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湖煤矿二2煤23采区设计说明书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610757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4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薛湖煤矿二2煤23采区设计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薛湖煤矿二2煤23采区设计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薛湖煤矿二2煤23采区设计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薛湖煤矿二2煤23采区设计说明书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薛湖煤矿二2煤23采区设计说明书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薛湖煤矿二2煤23采区设计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薛湖煤矿二2煤23采区设计说明书(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 采区概况本区位于淮河冲积平原北部,地势平坦开阔,总体为西南高,北东低。最高海拔标高+40.2m,最低+32.3m,一般+36+38m。23采区位于薛湖井田东部,地面有薛湖镇、聂小庄、王庄、裴寺、傅楼等村庄。23采区西接东21采区,东至矿井东翼薄煤带,北至27采区,南至DF116、DF5断层保护煤柱,采区内共布置11个工作面,采区走向长度约3.4km,倾斜长度1.02.1km,面积约3.06km2,经计算可采储量1108kt,采区生产能力以0.6Mta,采区回采率按80计算,23采区服务年限为16a。23采区拐点坐标如下:(1)y=39446536.2 x=37

2、78838.7(2)y=39446536.2 x=3777000.0(3)y=39448205.5 x=3777926.2(4)y=39449537.0 x=3778714.0(5)y=39449373.6 x=3779625.9(6)y=39447789.4 x=3778826.4区内先后有安徽325队、省建委地勘公司三队、中南煤田地质局物探普查队、煤炭部煤田地球物理勘探队、河南省地质十一队、煤炭工业部一二九队等单位在本区进行过勘探工作。2007年1月4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物测队完成了薛湖煤矿21采区三维高分辩地震勘探,勘查面积6.0km2。于2007年5月提交了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薛湖煤

3、矿21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第二节 地质特征一、地层及标志层采区内发育地层由老至新有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新近系、第四系,其中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为含煤地层。现将发育地层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一)、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本组主要为浅灰、灰色隐晶质细晶质中厚厚层状石灰岩,上部含黄铁矿,岩溶裂隙较发育,最大厚度38.86m。(二)、石炭系(C)1、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本组上部由灰深灰色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中偶夹二层薄层泥灰岩;下部为灰灰白色铝土质泥岩或铝土岩,含菱铁质鲕粒,

4、具滑感;底部有紫花色铝土泥岩,含较多的铁质鲕粒和结核,相当于山西式铁矿层位。本组地层厚1623m,平均厚19m,与下伏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 t)本组为含煤地层,即一煤段。由薄中厚层状石灰岩、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组成,含薄煤34层,据区内钻孔揭露,未见到可采煤厚点,各煤层基本上无经济价值。全组共含石灰岩911层、单层一般厚35m,厚者可达14m。本组地层厚135142m,平均139m。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根据岩性特征该组可分为上、中、下三段:(1) 下段:自本溪组铝土质泥岩顶至L2灰岩顶界,厚30m左右。该段下部为细粒砂岩夹粉砂岩、泥岩,砂岩底界为本组与本溪组

5、界线,具水平纹理及波状层理,富含黄铁矿结核,含少量植物化石碎片及炭屑;上部为灰色厚层状石灰岩(L2),富含动物化石及燧石结核,为K2标志层。(2)中段:自L2灰岩顶至L7灰岩底,厚60m左右,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薄层石灰岩及薄煤层组成,煤层均不可采,灰岩中含大量动物化石,泥岩多具鲡状结构。(3) 上段:自L7灰岩底至山西组底,厚50m左右,以石灰岩为主,夹薄层泥岩、细粒砂岩及煤层,灰岩中含蜓类等动物化石,顶部第一层灰岩厚1m左右,层位稳定,为K3标志层。中部常发育一层厚9.0m左右的灰岩(L9),含较多燧石结核,厚度稳定。(三)、二叠系(P)1、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h)该组为本区

6、主要含煤地层,即二煤段。自二1煤底板砂岩至下石盒子组底鲕状铝土质泥岩(K4)底,由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砂岩组成。含煤34层,分布于中下部,其中二2煤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本组地层厚68109m,平均92m,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以二2煤层为界分为上、下两段:(1)下段(即二2煤以下):为一套层理非常发育的粉、细粒砂岩互层,呈明显的缓波状水平层理,含23层薄煤(二1煤),底部以条带状的细粒砂层或砂质泥岩与下伏太原组海相泥岩呈整合接触,有时分界不明显,本段厚约40m。(2)上段(二2煤以上):以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砂岩中有时交错层理发育,以含岩屑为特征,顶部砂岩富含较大棕色的云母片,钙、

7、泥质胶结。本段厚约50m。2、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该组为本区含煤地层,自K4鲕状铝土质泥岩底至K7中粒砂岩底,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泥岩、铝土泥岩、砂岩、粉砂岩与煤层组成。本组地层平均厚404m,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接触。据煤、岩层组合特征可分为三、四、五三个煤段。(1)三煤段: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底部为灰白色铝土泥岩,局部为紫花色,含菱铁质中粗鲕粒(K4),局部具同心圆结构,层位稳定,厚约5m左右,为本区主要标志层(K4);中部为细粒砂岩、砂质泥岩夹煤层,砂岩中岩屑含量较高,常具黑白相间的微波状水平层理;顶部砂岩中含菱铁质成分,局部较集中,普遍含铁质鲕粒。煤层主要分布于本段中上部

8、,含煤56层,其中三2 2煤与三3煤为本区大部可采煤层。本段地层厚55100m,平均78m。(2)四煤段:由紫花色、灰色、深灰色、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粉砂岩及少量细粒砂岩组成,紫花色泥岩中含菱铁质鲕粒。底部为细粒砂岩或粉砂岩,含菱铁质成分,为 K5标志层。本段地层厚100150m,平均126m。 (3)五煤段:由黑灰色、紫花色泥岩、绿灰灰色中、细粒砂岩及粉砂岩组成。底部一般为灰白色中、细粒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硅质胶结,一般厚约9m,为K6标志层,但84线以西,K6往往相变为粉砂岩或砂质泥岩。K6之上75m左右含煤线或炭质泥岩,为五煤层位,为辅助标志层。煤层之下紫色泥岩中含粗菱铁质

9、鲕粒。本段地层厚178223m,平均200m。3、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该组为本区含煤地层,自K7中粒砂岩底至“平顶山砂岩”底,主要由灰绿色、灰色、紫花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煤线组成,地层厚约350m,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据煤、岩层组合特征分为六、七两个煤段。(1)六煤段:由灰绿色、紫花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及薄层砂岩等组成。底部为中细粒砂岩,含较多云母片,厚一般5m左右,为K7砂岩标志层;下部含数层灰黑褐色硅质海绵岩,其菱形节理发育,坚硬,为一辅助标志层,岩石主要由硅质及钙质海绵骨针组成,其主要成分为玉髓及方解石,基质为粘土。本段地层厚187m左右。(2) 七煤段:由灰绿、紫花

10、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灰绿色、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组成,含铁质结核,局部夹黑色泥岩及铝土岩,底部为灰白灰绿色中粗粒砂岩,含小砾石,厚一般5m,为K8砂岩标志层。本段地层厚171m。本段自然曲线呈大锯齿状的低值反映。4、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本区石千峰组地层揭露极少,地层厚度不详。区内仅发育石千峰组第一段地层,其与豫西地区的“平顶山砂岩” 相当。该段地层以灰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为主,夹有灰绿色细砂岩及粉砂岩,砂岩中石英含量占95%以上,硅质胶结为主,坚硬,颗粒为次棱角及次圆状,常含有燧石小砾石,局部具交错层理。该段地层厚107121m,平均114m,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11、四)、新生界(KZ)1、新近系(N)(1)新近系下部(N1):属河湖相沉积,厚度180250m,与下伏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可分为上下二段。下段以土黄、棕黄、灰绿色粘土、亚粘土为主。底部普遍发育一层灰白色,俗称“钙质层”的亚粘土,含14层粉砂、细砂,厚度变化幅度为030m,呈透镜体状。该段地层厚35127m,平均90m,埋藏深度280 300m。上段由浅黄、棕黄色中细砂、亚砂土和灰黄、灰绿色亚粘土、粘土组成,含钙质和铝土质。砂层松散,单层厚度大,粒度粗,泥质含量少,砂层510层,厚度60100m。该段地层厚110160m,平均135m。埋藏深度165300m。(2)新近系上部(N2):属河湖

12、相沉积,厚度4573m,平均厚60m。主要由土黄、灰黄、棕黄、亚粘土、粘土夹砂层透镜体组成,富含大小不一的砾石与姜结石。本段地层以高可塑性粘土为主,砂层一般24层,厚度625m,埋藏深度100165m。2、第四系(Q)(1)更新统(Q13):属冲洪积相沉积,厚度4678m,平均厚65m,与下伏新近系地层呈整合接触。以土黄、黄褐、浅黄色亚粘土为主,夹亚砂土及粉砂、细砂透镜体。含砂层37层,厚度1235m,亚粘土中姜结石富集。埋藏深度35100m。(2)全新统(Q4):属冲积相沉积,厚度一般为2030m,平均厚25m。由灰黄、土黄色亚砂土夹灰黄、褐黄色亚粘土、粘土组成,含小砾石及姜结石,薄层粉、细

13、砂层呈透镜体状,亚粘土中夹12层灰褐色含腐植质的“黑土”,含田螺、蜗牛化石。二、构造 (一)、井田构造:薛湖煤矿位于区域构造永城复背斜北部仰起端、次一级构造聂奶庙背斜的北翼,总体构造形态呈一走向北西西的单斜构造,由于受东西向构造和北北东向构造的控制和影响,而使其构造形态局部复杂化。本井田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发育北北东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三组断层,均为高角度正断层,东部以北北东向断层为主;中部发育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层;西部以近东西向为主。全井田共发育断层65条,其中落差大于100m的9条;落差10050m的5条;落差5020m的10条;落差小于20m的41条。大断层主要分布于井田东、西边缘的两侧

14、,呈相互平行状展布,形成阶梯状或地垒、地堑状组合的特点,构成本井田边界。 (二)、采区构造:采区为一地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北的单斜构造,倾角417,平均12。采区主要受F116和DF5断层及其伴生断层的影响,断层性质均属正断层,F116断层规模较大,延伸较长,自采区东缘向西延伸至采区中部,延展长度1.85km,走向近NE,倾向SE,倾角为65,落差030m;DF5断层位于采区南部,延展长度1.35km,断层走向近NEE,倾向SSE,倾角60,为一北升南的正断层,最大落差29m。区内构造展布方向以近东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为主,其次为近南北向。地质探明的断层有21条。其中对回采造成较大影响的有9条DF1

15、16 、DF21 、DF22、DF23、DF25、DF31 、DF32、DF33、DF34 、详见断层成果一览表(表1-2-1)。其中最大落差为DF116断层落差在529m;其余8条断层落差均在3m10m之间。表1-2-1 开拓区小断层情况一览表断层名称断层性质最大落差(m)倾角()走向倾向延展长度(km)错断煤层控制依据控制程度DF21正862EWS0.54三3、三、二27222孔穿见,三维地震控制可靠DF22正465NWWSSW0.26三3、三、二2三维地震控制DF23正565SNE0.2二2三维地震控制可靠DF25正970NWNE0.32三3、三、二2三维地震控制可靠DF31正1570EWS0.20二271-3孔穿见,三维地震控制可靠DF32正563N ENW0.54三3、三、二2三维地震控制可靠DF33正470NWSW0.18二2三维地震控制DF34正866NEENNW0.22二2三维地震控制可靠开拓区内小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