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2)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093911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年 级五教学形式新授教 师 单 位 课题名称祖父的园子学情分析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这篇文章重点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洋溢着童真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够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有趣、快乐。但文章

2、字里行间祖父的爱,景物描写清新隽永的意境,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欢乐的文字背后淡淡的哀愁,是学生较难理解与感悟的。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想像体验,平等对话,从而触摸文字的温度,体会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新鲜、自然之美。五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水平,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更是有它独特的魅力。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但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还引导学生注重课文怎么写的。对于特别的语句反复品读,并且使用文中句式练习说话,实行文本语言的内化迁移,既巩固了对文本语言的学习,又通

3、过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快乐、幸福。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教学环节的组织内容落点1步骤1、2、3学习方式一激发兴趣,走进作者。 你对萧红了解多少呢?

4、1.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萧红。师:有人说作者萧红是一朵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事实就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萧红就像是她笔下那北方庭院的花儿们一样,鲜明而热烈地开放,泼辣地,不娇贵,不做作,自由自在地开在阳光下。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这个女子就从世间消失了,只有31岁。但她把她对乡土农家的爱恋,把她对生活的严肃思考,传达给了她的读者,世世代代的读者。在

5、呼兰河传里,她用了很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二二初读课文,走进园子。 自由读课文,回答问题。 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用一个形容词回答)(生:生机勃勃、无拘无束、鸟语花香、丰富多彩、自由自在)1.读作家卡片2.读课题3.自由读文边读边想4.读书写5.指名说6.质疑内容落点2步骤1、2、3学习方式一品读课文,感受园子的自由。 1.课文的第1、17自然段写了园子。(感受园子的自由)(1)学习第一自然段 a指名读

6、 b推荐读 c评价读 d为什么读得好? e这是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画面)师引读:这花园里有(生读)(2)学习第十七自然段 a指名读,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b作者怎样写出园子的自由?引读:一切都活了,花开了 c分析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实行小练笔。(模仿写句子)师:这个切都是自由的。引读:一切都是自由的,花开了 d倭瓜、黄瓜、玉米呢?(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e齐读“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怕上房太阳也不知道。”从“愿意”中感受到了什么? f举例(哪些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g分析动植物的自由与我童年自由的关系。 h分析写法(借物抒情) i让我们一同走进园子,一同感受萧红的

7、那份自由吧!引读:一切都活了,花开了一切都是自由的,花开了师:在作者萧红心中,倭瓜、黄瓜是有灵性的,自己为自己做主,是自由的快乐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由着自己性子生长,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种感受与作者快乐的童年分不开。再次引读:一切都活了,花开了一切都是自由的,花开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动植物的自由与我童年自由的关系。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都是自由的。 二、品读课文,感受“我”的自由。 学习第415自然段,感受作者的自由。 园子是自由的,在园子里,萧红同样是自由的,因为祖父给了她自由。请默读第415自然段,从哪些内容中可以看出我的自由?交流讨论:我在园子

8、里做了哪些事?(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等。) a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就拔草。 我好像是祖父的“影子”、“小尾巴”,一老一少,一顶大草帽、一顶小草帽相映成趣。 b种小白菜时瞎闹、踢飞菜种。 哪里是在种小白菜,我就是在瞎闹。 c铲地时,爬在地上,用锄头的“头”乱勾一阵,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我是怎样铲地的呢?引导学生抓住“爬在地上”、“乱勾一阵”两个词,用心读一读。 d抢水瓢浇菜。 我们可以发现,我跟着祖父种小白菜、铲地、浇菜时,也是自由的,种小白菜,我是在瞎闹,铲地,我是在乱勾,浇菜,我是在乱闹,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切都是自由的 。1.读文、勾

9、画2.写体会3.交流自探成果4.交流自己的阅读受和对重点词的理解5.各种形式的读6.想象画面,结合实际谈内容落点3步骤1、2、3学习方式一总结升华。 师:在园子里,我是自由的,想摘黄瓜就摘黄瓜,想捉绿蚂蚱就着绿蚂蚱玩累了,想睡就睡。 1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当你来到这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园中时,你想干什么?小练笔。(请用上“想就愿意就”) 2为什么课题叫祖父的园子? 3补充萧红的资料。呼兰河传这本书里写道:“呼兰河这座小城住着我的祖父,也埋着我的祖父”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二走进原著。 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1.回顾全文,感受2.了解作者家庭状况3.谈

10、学习收获4.自编题测试5.再次质疑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终点: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回顾拓展,总结深华 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起点:能自主解决字词障碍,能读懂文章大意。作业或预习预习:1、读课文祖父的园子3遍。2、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段意是什么。3、在文中勾划你认为写得有趣、很美的地方。作业:1、找出不是同一类的词语。 倭瓜 玉米 黄瓜 冬瓜 西红柿 ( ) 蝴蝶 蜜蜂 蚂蚱 老虎 蜻蜓 ( ) 自由 快乐 幸福 悲伤 喜悦 ( )2、照样子写词语。 胖乎乎 渐渐的 马马虎虎3、我会做。分别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并

11、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比喻句:好处:拟人句:好处:自我评价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教学课文时,我从介绍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 激情导入: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一、走进园子,初步感知园子的自由 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用一个词语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通过初读很容易就能感知这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园子。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如:生机勃勃、

12、无拘无束、鸟语花香、丰富多彩、自由自在 二、深入园子,感知动植物的自由和我身心的自由 我让学生先学习第一和第十七个段落,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和想象画面中,在一次次的小练笔中孩子们感受到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受到园子的活泼、快乐和灵动。在作者萧红心中,倭瓜、黄瓜是有灵性的,自己为自己做主,是自由的快乐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由着自己性子生长,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种感受与作者快乐的童年分不开。通过交流讨论: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我们可以发现,我跟着祖父种小白菜、铲地、浇菜时,也是自由的,种小白菜,我是在瞎闹;铲地,我是在乱勾;浇菜,我是在乱闹。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

13、么做,一切都是自由的 。孩子们在交流互动中感受到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劳动时的那份自由和快乐,情不自禁为萧红和祖父的这份纯真亲情而感动。 三、课堂小练笔,走进童年,共享自由的阳光 学习第十七自然段时,朗读感悟 “一切都活了,花开了”分析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进行本课的第一次小练笔。在学习“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怕上房太阳也不知道。”后,举例:哪些动植物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进行本课的第二次小练笔。在总结升华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第三次小练笔: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当你来到这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园中时,你想干什么?(请用上“想就愿意就”)这种设计,既考查了学生对这种句型的把握,又能充分体会到萧红那颗充满自由的童心,让学生与作者快乐共享。 四、走进原著,进一步感受作者的童心 最后我简单补充萧红的资料,呼兰河传这本书里写道:“呼兰河这座小城住着我的祖父,也埋着我的祖父”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想让学生通过这些能对作者如此眷恋故土与怀念祖父的认识会更深刻与明白,祖父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心灵中唯一温暖的家园,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