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知识试题以及详解(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6083555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以及详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以及详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以及详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以及详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以及详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以及详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知识试题以及详解(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虽有佳(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汉民族的教育经验。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古代汉民族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

2、学之间的关系。书名 礼记学记又名 小戴礼记学记作者 戴圣类别 古文学文言文出 版 社 中华书局出版时间 1988年简介: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

3、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杜威杜威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的首要代表。杜威的教育思想是: 杜威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 在教育目的上,他认为教育“于其之外无目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的力量保证儿童的成长。 在师生关系上,他主张儿童中心。 与其教育基本观点相一致,在教学上他倡导“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了以儿童

4、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A 生产劳动 B 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 Monroe,1869一1947)。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其著作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在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

5、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目的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A深化课堂教学B培养竞赛人才C因材施教,发展

6、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D 继承性教育的历史性是指教育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特点。比如,封建时期的教育具有封建性,等级性等封建社会的特征。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A 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B 大力发展职业技

7、术教育C 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D 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D.辅助地位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具有教育性,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是一条重要的规律。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明确指出:“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就是说,在任何教学活动中都包含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陶冶

8、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陶冶教育法也称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运用情感和环境的因素,以境陶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心灵受到感化,进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方法。陶冶法分类: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人格感化是教育者以自身的人格威望及其对学生的真挚热爱和期望来对学生进行陶冶的方式。环境陶冶是利用美化的校园环境、优良的校风和班风、美化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风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以达到陶冶情景、培养品德、净化灵魂的目的。文艺熏陶是借助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手段进行陶冶的方式。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

9、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D.国家利益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意旨,实则“在否定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的外衣下,又使教师与家长通过所谓符合教育者需要的、能指导学生活动的和眼前的、具体的教育目的来实现实质上是由社会条件、阶级意志所制约的目的。”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C.巩固与保持知识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理解教材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由表象上升为概念,并通过判断和推理,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一阶段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12学

10、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示范性B复杂性C主体性D长期性1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优秀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如下过程:组建阶段学生初进学校,同学们尽管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班集体的目的任务都来自教师个体自身要求。形核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但是,班级里不仅爱班主任的组织指挥,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尚未形成。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班集体已成为

11、教育主体。不仅学生干部,多数学生也能互相严格要求。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也无需外在监督,已能自己管理和教育自己。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勤奋学习,各项活动表现良好。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是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形成培养班集体不是自然形成的,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社会化的过程。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12、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14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1)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2) 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3) 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布鲁纳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结构主义 )。认为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它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懂得基本原理可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有利于记忆,适于迁移;能够缩小知识间的初、高级水平层次的间隙。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赞可夫(19011977年),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教学与发展、教学论与生活

13、、和教师的谈话、论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与方法、论小学教学等。赞可夫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从 1957年至1977年他以“教育与发展”为课题,进行长达20年的教育科研与教改实验。他指出,在前苏联占据统治地位几十年之久的传统教学体系,偏重于死记硬背,学生的思想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必须进行改革。瓦根舍因(1896-1988)德国教育实践家,范例教学法创始人。与布鲁纳和赞可夫被认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人物。他大学毕业后担任文科中学物理教师。1956年在联邦德国任蒂宾根大学教授。根据多年从事教学的经验,首先在物理和教学中提出:“范例教学”理论

14、,并率先实践。认为,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或知识结构,也就是所谓的“基本性”,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改革教材,使学生借助精选过的材料,与“范例”接触,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著有物理课程的教育之维、理解学习。15、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标准。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