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奥数40、解一般题用得较多的技巧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097856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奥数40、解一般题用得较多的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年级奥数40、解一般题用得较多的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六年级奥数40、解一般题用得较多的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六年级奥数40、解一般题用得较多的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六年级奥数40、解一般题用得较多的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奥数40、解一般题用得较多的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奥数40、解一般题用得较多的技巧(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0、解一般题用得较多的技巧【巧换角度】 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分析复合应用题,不仅可找到多种解题方法,而且还可找到比较巧妙的解法。例如:“挖一段56米长的水沟,每天挖7米,已经挖了5天。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挖几天?”按一般思考角度,可先求剩下的长度,再求要挖的天数。如果能换一个角度,先求共要挖的天数,再求还要挖的天数,那么解答起来就既简便,又巧妙了:567-5=8-5=3(天)了多少名女队员?”如按一般的思考角度,应抓住“女队员人数”去寻找解法和答案。可是这在小学的知识范围内,显然有一定困难,题目似乎是无法可解的。但是,只要转换一个角度,从“男队员人数”方面去思考、分析,前景就“柳暗花明了”:

2、所以男队员人数是在有的男女队员总数便是于是,转进来的女队员人数便是250-240=10(名)【巧妙替换】 有些应用题,已给的条件常出现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属性的量,并且在不同量之间存在有换算关系。这时,暂用其中的一种量去替换另一种量,有时候往往会给题目的解答,带来不少方便。例如“工地用5辆大车和4辆小车一次共运来水泥42.5吨,已知每辆大车比每辆小车多运4吨,每辆大车和每辆小车各运来水泥多少吨?”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解答起来有一定困难。但运用替换方法,把4辆小车换成大车,题目的解答就变得比较容易:设每辆小车都多运4吨,那么小车运的吨数就和大车同样多了(也就是将小车都转换为大车了)。这时,4辆小车就

3、会共增加运量44=16(吨)总共运的吨数就会增加到42.516=58.5(吨)。这58.5吨便是(54)辆大车运的水泥数,所以,每辆大车运来的水泥便是58.5(54)=58.59=6.5(吨)每辆小车运来的水泥便是6.5-42.5(吨)显然,将大车转换为小车(即将小车去替换大车解题),也是可以的。又如,“买3千克奶糖的钱与买4.8千克水果糖的价钱相等。买4千克巧克力的钱与买6千克奶糖的钱相等。那么,买9千克巧克力的钱可买水果糖多少千克?”题目的条件中没有具体的钱数,可用替换方法去解。但巧克力与水果糖不能直接替换,需要通过奶糖这一中间的“媒介”去进行替换。解题方法可以是:(1)6千克奶糖是3千克

4、奶糖的多少倍?63=2(倍)(2)6千克奶糖可换多少水果糖?4.82=9.6(千克)(3)1千克巧克力的钱可买多少水果糖?9.64=2.4(千克)(4)9千克巧克力的钱可以买多少水果糖?2.49=21.6(千克)列成综合算式便是4.8(63)49=4.8249=9.649=21.6(千克)(答略)【巧用等量关系】 有些应用题已知条件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但是,如果能从这些复杂的关系中,找到一种合适的等量关系,则常常可使问题较简捷地解答出来。这是一种力求寻找和巧用最佳等量关系的解题方法。例如“甲乙二人需要做同样多的零件数,甲比乙每天多做5个,乙因病中途休息了3天,所以8天后甲做的零件数刚好是乙做的零

5、件数的2倍。求这时甲乙二人各做的零件个数。”由题中的条件,可以得到两组等量关系:甲每天做的个数-乙每天做的个数=5甲8在做的个数=乙8天后做的个数2设甲每天做x个,则乙每天做(x-5)个;设乙每天做x个,则甲每天做(x+5)个。设元列方程以后,若使用等量关系,很明显,方程的解答是比较繁琐的,因为分数需要通分。于是,我们便选择等量关系来列方程解题:设乙每天做零件x个,则甲每天做零件(x5)个。于是,有方程(x+5)8=2(8-3)x进而可知,甲每天做的是 20+5=25(个)8天后甲做的是 258=200(个),8天后乙做的是 20(8-3)=100(个)(答略)36名学生到乙校学习,则甲乙两校

6、学生人数相等。甲乙两校原来各有学生多少?”在题目中,可以找到三组等量关系:甲校原来人数-乙校后来人数=36甲校原来人数-36=乙校原来人数+36经过比较,利用等量关系列方程解题,显然比较简便:设两校共有x人,可得方程为 乙校原有720-396=324(人) (答略)在利用等量关系解题时,有时候通过“单位1”,可以找到最巧妙的解法。比方下面的这一道工程问题:“一项工程,甲独做24天完成,丙独做40天完成,甲、乙、丙三人合做,10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如果由乙来独做,多少天可以完成?”在题目条件中,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两组等量关系:乙工效=三人工效和-(甲+乙)的工效乙工效工时=工作总量然后,通过巧用

7、“单位1”,还可找到更好的办法:设乙独做,x天可以完成。若把整个工程看作“单位1”,那么乙每天所以,其解答就比较简便、快速而巧妙了:设乙单独做,x天可以完成,则有 即乙独做30天可以完成。(答略)【巧用直觉思维】 有些题目的条件和结构比较特殊,常常不需要把全部条件用于计算解题,而只要根据其特殊性,经过一次或两次计算,就能将题目解答出来。这是“巧用直觉思维”的解法。例如“从同一个地点步行到火车站,甲要40分钟,乙要30分钟。甲比乙先走5分钟,乙出发后,要走多少分钟才能追上甲?”若巧用直觉思维解答,可以这样去思考、解答:甲先走5分钟,他比乙会晚到火车站5分钟。那么,追及时,应是乙在路程的中心点追上

8、,故可直接用302=15(分钟),求得题目的答案。(答略)又如,“工厂运来一批煤,计划每天烧3吨,可以烧12天。实际上每天比原计划节约0.6吨,实际上比原计划可多烧多少天?”巧用直觉思维,可以这样思考:实际每天节约煤0.6吨,相当于实际每 再如,“有一只底面半径为30厘米的圆柱形水桶,桶中有一段半径为10厘米的圆柱形钢材浸没在水中。当钢材从水桶中取出时,桶里的水下降了5厘米。这段钢材有多长?”按一般方法解,必须先求钢材的体积(即下降的水的体积),再求钢材底面积,然后求钢材的长。这是很麻烦、很费时的。若用直觉思维思考、解答,可以设想一下钢材底面积同水面积的关系,再找出钢材长与水面下降部分的关系,

9、便可不用求积,而直接求出钢材的长度:根据水面半径30厘米和钢材底面半径10厘米,可知它们的关系是:钢妙的解答方法:59=45(厘米) (答略)【巧妙放缩】 有些应用题,由于条件和问题的特殊情况,从直接给出的已知条件中不容易找到简捷的解题途径。这时,我们不妨把某一个已知条件扩大或缩小一定的倍数,促使其他条件相应地发生变化,由此往往能找到简单的解法。例如“5千克大米的价钱相当于0.8千克食油的价钱,如果2元钱可买2.5千克大米,那么8元钱可买多少千克食油?”按一般方法解答,需要先求出5千克大米的价钱是多少,再求出0.8千克食油的价钱,然后求出每千克食油的价钱,进而才可求出8元钱可买的食油的数量。若

10、采用“放缩方法”,可把其中一个条件放大几倍来思考:将2元钱买2.5千克大米这一条件放大4倍,可知8元钱可买10千克大米。因为5千克大米的价钱相当于0.8千克食油的价钱,所以,10千克大米的价钱可买食油0.82=1.6(千克),即8元钱可买食油1.6千克。(答略)有些典型应用题,也可以用“放缩方法”去解答,从而较快、较巧妙地找出它的答案。例如“鸡兔同笼,共头48个,共足114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如果把鸡和兔的足数缩小2倍,则鸡的足数和头数相等,兔的足数为头数的2倍。这时,鸡和兔的总足数与总头数(总只数)的差数,就是兔子的只数,故可这样解答:1142-48=9(只)兔数48-9=39(只)鸡

11、数 (答略)上面两例,是单纯用放大,或单纯用缩小的办法解答的。但有些较复杂的应用题,就既要用“放大法”,又需用“缩小法”,才能使问题正确而快速地解答出来。例如“甲乙两个商店去年平均每月的利润,甲店比乙店多5万元。已知甲店元?”根据这一新条件解题,还难很快发现其数量关系,这时不妨把这个条件再缩小2倍,于是得到这样得到的新条件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甲店比乙店每月多的5万元,也就是甲店比乙店多的那个于是,甲店每月的利润数便是乙店每月的利润数便是6.25-5=1.25(万元) (答略)还有比这更复杂一些的问题,可结合其他解法来运用“放缩方法”,使问题得到解答。例如下面的这道英国名题“第三牧场的牛数问题

12、(实际上也是个牛顿问题)”:“有三个牧场,场上的牧草长得同样的茂盛和同样的快,它的面积分别二牧场饲养21头牛,可维持9个星期。假若第三牧场饲养的牛,在该场要维持18个星期,那么,这牧场应养牛多少头?”(注:草料是边吃边生长的。)按照“牛顿问题”的解法来死套,是很难找到解法的。不过,当我们运用“放缩法”,假定三个牧场面积同样大,这一道在三个牧场牧牛群的复杂题目,就会变成在同一牧场牧牛群的简单题目了。这是因为题目中已交代:三牧场牧草同样的茂盛,并且长得同样的快。倍数),则第一牧场可以有牛第二牧场可以有牛21(12010)=252(头)(仍是9个星期可以吃完)那么,第三牧场是多少头牛18个星期可以吃

13、完呢?这一道用放大了的假定数据编成的题目,还可以改编成一道与它同解的应用题:“有一个牧场,养牛432头,4个星期可以吃完全部草料。若养牛252头,则9个星期可以吃完全部草料。如果要在18个星期内吃完这牧场里的全部草料,那么,它应该养牛多少头呢?(草料是边吃边生长的)”这是一道简单点的“牛顿问题”,可用“牛顿问题”的解法解答如下:因为432头牛4星期吃的草料,等于4324=1728(头牛一星期吃的草料)252头牛9星期吃的草料,等于2529=2268(头牛一星期吃的草料)而4星期吃完与9星期吃完,要相差2268-1728=540(头牛一星期吃的草料)显然,这多出的草料,是9-4=5(个星期)之内

14、新长出的草料。所以,牧场一个星期长出的草料是5405=108(头牛一星期吃的草料)因此,这牧场最初有的草料是(432-108)4=1296(头牛吃一星期的草料)现在,这1296头牛吃一星期的草料,要求能维持18个月,则能饲养的牛数就只能是129618=72(头)但这牧场的草料是不断生长的,还必须用108头牛来吃掉每个星期新长出的草料,所以,能饲养的牛数总共是72108=180(头)不过,这还只是假定这牧场为120英亩所得的结果。实际上第三牧场面积只有24英亩,比假定数缩小了12024=5(倍)故第三牧场饲养的牛数,也应比这180头缩小5倍。于是可知,第三牧场饲养的牛数便是1805=36(头) (答略)这道题的解答,显然是得益于“放缩方法”,将复杂题转化为基本题以后,才找到其解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