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615672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园田居(其一)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能够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2.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3.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方法】1. 诵读品味法 2.讨论交流法3. 自主探究法 4.拓展延伸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 创

2、设情境,导入新课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就是著名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诗作其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简短地介绍一下陶渊明呢?明确: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2.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3. 让一名学

3、生朗读,并跳出学生易错字音:羁j鸟、守拙zhu、荫yn后檐、暧暧i、狗吠fi、桑颠din、樊fn笼4.老师指导朗读断句。大家知道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那么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那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怎么读呢?大家试一试来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5.学生齐读三、精读课文,品读诗歌1.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学生明确:归字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

4、来解读这首诗歌。2. 再次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从诗中找出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讨论后明确:(1)从何而归?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

5、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明确:官场生活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追问:还有哪一句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2)为何而归?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A.追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明确: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

6、意向。 B.追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以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

7、,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田园 追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

8、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

9、,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4、归去如何?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

10、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3.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明确: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4. 请同学总结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四、复读课文,总结升华1. 复读课文: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歌写出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表达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让我们带着对自然的热爱再一次有感情的朗

11、读这首诗歌。2. 拓展延伸: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提供专家的看法:“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教师小结:这些专家的看法仅仅是提供大家参考,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

12、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3.布置作业:背诵归园田居(其一)。4.课堂结语: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板书: 归园田居 其一 陶渊明 官场:尘网、樊笼不满、鄙弃 田园:宁静、祥和闲适、愉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