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方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050717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方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方案 各区绿委办、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20*年是我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第30周年,为推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快我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全市绿化整体水平,本着“全民参与,共建美好和谐家园”的理念,按照“打造绿色江城、建设生态园林、实现国内一流”的总体目标,结合我市城市绿化建设实际,特制定此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及xx市城市绿化条例,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开展,

2、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绿化、全社会关注人居环境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植绿、护绿、爱绿的文明新风,携手共建“绿色江城”。 二、基本原则按照xx市城市绿化条例等有关规定,全市适龄公民都应履行植树或相关的管护义务。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由各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具体组织,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机关、部队和学校以及社区具体实施,在义务植树期间要加强宣传引导,丰富义务植树形式,把义务植树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 1、推行参加植树与以资代劳相结合、绿化植树与认建认养相结合的义务植树新机制。 2、中心XX县区以认建认养或以资代劳为主、植树为辅;xx区以植树为主、缴纳绿化费为辅。 3、实行就近参与原则,单位职工、学生和居民就近参

3、与本单位、学校和社区的义务植树或义务养护等相关活动。 三、活动安排为纪念“植树节”,我市推出“六大类”活动,企(事)业单位和市民可以选择其中一类活动来履行自己的义务: 1、纪念林建设。植树节期间,全市推出17个义务植树点(详见20XX年xx市“3.12植树节”义务植树点一览表,3月5日起至3月8日止接受报名。倡导市民以“三自”的方式(自己购苗、自己栽种、自己管护)参加植树活动。具体植树时间和安排由各义务植树点根据报名情况确定。同时,7个中心XX县区各开辟1个纪念树种植基地(详见20XX年xx市纪念树种植基地一览表,常年接受市民报名,以满足市民种植纪念树的愿望。市民要求种植纪念树可向辖区绿委办报

4、名,并向种植基地交纳种植成本及其养护费用。 2、城市绿地认建。鼓励企业参与城市绿地项目建设,20XX年城市绿化计划建设项目均可供社会单位和企业捐资认建,有意参与城市绿化公益活动并奉献爱心的单位和个人可与辖区绿委办联系。 3、绿地树木认养。继续在全市12个公园开展“人人认养一棵树、共建生态园林城”树木认养公益活动,4月的第一个双休日为树木认养日,每季度的第一个双休日为树木认养活动回访日。全市现已建成的公园广场、城市小森林、小游园、社区小绿地以及古树名木等,也可供社会各界和市民进行认养,参与绿地认养后,认养者可以随时前往该绿地休闲、锻炼并关注自己所认养树木的生长情况。有关认养活动的管理参照xx市绿

5、地树木认养实施办法(试行)(武绿20XX3号)文执行。有意参与绿地树木认养公益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可与辖区绿委办联系。 4、争当家庭花王。倡导市民朋友栽种花卉苗木,用花木妆扮庭院居室、窗台阳台和屋顶。继续在全市组织开展社区、街道、区级和市级家庭养花评选活动,对获得“十大家庭花王”的市民进行鼓励和给予表彰。 5、创建园林式单位。鼓励社会各单位组织员工积极栽植花卉苗木,装点车间和工作环境;积极开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建设,努力增加单位绿量;打开单位实体围墙,对庭院绿化进行充实完善,提升单位绿化水平,使单位庭院绿化与城市道路绿化融为一体。创建活动由单位申报、区绿委考评、市绿委复查的方式进行。 6

6、、以资代劳尽责。目前,我市城市绿化由普遍绿化转向规划建绿、拆迁建绿;由基础绿化转向提升水平的阶段,其建设程序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绿化建设实行严格的招(投)标方式。过去那种大规模的义务植树组织形式,已不适应新时期城市绿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因此,继续倡导市民朋友用“以资代劳”(即适龄公民每人每年按12元的标准向辖区绿委办缴纳义务植树绿化费)的形式来履行义务,请专业人做专业事,确保植树成活率和城市绿化建设成效。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乡镇所属其他适龄公民因特殊原因,无法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的,也可采取缴纳绿化费的形式,以资代劳。收取的绿化费实行专款专用,由区绿委办安排用于辖区绿化造林。 四、组织管理1

7、、义务植树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各区绿委办负责辖区义务植树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和管理。 2、根据市绿委对20XX年义务植树工作的总体要求,义务植树活动期间,各义务植树活动点、纪念林种植基地、各树木认养活动公园、绿地认养活动单位开通服务热线,组织工作专班,接受市民咨询、安排活动具体时间以及提供技术指导。 3、义务植树活动期间,各区园林局、林业局组织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各施工单位采取有效保障措施,严格按施工标准执行,突出美化效果,提高绿化成效。义务植树单位要包栽、包活、包管理,确保基地植树成活率在90以上。 4、区绿委办对各单位义务植树活动尽责情况及造林绿化质量进行检查,市绿委办将组织有关部门和新闻单

8、位对各单位义务植树活动完成情况、栽植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并通报情况。 五、保障措施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绿化祖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各区绿委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做好造林规划、苗木调运和现场技术指导。要检查督导各单位义务植树及尽责情况。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推广,对行动迟缓、应付差事的要及时批评督促纠正,对于推诿敷衍的通报批评,确保年度义务植树任务的全面完成。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为做到义务植树活动深入人心,义务植树规定家喻户晓,市绿委确定3月份为全市义务植树活动月,4月份为全市绿地树木认养活动月,各区要积极采取媒体报道、活动现场互动等,开展

9、多种形式的义务植树宣传活动。 3、强化管理、明确责任。各区要完善义务植树登记、检查、督导和考核四大制度体系,规范义务植树管理程序,理顺管理体制。各单位、各部门要严格抓好组织实施,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严把苗木、整地、栽植、浇水、管护五大环节,确实做到栽一棵、活一棵。对确有困难不能参加义务植树的单位和个人,可以采取以资代劳,由各区园林、林业局牵头指派专业队进行施工和管护。12 为了纪念“3.12”植树节,深入推进我市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参与城市绿化建设的积极性,现就20*年我市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安排如下: 一、活动主题 20*年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主题是“人人捐赠一棵树,共建生态园林城”。

10、 二、活动原则义务植树活动按照全国绿委倡导的“三自”的方式(自己购苗、自己栽种、自己管护)参加植树活动。 三、活动安排:植树节期间,由各辖区绿委安排义务植树点。报名时间:3月5日起至3月9日。报名方式: 1、市民和家庭报名,可直接与各辖区绿委办联系(联系电话附后)。 2、社会企事业单位、团体报名。首先在市园林局网站下载并填写参加义务植树报名表;再到市义务植树服务中心办理相关手续。 四、注意事项1、市民和家庭报名后,按每人缴纳约50元的苗木成本费后,由各辖区绿委安排具体的活动时间; 2、社会企事业单位、团体报名后,根据植树面积。苗木品种、规格由市义务植树服务中心核算费用。 3、有意向认建认捐张公

11、堤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企事业单位、团体在市园林局网站下载并填写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建设认建认捐意向书后再到市绿委办办理相关手续。12 3月12日,是我国第37个植树节。为了做好植树节现场活动,xx县林业局一是制定印发了20XX年植树节分工方案,抽调工作人员成立后勤组、现场组、宣传报道组、交通保卫组及协调调度组,明确各工作组及有关人员目标责任,确保植树节现场活动顺利开展。二是围绕创建全国绿化模xx县决胜年主题,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标语等多种形式宣传全民义务植树的意义,动员市民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营造“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文明新风。三是组织工作人员抢时间,赶进度,每天组织挖掘机2台进行高标

12、准整地,现已完成3.12义务植树整地任务350亩,正在准备开挖树穴。3月9日将组织召xx县直单位各口负责人参加的植树节活动预备会,带领与会领导现场实地查看,明确地点和任务。 据了解, 3.12义务植树现场确定在郯城街道榆林村苗木花卉基地, 3.12植树节活动现场将举办“20XX全民义务植树暨创建全国绿化模xx县决胜年启动仪式”以及“打造绿色郯城生态郯城”为主题的爱心捐献和万人签名活动,活动当天将栽植2-10公分银杏树8000棵。 12 内容总结(1)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方案 各区绿委办、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2)3、义务植树活动期间,各区园林局、林业局组织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各施工单位采取有效保障措施,严格按施工标准执行,突出美化效果,提高绿化成效(3)“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绿化祖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各区绿委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做好造林规划、苗木调运和现场技术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