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资料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608801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优势理论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比较优势理论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比较优势理论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比较优势理论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比较优势理论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比较优势理论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优势理论资料(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又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理论认为,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每个国家 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 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目录 1理论依据 2发展背景 3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关系 4普遍适用性 5不足与缺陷 6理论演进 7内涵与外延 8主要进展 9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10相关词条 11参考资料古照妍MtLE比较优势理论由

2、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又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理论认为,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每个国家 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 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比较优势理论-理论依据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1.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2. 国家之家存在某种特征差异;3.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

3、存在规模经济;4.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5.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6.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然而,比较优势说许多假设过于苛刻,不符合经济现实。由于完全自由竞争的假设、生产资料在国内 自由流动和在国际间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资源充分利用和充分就业的假设都不符合经济现实。 因此在这种严格条件下论证和理论很难作为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指导原则,这样比较优势说的普遍适 用性就值得怀疑。比较优势理论-发展背景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面临一些 挑战。

4、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 “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 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 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 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 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 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 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贸易比较优势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

5、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这是 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 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 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 数量。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 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

6、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 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 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 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事实上,中国的“田忌赛马”故事也反映了这一比较优势原理。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批 马,每个层次的质量都劣于齐王的马。但是,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齐王有完全优势的上马, 再用拥有相对比较

7、优势上、中马对付齐王的中、下马,结果稳赢。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它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当时英国的资本积 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谷物法”废除了。这是1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所取得 的最伟大的胜利。实践检验的结果也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如迈克道尔以1937年为例,通过考察美国与英国 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可以验证得出:对于美国劳动生产率(根据工资 差异加以调整后的)相对高于英国的产业而言,美国在这些行业的出口也相对高于英国这些行业的出 口。斯特恩比较了 1950年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国、英国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

8、根据他 们的分析,1950年在所观察的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了假设检验,但到1959年,这一关系有 所削弱。整体来看,比较成本理论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他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最 大贡献是,首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 的一个重要起因。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然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订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 理论依据。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关系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认定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的产品销售市场得以迅速扩张,因而十分 强调对外贸易对促进一国增加生产扩大出口供给的重要作用。或者反过来说,

9、斯密和李嘉图站在当时 新兴的产业资本家阶级的立场上,为了给产业资本所掌握的超强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 剩余产品寻找出路,从供给的角度,论证了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以及推行自由贸易 政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可以将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思想归于贸易理论研究上的“供给派” (School of Supply)。但就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各自涵盖的研究对象而论,对此两者进行比较,人们也可以清楚地 看到,无论一国是否拥有绝对低成本的优势商品,只要存在相互间的比较优势,国际间的自由贸易就 可以使贸易双方都获得贸易利益。这就是说,实际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考察,比较优势理

10、论分析研 究的经济现象涵盖了绝对优势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而不是相反。这说明,斯密所论及的绝对优 势贸易模型不过是李嘉图讨论的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个特例。绝对优势理论与比 较优势理论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将只适用于某种特例的贸易模型推广至对普遍存在的一般经济现象 的理论分析,正是李嘉图在发展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一大贡献。比较优势理论-普遍适用性 I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比较优势理论,尽管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不失为指导一般贸易实践的基本原则。不仅 如此,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除了可以用于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以外,还有较为广泛的一般适用性。如大学教授一般都要聘请助教,专门负

11、责对学生的日常辅导,负责批阅学生的作业,同时还要帮助教 授做好讲授课程的有关准备工作。但我们知道,一位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完全可以在承担教学和科 研工作任务的同时,兼顾这些工作,而且教授直接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们的收益一定会更大、更多。 又如经验丰富的外科大夫除了能够给病人动手术以外,肯定还完全能够胜任对病人的护理,完全能够 亲自为一个外科手术作各方面准备。但外科大夫往往都要专门聘请护士小姐。再如企业的高级资深管 理人员JfttM. sm W皿I浦憧1闻备山*在el冷虻占帝给土帔比蜉明扯* - tt r w* niia I *、牛广甘* 阮骨诈生率Hit tllVTjH feN l tDtfl

12、fflltlK!l i KPI,管瞬拳: FLO逐岐野|-知胜 阳 T时 一一 IBM全球比较优势指数,除了可以全面打理公司业务外,还能非常熟练地处理公司的日常业务档案,至于文件的打印,资料 的分类、整理、归档等等,公司经理们更应是行家里手。但他们同样还是要专门聘请秘书和打字员。凡此种种,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社会在劳动分工中普遍存在着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中的比较优势。 教授、外科大夫、公司经理同助教、护士小姐、总经理秘书相比,前者尽管在各方面都享有绝对优势, 但他们更大的优势或曰比较优势分别在教学和科研、主刀动手术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后者虽然处 在全面劣势地位,但他们在辅导学生的学业和批阅学生

13、作业、对病员进行常规护理和处理公司的一般 文件打印归档的日常事务上的劣势相对较小,或者说他们在这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可见“两优择其 甚,两劣权其轻”不仅仅是指导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在社会生活的其他诸多方面,都应该成为进行 合理社会分工,以取得最大社会福利与劳动效率的原则。比较优势理论-不足与缺陷1. 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首先,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该理论认为世界是永恒的,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 是一个各国间、各经济集团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李嘉图提出了九个假定作为其论述的前提条件: 一是只考虑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二是坚持劳动价值论,以英葡两国的真实劳动成本的差异建立比较成 本说,假定

14、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三是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四是没有运输费用;五是 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它们在国内完全流动,在国际之间不能流动;六是生产要 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七是收入分配没有变化;八是贸易是按货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 九是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是静态的。其次,李嘉图解释了劳动生产率差异如何引起 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第三,该理论的一条重要结论是:各 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现实中,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 的专业化生产。一般来说,各国多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相替代的产品。其次

15、,根据其结论进行推导,两国比较优势差距越大,则贸易的空间越大。那么,当前的国际贸易应 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不过,该理论对国际经济发展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其所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在现实经济中有 着重要的意义。2. 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着理论上的“硬伤”,或者说,存在理论分析上的“死角”。这是因为,在李嘉 图的理论分析中,比较优势所以能够成立,全然取决于两国间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度”的差异。 但是,如果只是考察经过高度抽象的“2X2贸易模型”,势必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两国间在两种 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不存在“度”的差异。下表所示即为“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模型(Equal Adva ntage or Equal Disadvantage Model)。A国B国F商品1 3C商品2 6一旦出现此种等优势或等劣势的情况,即便具有相当的普遍适用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 基本原则“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就不再灵光了。人们惊异地看到,李嘉图陷入了 “此优为彼优, 无甚可择! ”或“彼劣即此劣,何以权轻? ”的尴尬境地。比较优势理论-理论演进臣R蛰IkBt 注 1 ifr古点史畀lit理论演进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没人否认;比较优势理论构成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