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2练医疗与公共卫生训练含解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6061970 上传时间:2022-07-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2练医疗与公共卫生训练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2练医疗与公共卫生训练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2练医疗与公共卫生训练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2练医疗与公共卫生训练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2练医疗与公共卫生训练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2练医疗与公共卫生训练含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2练医疗与公共卫生12021枣庄市高三联考如表为秦汉时期治疗疫病的相关记载。这表明当时国家为救治疫病()措施出处被处以刑罚的人,如果得了麻风病,该如何论处?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疾疫者,腾空房舍,为置医药。汉书平帝纪皇甫规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成悦。后汉书皇甫规传A.发挥地方主导作用B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C建立完备法律体系D重视采取隔离救治措施22021湖南郴州市高三模拟汉书五行志载:“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上述材料体现了()A古代统治者推崇“外儒

2、内法”使得刑法严苛B严刑峻法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C古代统治者重视以法律手段防范疫病流行D法律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32021吉林松原市高三模拟古代监狱人员密集,环境恶劣,疫病频发。对此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下令“除杀人者论如律”,“每岁暑热”则“杂犯死罪降流,流、徒递降,杖、笞释之”并亲自监督官员对该项诏令的实施情况,自此夏季释放犯人便成为定制。这表明()A北宋对杀人犯处罚严苛B北宋重文轻武,刑罚宽松C北宋政府重视疫病防控D北宋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42021滨州市高三联考19世纪中后期,巴斯德受托解决酒的变质和蚕病等问题,发现了微生物的影响力,发明了“巴斯德灭菌法”,提出了控制

3、微生物传染的选种新方法。随后,在研究畜牧业传染病过程中,又创立了微生物致病理论和免疫学理论。巴斯德的经历表明()A科学理论的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B政府的财政支持影响了科研成败C科技探索带来了新一轮动力革命D科学理论转为生产力的时间缩短52021菏泽市高三一模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据此可知黄帝内经()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D奠定了传统中医临床学的基础62021河北廊坊市高三模拟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总结了公共卫生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宋朝以法律形式建立全国性的

4、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这反映唐宋时期()A建立完善国家医药制度B医学观念不断发展C国家重视普及养生之道D医学理论体系完善72021东营市高三一模中医在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某医学著作确立了“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施治原则。该著作()A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C倡导积极的健身学说D对中医药学进行了系统总结82021威海市高三一模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身患疟疾,病情严重,御医百治无效。此时,西方传教士刘应等人用金鸡纳治好了康熙的病,因此受到了康熙的重视,康熙还把金鸡纳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这说明()A西药比中药更科学B西药逐

5、步影响中国C中西医学交流频繁D西药成为侵华工具92021日照市高三一模民国时期,西医界称中医为旧医,称自己是新医,而中医界称自己为国医,称西医为西医。上述称谓反映了,当时()A价值观念的冲突与交融B民主科学观念广泛传播C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D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102021江苏南京市高三模拟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执业西医不到2万人,护士1.7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原则。其中,“团结中西医”原则的确立()A体现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要求B推动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C符合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的必然D为解决城乡

6、医疗差别奠定了基础112021朝阳市高三联考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注重市场竞争和大投入背景下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的获得和维持,而不是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美国()A公民未享受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B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C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束缚D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122021铁岭市高三一模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

7、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对“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理解正确的是()A建立“福利国家”B深化全民公共卫生意识C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D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第62练医疗与公共卫生1D根据“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腾空房舍,为置医药”“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成悦”可得出这些措施都是隔离救治措施,故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2C材料中对乱扔垃圾的人处以“黥”“杖六十”,而乱扔垃圾容易导致疫病流行,因此材料体现了古代统治者注重以法律手段维护环境卫生,防范疫病流行,C正确;秦朝并不是实行的“外儒内法”,排除A;B与材料无关,排除;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3C材料强调由于古代监狱

8、人员密集,环境恶劣,疾病频发,因此宋真宗下令,每到夏季便进行“虑囚”来降低监狱人员的密度,以避免牢狱疫病流行,故C项正确;材料只表明“除杀人者论如律”,其不在“虑囚”的范围之内,这并不能说明北宋对杀人犯处罚严苛,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北宋夏季“虑囚”的原因是监狱环境恶劣,疫病频发,这并不能说明刑罚宽松,故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政府是出于防疫的目的而释放囚犯,并不能说明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故D项错误。4A据材料可知,巴斯德针对产业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开创了新的科学理论,因此获得政府奖励,这些经历表明科学理论的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故A项正确;材料中关于巴斯德的描述未表明得到了政府财政支持,排除

9、B项;19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开始迈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即新一轮动力革新的时代电气时代,材料阐述的是微生物学领域,排除C项;材料没有介绍科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进而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或过程的变化,排除D项。5B依据材料“(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黄帝内经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故排除C项;D项是伤寒杂病论的影响,故排除。6B唐代医书总结了公共卫生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而宋代政府在通过法律形式建立了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由民间发展到政府,说明唐宋时期医学观

10、念在不断进步,B正确;A中的“完善”表述绝对,而且材料主旨是公共卫生而非医药体系,排除;重视公共卫生不等于普及养生之道,排除C;宋代涉及的是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建立,与理论体系无关,排除D。7B材料“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B正确;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黄帝内经,A排除;C是华佗的主张,排除;D是本草纲目的影响,排除。8B根据材料可知,康熙身患疟疾,被传教士治好,康熙把金鸡纳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说明西药逐步影响中国,故B项正确;仅以一个事例不能得出西药比中药更科学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中西医交流频繁,排除C项;西药不是

11、侵华工具,排除D。9A民国时期,以“科学”自任的西医称中医为“旧医”,称自己是新医,而中医则依托民族主义自称为“国医”,称谓的不同体现了社会观念的冲突与交融,故选A;材料信息与民主科学观念广泛传播无关,排除B;材料信息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C;中医、西医、国医的称谓与科技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10C材料“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体现的是中国政府对国情和历史的准确把握,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11B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的美国,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注重获得和维持其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却不注重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美国公民未享受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A项错误;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束缚与“(美国医疗卫生体系注重)科技创新能力”不符,C项错误;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2B材料“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等,反映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应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卫生意识的强化,逐渐形成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故B项正确;A、C、D对“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理解均不正确,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