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 散文赏析表达技巧题(含解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6080653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 散文赏析表达技巧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 散文赏析表达技巧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 散文赏析表达技巧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 散文赏析表达技巧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 散文赏析表达技巧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 散文赏析表达技巧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 散文赏析表达技巧题(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 散文赏析表达技巧题(含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都 江 堰余秋雨一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

2、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二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

3、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

4、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三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他是郡守,手握

5、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汽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想。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

6、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横、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四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条横江索桥。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在这样高的地方偷看桥下会神志慌乱,但这是索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惊叹。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我站得这么高还感觉到了它的砭肤冷气。但是,再看桥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改恶从

7、善。人对自然力的驯服,干得多么爽利。如果人类干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人们在虔诚膜拜,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钟鼓钹磬,朝朝暮暮,重一声,轻一声,伴和着江涛轰鸣。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我到边远地区看傩戏,对许多内容不感兴趣,特别使我愉快的是,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傩戏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庙中的李冰活跃得多,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

8、地,贴近了苍生。(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略有删减)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壮观,对李冰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举措作了高度评价和赞扬。B文章第一部分将长城代表的文明和都江堰代表的文明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在作者看来,都江堰文明更能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C文章实际上并没有过多描写都江堰的实际情貌,而是将重点放在对都江堰所代表的文化的体验感悟上,从而将人、建筑和历史有机地混融在一起。D与一般的游记不同,本文作者不是单纯地描写自然景观,而是立足现代,对历史上人物与事件进行审视,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评说,在人文感受方面能给读者以较大

9、启迪。解析:选BB项,“在作者看来,都江堰文明更能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错,文中作者并没有认为都江堰文明更能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2文章以看傩戏来结尾,有何作用?请分析。(6分)答: 参考答案:表现都江堰水利工程惠及范围之广;(2分)表现人民对李冰的纪念及美好愿望;(2分)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深化了文章主题。(2分)3.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以对文化思考见长,描写自然景观不多,但极富特色,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第二部分写景内容进行鉴赏。(6分)答: 参考答案:烘托,以声音来烘托水之气势;夸张,以大地震颤来突出水势惊天动地;对比,通过和大海的对比,突出都江堰的水极富力量和生命力;比喻,把都江堰的

10、水比作马拉松健儿,突出都江堰的水既强悍又有规矩的特点。(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每点艺术手法1分,内容分析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水 在 滴苏沧桑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捞纸房像被突然摁进了寂静的井底。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缠绕回响。第一种,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这是榨纸声徐师傅上午做的几百张湿纸抄在杉木仝板上,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用千斤顶压上去,把水榨出来,在晒纸房里经过晒纸的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迅速汇集在竹帘的四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滴答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

11、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想起小满时节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们吮吸进身体,满山的嫩竹元书纸的前世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着砍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嗽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它来自幽暗的捞纸房某个角落,水从一只装满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几近难以察觉的流水声,被无边的寂静扩大了。水声泠泠,像由远及近

12、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这两种水声,在此地,已经回响了一千多年,也许更久远。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声从未停息,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此时,在村的另一头,作坊里年纪最大的捞纸师傅徐师傅,用手端起了饭碗。那双手已经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比白纸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纹和指纹,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裂,又被纸浆水浸泡得更白。这双手,放进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冷到骨头里的冷。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做。痛的是肩膀、腰。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一天几百上千次。捞

13、纸得用巧劲,抄得轻,纸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每一张纸,重量误差不超过几克,要有手法、经验和耐心、细心。一缕阳光在吱呀一声里改变了形状,捞纸房的门被推开了,徐师傅回来了。刚才缠绕回响着的两种水声迅速遁迹,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亮的声音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滤水声、竹架子的咿呀声、一个老男人偶尔的咳嗽声。“摇头晃脑”的下午开始了。“摇头晃脑”是每个上年纪的捞纸师傅的习惯。捞纸就是天工开物记载的“荡料入帘”。徐师傅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慢慢向前倾斜,晃出多余的水浆,那层浆膜就是一张纸。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他低头、转头至右边又转到左边,然后点头、抬头,一

14、气呵成。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他的头点得很快,像在用劲,又像在对自己说“对,对,对”。午后的捞纸房,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是唯一的声音。他喜欢安静,连收音机都不愿意听。他并不关心纸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灵魂,他听不懂回归、传承、情怀这些字眼。他不知道那些纸去往何处,纸上会被写下或画下什么,哪怕是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张生死状、一个孩子的梦想,或是一个罪人的忏悔“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生活”关系到他一天有多少收入,关系到他们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更关系到心里安与不安。偶尔,他也会想,接替他操起这张竹帘的会是谁。他没有徒弟,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刚才,穿过村庄回捞纸房时,他碰到了一群人,一个在外地做生意回家过节的邻居,叼着烟,眉飞色舞地说着在新马泰旅游的事。邻居以前也做纸,后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了,再也不碰纸了。徐师傅与他们擦身而过时,听到了一阵哄笑。他呵呵笑了几声,头也不回走上了通往捞纸房的田埂,重新将自己安放进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里,感觉世界又回到了他喜欢的样子。(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