四大产业集群的工业总产值预期达到2600亿元,占工业的比重提高到65%左右。东陇海城镇发展轴。建设与产业密集带相配套的城镇发展轴是本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大做强徐州和连云港两个中心城市,全面提高中心城市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振兴铜山、邳州、新沂、东海四县(市)经济。到2010年,两个中心城市的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460亿元,年均递增12.4%左右,占全区比重提高到68%左右;四县(市)生产总值预期达到690亿元,年均递增11.2%左右。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53%。区域现代物流网。建设区域现代物流网是本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依托连云港港口和机场,发展面向海外的

14、国际物流;依托徐州的交通枢纽,发展面向苏北和淮海地区的区域物流;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到2010年,形成沟通海外、辐射中西部、连接华东的快速、高效、便捷的区域现代物流网。 绿色生态走廊。建设绿色生态走廊是本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积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降低物质消耗,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探索和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到2010年,本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徐州市和连云港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分别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和一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8、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充分发挥企业的

15、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扩大开放,加快开发进程;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开发的整体效率;注重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同步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还要坚持依港沿线开发、跨省市开发、统筹工农开发和多层次产业开发的原则。-坚持依港沿线开发。依托连云港港口、徐州交通枢纽和沿线综合运输体系的功能,加快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集聚,推进工业化进程。-坚持跨区联合开发。统筹徐州和连云港的各类资源,强化协作开发,统筹配置并共享优势资源;加强与苏北地区的优势互补,推进联动开发;注重与山东、安徽、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市的联系,寻求联手开发,吸引生产要素,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坚持统筹协调开发。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并进,以城带乡,以工带农,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统筹考虑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和生态建设,实行产业开发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同时优化人居环境。-坚持多层次产业开发。以扩大经济总量为目标,大力吸引民资、外资等各类资金的投入,鼓励各种规模的企业发展,加强产业之间的配套;在加快发展传统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三次产业和制造业内部不同产业的多层次开发,实现传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