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6092923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默写1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只有这样,才能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从而论证了 生于忧患 ;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4、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5、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行拂乱其所为。6、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7、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8、 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9、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10、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1、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2、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

3、声,而后喻。13、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二、简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提出 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诫人们只有在艰苦中磨练自己,才能有所作为;不可沉溺于安乐之中,否则会失败和灭亡。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

4、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段做铺垫。6、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7、文中“举”“发”有何异同?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8、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

5、道理论证。9、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1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 居安思危11.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定【孟子告子上】,1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

6、练意志。13、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14、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15、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6、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

7、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17、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为了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答:要有好的体魄、丰富的学识、坚强的意志、较强的社会能力。18、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有些人认为生活中似乎已经没有忧患了,顺境中一样可以成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的说法失去了现实意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结合具体例证阐明自己的理由。答:不同意。现在时代虽然安定,但危机仍然存在。如国家,虽然我们国家出于和平之中,但周边还有一些国家虎视眈眈,所以我们不敢放松警惕,要加强军事训练/现实社会竞争激烈,追求享受,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被社会淘汰。一、 默写l 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l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l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9、(既克,公问其故)。l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l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6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二、 简答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1)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2)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

11、击(3)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l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l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l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l 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12、责任感。l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目的:判断敌情。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l 判断“击鼓进军”和“下令追击”的时机充分体现了曹刿的什么军事思想? 作战时,细心观察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恰当把握有利战机的军事思想;表现了曹刿细心观察,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l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l 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l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急躁,冒进。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