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介绍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5545320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介绍(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介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处于滇西横断山系南段的尾端,分属无量山和临沧大雪山南段的山原、低中 山地区,它是一块被抬升的高原和高原边缘,受抬升错断和河流侵蚀分割而成的原上山地和原边山地, 地貌特征明显,具有地势西、北、东三面高耸,中部及南部稍低下,类型复杂,澜沧江东西两方地貌差 异大等特色。大体上澜沧江为一深切峡谷,江东一侧为上古生界与中生界为主的红色砂页岩、泥岩、石 灰岩等组成的原上、原边型山原和中山、低中山山地,多大型深切峡谷和小型河谷盆地。江西一侧是以 燕山期花岗岩和下古生界变质岩为基底的原上宽谷、断陷盆地和中山山地,边缘有峡谷围绕。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属我国西南

2、热带及亚热带山原,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位于横断山系的怒山和无 量山山脉之南延地带,海拔最高点为2007m,最低为澜沧江水面475m。西北高,东南低。由于高山阻 挡冷空气的南袭,并受热带大陆气团和暖湿赤道气团季节性交替的影响,终年暖热多雨,太阳辐射量大, 日照长,光能足,热量丰富,为热带土壤形成发育和热带森林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地势总体上是向南倾斜,江河的开口最低点也在南方,这就使西南暖湿气流和东南暖湿气流的 伸入并停滞,冬半年来自西南方向的干暖空气也易由此进入并北上,因此在低洼与较封闭的地区,形成 具有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型季风气候,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我国少有的热带雨林、季雨林以及与南亚热

3、带过渡带上的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等植被带以及丰富的动物种类。依此条件,西双版纳自然保护 区成为保护热带雨林、季雨林和热带珍稀野生动物为主要目的的一个大型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热 带雨林面积最大、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生物资源最多的热带原始林区。森林植被按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有8 个植被型,即: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苔 蘚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灌丛、草丛,占云南省12 个植被型的 66.7%,占全 国 29 个植被型的 27.6%。保护区内有13个植被亚型,占全国62个植被亚型的21.0%,占云南34个植被亚型的38.2%。如: 热带雨林植被型中,有热带季

4、节雨林、山地雨林2个植被亚型;热带季雨林植被型中,有半常绿季雨林、 落叶季雨林、石灰山季雨林 3 个植被亚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有季风常绿阔叶林、苔蘚常绿阔叶林 2 个植被亚型;落叶阔叶林植被型中,有暖性落叶阔叶林植被亚型;暖性针叶林植被型中,有暖热性针 叶林植被亚型;竹林植被型中,有热性竹林植被亚型;灌丛植被型中,有热性山地丘陵灌丛、河滩灌丛 2 个植被亚型;草丛植被型中,有热性禾草草丛植被亚型。保护区森林覆盖率 95.7%,其中天然林覆盖率 92.9%植物资源保护区内有37个植物群系,占全国560个主要群系的6. 6%,云南省172个主要群系的21.5%。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2

5、12科1009属2772种(蕨类植物40科90属260种,种子植物 172科919属2512种),裸子植物6科14种,被子植物166科913属2498种。保护区种子植物种的数 量,占云南省的18.0%,占全国的10.0%,占世界的1.1%。而保护区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0.03%,从中可以看到,保护区种子植物物种的数量极为丰富,在云南省、中国及世界植物区系中占有 很重要的地位。经国务院 1999 年 8 月 4 日批准,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联合签署的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第一批)中,全国保护植物263 种,其中云南省有天然分布的野生植物115种,西双版纳保护区列入 保护的植物有2

6、7种(占全国的10.27%,占云南全省的23.48%),其中I级保护植物5种,11级保护植 物种 22种。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地区性特有种117种。1985年10月由国家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共同编辑,1987年2月中国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中,在西双版纳保护区分布的共有56 种。按保护类型 划分:濒危植物有13种,占全国121种的10.7,占云南省38种的34.2; 渐危植物有29种,占全国158种的18.4,占云南省70种的41.4; 稀有植物有14种,占全国110种的12.7,占云南省47种的29.8。动物资源保护区已知陆生野生动物727种(兽类、

7、鸟类、两栖爬行类),约占云南省已知陆生野生动物1836 种的39.6%,约占全国已知陆生野生动物总数3317种的21.9%。根据1989年12月14日公布的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 动物114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8种的28.6%,占云南省天然分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4种 的 58.8%。保护区已知的昆虫有1437种,有17种是中国特有种和珍稀动物。在全国范围内云南独有的动物,目前在西双版纳保护区内分布的有亚洲象、绿孔雀、白颊长臂猿、 鼷鹿、印支虎等,这些都是极为珍稀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本保护区也是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片自然保护区。

8、 各子保护区的优先重点保护对象。勐养子保护区:主要保护昆满、昆罕海拔分布较高以肉托果、滇楠、龙果为标志的中国热带山地雨 林中的特殊类型、热带季节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我国自然分布面积最大的热性大 型丛生竹林;珍稀濒危植物千果榄仁、绒毛番龙眼、滇楠、山桂花、龙果、西南紫薇、鸡毛松、野生稻、 篦齿苏铁等;珍稀濒危动物亚洲象、印度野牛、豹、蜂猴、灰叶猴、绿孔雀、白鹇、原鸡、犀鸟等。勐仑子保护区:主要保护结构完整的石灰山季雨林、热带季节雨林、江河岸热性大型丛生竹林等热 带森林生态系统;以龙血树、勐仑翅子树、四数木、版纳藤黄、隐翼、油朴、野荔枝、篦齿苏铁、桫椤 云南肉豆蔻等为代表的珍稀濒

9、危特有植物;以印度野牛、蜂猴、原鸡、白鹇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特有动 物。勐腊子保护区:主要保护中国西双版纳特有的以望天树、版纳青梅为标志的热带季节雨林,以鸡毛 松、山桂花为标志的山地雨林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季风常绿阔叶林、苔藓常绿阔叶林、热性竹林等南亚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以望天树、版纳青梅、山红树、鸡毛松、肉托竹柏、红光树、桫椤、蓖齿苏铁、云 南苏铁、木莲、天料木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特有植物;以印支虎、鼷鹿、熊狸、小齿狸、白颊长臂猿、 爪哇野牛、蟒蛇、巨蜥、凹甲陆龟、版纳摄龟、眼镜王蛇、版纳鱼螈、虎纹蛙、孔雀雉、白喉犀鸟、棕 颈犀鸟、阔嘴鸟、银胸丝冠鸟及多种八色鸫为代表的在国内仅见于本区的热带珍稀濒

10、危特有动物。尚勇子保护区:主要保护以千果榄仁、绒毛番龙眼为标志的季节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热性竹林 等热带、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以风吹楠、毛荔枝、金刀木、天料木、绒毛番龙眼、山红树、锯叶竹 节树、篦齿苏铁、云南苏铁等为代表的珍稀植物,以印支虎、亚洲象、印度野牛、爪哇野牛、豹、云豹、 水鹿、白颊长臂猿、孔雀雉、白喉犀鸟、棕颈犀鸟、绿孔雀、绿鸠、凹甲陆龟等为标志的珍稀濒危动物。曼稿子保护区:主要保护以糖胶树、毛荔枝为标志的热带山地雨林、以樟茶群落为标志的季风常 绿阔叶林和以思茅松为标志的暖热性针叶林等热带、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以合果木、肋果茶、滇楠、 假山龙眼、百日青、锯叶竹节树、思茅豆腐柴等

11、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特有植物;以云豹、短尾猴、灰叶猴、 绿孔雀、鹩哥、白鹇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动物。一、历史沿革及法律地位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地跨勐海、勐腊、景洪二县一市(东经 100。16,-101 50,北纬21 10 -22 24)。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于1958年经省革委批准建 立,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保护区之一。1981 年,省政府把勐仑、勐养、勐腊、尚勇、曼稿五片保护区统 一为一个保护区,统称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4.251 万公顷(其中勐养子保护区 150万亩、勐 仑子保护区1 6.86万亩、勐腊子保护区1 39.3万亩、尚勇子保护区45.8亩、曼稿子保

12、护区1 0.9万亩) , 保护区面积占全州土地面积12%.1986年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87年经省人民政府、林业部批准成立保护区管理局, 1993 年加入联合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2000 年分别被国家科协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1958年10月经云南省人民委员会(会科字第2号文)批准筹建西双版纳勐养、勐腊、勐仑、大勐 龙保护区;1981年云南省政府云政发【1981】第310号文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通知;云南省人民 政府云政发【1985】10号文关于认真抓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通知;林业部林 计字【19

13、88】317号文关于云南省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总体设计的批复。以上法律文件明确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法律地位,从而使保护区的建设管理走上了法制化的轨 道。1992年云南省人大常委批准施行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进一步强化了西 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法律地位。二、保护区基本情况行政区域、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勐腊、勐海一市二县境内的20个乡(镇)中。 勐海县境内分布在勐海、勐满、勐阿、勐遮4个乡(镇)内;景洪市境内分布在大渡岗、普文、允景洪、 基诺山、勐旺、勐养、勐罕7 个乡(镇)内;勐腊县境内分布在勐仑、瑶区、勐伴、关累、勐腊、磨憨、 勐满、勐棒、尚勇等9

14、个乡(镇)内。涉及60个村委会, 7个国营农场。民族成份西双版纳州是以傣族为主体,包括汉、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诺、瑶、佤、回、白、景颇、壮 等 13 个民族的自治州,这些民族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均有分布。社区人口据 2005 年保护区社区调查, 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有 122 个村寨,周边有 138 个村寨。社区总人口 63160 人,其中区内社区人口有25092 人,周边社区人口有38068 人。交通、通信西双版纳州公路网密度较大,交通较为方便。据 2001 年全国公路普查结果,全州公路里程 6990km, 其中省道983km,地方道路6007km。在地方道路中,县道948

15、km,专用道96km,乡村道路2489km。 四级以上道路2690km;有路面公路里程3257km。2006年末,保护区及周边社区道路里程3167 km,有固定电话1836部,尚有36个村寨不通移动电 话。土地权属状况及土地利用特点: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较为特殊,周界内有部分土地权属属于社区。保护区周界内总 面积278302hm2。其中保护区管辖面积242510hm2,占87.13%;集体所有面积35792hm2,占12.8%。 保护区土地以林地占绝对优势,森林环境优越,且国有土地的森林覆盖率比社区高。 保护区由地域上不相连接的五片组成,各子保护区在土地利用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各类

16、土地面 积地域分布不均衡,各片的实验区,核心区,国有和社区的各类土地面积比例都有差异。 保护区内的社区土地有相当部分是农地,人均超过lhm2,但对社区经济调查的结果显示,固 定耕地只有30%左右,大部分是轮歇期为37年的轮耕地。 保护区周边社区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尽相同,生产力状况也有较大差异。 保护区总面积为242,510 hm2 ,其中:核心区面积107,424 hm2,占44.30%。核心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保证自然生 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安全性,核心区除进行必要的了望观测、定位监测与科考调查项目外, 不得设置和从事任何影响或干扰生态环境的设施和活动。主要建设项目有封山育林,在各子保护区建了望塔,对各子保护区的优先重点保护对象设置生态定 位监测点,布设核心区边界标牌;设永久监测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