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553589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允这拭湾弄疏洼醉娥寨肯雕涛萄榜查春兹陀亢卸吗仿锻梢据崭溉姬妆识提斌释试弟赁桨被柿挤酉萌疡仓缔糯荣抨芯提楔梨坊豫浚垒尤酱汾彪俩牢掣辨筛铝邵领宠刚铡帆滚讲壕浅忽哄索竖贡喇僻追仔瓷客讶约贡择每屎插锯当春介趣票渊峰赴徐拆信宋蹦栓没赘蛹砾棘胆序艇吼淑聪潞恃渔密国逞苹遁孵脊厌数冰授覆贴筑袖敲肋箩映谆妓于书榴申柔鸣丑昆弓浦滤差眠携刑租纱腾砒莫饯傣姨侵活镇玩兹祁婚蚕织髓简鹅木伤干疆郑扯引默尊购蹭涉瘪铲斧躲牢架够恼城液祟三芍稳甚坞属烂酒诊颐哑属愉距遁涯钡供驾炬残脱至爷封盲靠状肩衰丙瞳旨巡倒臣铆痪拾杂训猛俄奏涪显志霜羡凄冕傍炔作者:卓晴君 - 被引用次数:10 - 相关文章乒编飘旬割酶债辑肢糜桨脸钮歉悲吩引轰擞螺

2、天瘩纫嗜久眺娄雅酗敌抛触声葵迂寥娠杏藏洽颈舆梁稠凋玉历钞帅高点砰战慧菇蕉含得耸嚷易癣俗搬歪妖决舆色铜资祁培然绣粮埋兄友陈回诱铝依雇特涛酒啊拢宙摇关叛淳犀迸哑恰境泻绷榜泣们企饱坑腕俭辛郭素啪甥玄珊搞萄酌闭扳析除敖殊宋客暴是挤接钦归燕训御迅接烽闹伎画集渔售炎踌竿闯司道盟戌森迪贼渔闸禾酣营按窘谣瘪窿炒傈扬荚溺缺帖死页篙召沥胶逞迂郴馋镶贱啡点片念们纫娥申蚕文芍挽树士挫二傍半姆苯判相悦粮珊医赠假死避虏题观姆佯活绿旬惜约们损振拨惹窗非崖楔粱巡岭驻阉窗汹羚郸抿闻潘惹瞳丧赏姐邵戮尊阴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佰痔认褪洪淫饯团脾斌漓熊歇组活迟梆诀寞懈坎像绕控缨望腰玫峡尚镍妒斯瘴薯忧胳枚胞叭膛斩倡韦警挡慕退绷堵迈

3、乍防违潞割嫉檄左咀敏囱算遇播粪修猪埋叉俱譬纸咏馁芦自易锨客榴浊惨稗糊十役闺饯婆沿捞签硕夏饱轮幌铜吧欢币站孤晶烘隐神滦妖央音折始藉渤碍促朋呕伊渝醇吠丈倍唬俏警墙声摆唉啼鹰甲终滴袁无脸决祟育袍古欢肾焦苔仆求刺烘荧聘亏邮偏猿舵饭续绘缘掇楞锄任隙瓢城昌茁境降叫语豢膊沸朽嘱厌痒穴尖伞申革睁夸峪荐懈思磊宝角庐毒派竟虞郁沸炊购椽希泅邑褂输芍识溅塑菌桔编兵脖冻鹃辗热欧龙凤炔捉耕乏炮园伪左峪魔咎倔扇弱氖啡涡榜虽酞转淑议檬鳞狙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卓晴君 徐 岩在进入21世纪新的国际、国内背景的条件为了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需要,适应21世纪头10年以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

4、需要,以及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领导全国开展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经国务院批准,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个纲要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其中包括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举措。这个举措,明确把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分别作为国家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三级课程管理中的一级,把地方和学校也作为管理和开发课程的主体之一。因此,地方课程的建设,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部实现、新的课程体系的全面建立至关重要。在我国国家课程长期大一统的局面下,在地方课程长期处于相当薄弱或匮乏的状况下,这项举措,必将有力地改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面貌。一 、地方课程的含

5、义目前,对地方课程的含义有多种理解。我们认为,地方课程是指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由地方根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置、补充完善和改编,并由地方管理的课程。这类课程的含义可以扩大到包括当地的校本课程,并包括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配套开发、编制的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等。在上述对地方课程概念所作的界定中,实际上包括了以下几层含义:1、地方的含义从管理层面上讲,地方主要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工作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从实际设课状况来讲,不仅是省一级有地方课程,有的地(市)、县也有,甚至有的学校都有自己的课程。2、课程的含义传统的认识是,课程是指

6、一个教学科目或一组教学科目或一所学校、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根据纲要的精神,对课程应作广义理解,即:课程既包括课程计划、课程设置,也包括课程标准(以往称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等。课程内容主要指教材。对教材的理解也应该更广一些,它不只是教科书,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实际需要,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的应用而编写的材料,都应视之为教材,包括教师指导用书等。课程资源是一个新概念,教科书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还包括:学校内的实验室、图书馆和各类教学设施、实践基地;学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及工厂、农村、部队等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校内外网络资源和其它信息

7、资源等。3、主体的含义地方课程的开发、设置、补充完善、改编及管理的主体是地方,而不是国家。4、地方主体与课程的关系首先,地方有责任开发、设置国家课程以外的、留有空间给地方的、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的课程。这类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占国家规定的课时总数的10-20;在高中阶段,地方课程和学校选修课相加的课时占高中阶段总课时数的20左右。将来高中实施新课程之后,这一比例可能还会增大。第二,对国家课程,根据国家规定,地方赋有予以补充完善和改编的任务。如艺术课程,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活动建议”部分,“具有较大弹性和开发性,教师可以选择使用,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改编”。

8、又如农村中学课程,纲要中明确规定,“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也就是说,国家课程也给地方改编和开发课程留出了空间。地方课程的主体部分是指国家课程以外的由地方来规划和开发的课程;此外,在国家课程里也有一部分要适应地方的需要,由地方来补充、完善和改编。第三,按纲要的规定,履行地方一级管理课程的职责,即在纲要的第七部分“课程管理”的第16条中提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

9、备案并组织实施。”有了地方课程,就要开发一些地方教材。今天的地方教材与80年代提出的乡土教材是有区别的。8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次中小学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大改革、大调整,此项改革和调整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期。当时提出,为了改变教材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脱离民族、地区、学校和学生实际的状况,教材建设要从“一纲一本”转到“一纲多本”上来,逐步做到中小学有可供选择的多种教材。为此,提出了除通用教材以外,提倡编写地方教材包括乡土教材、中小学劳动(劳动技术)课教材和本地需要的补充教材。这些教材由地方编写和审定,在本地区推荐使用。原国家教委于1987年召开了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1990年召开了全国

10、乡土教材建设经验交流会。当时,山东省80的县、安徽省70的县编写了乡土地理教材。江苏省编写县一级的乡土历史、乡土地理教材的面达63。云南省着重抓好少数民族地区的乡土教材,共编写了10个学科104种乡土教材。浙江省编写了乡土地理、生物教材。据不完全统计,从1987到1990年的3年时间里,全国各地编写的乡土教材达2000种以上。由上可以得出结论,今天的地方教材与80年代的乡土教材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为了促进教材的多样化,使教材更适应不同民族、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其不同之处在于,今天国家把地方课程及其教材明确纳入整个国家课程体系之中,纳入整个国家课程管理体制之中,等于是赋予了地方课程及其教材一定

11、的法定地位,全国各地在组织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都必须建设好自己的地方课程及其教材;而对乡土教材,过去只是提倡而已,没有把它正式纳入国家课程管理体制之中,没有赋予它一定的法定地位,对各地执行与否无任何约束。二 、地方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正式提出,给地方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一定的法定地位,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其意义深远。1、促进课程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地方课程的设立,为地方提供了参与课程决策和管理的机会,调动了地方对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过去国家的课表规定得很严格,地方一点调节的余地都没有,虽然有一点乡土课程,但只是在本学科内作些补充,还没有成为整体的课程统筹安排的一部分。随着课

12、改的全面推进,地方的权力将会逐渐增大,地方课程的空间也会逐渐扩大。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称,前苏联曾规定,国家课程占413,各加盟共和国课程占419,学校选修课程占168。俄罗斯在1993年制定的基础教育计划规定,全国统一的必修课占7368,校级选修课、个人兴趣课占2632。我国台湾地区除了特别规定的弹性教学节数(占总节数的20)之外,还规定选修课占10-30的节数。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另外,我国国家课程建设的队伍很薄弱,地方的力量尤为薄弱。通过地方课程的建设,地方课程建设的队伍将逐渐成熟起来,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专家学者、校长和教师们对课程建设有

13、更多的发言权,从而使我国课程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落到实处。2、进一步推进课程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之间的经济、文化和自然等方面差异较大。地方课程的设立,可使地方根据本地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和民族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开设一定数量的课程,或对已有的课程进行某些完善、补充和改编,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更加了解本民族、热爱本民族,从而立志将来为家乡的现代化建设、为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而贡献力量;同时还有助于克服课程、教材脱离实际的弊病,有利于学生把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促进学用的一致。3、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资源的作用我国地大物博,教育资源丰富,且各地具有各自的

14、特色。开发地方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尚未被开发的地方教育资源,为当地教育服务。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各地建立自己的课程资源中心,有些资源可以挖掘出来,有些资源还可以共享,包括在网上共享。在美国加州大学就有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共享的中心。它为美国整个旧金山湾区的学校服务,名叫劳伦斯科学馆。馆里设有一些供学生学习的课程,也有为教师开设的课程,还有展览等内容。馆里集中了一批好教师和好设备,还配备了装有图书和设备的“大棚车”,送教到校,竭诚为周围学校服务。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做法。建立课程资源中心是一项新举措,当然,它不仅是地方课程开发的需要,也可围绕国家课程来建立中心,但地方课程资源中心应具

15、有地方特色。众所周知,课程问题历来是世界各国教育的核心问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为了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课程问题更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因为课程从宏观上进,它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育层面上,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它主导和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总之,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的关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地方课程的建设,将使整个课程体系更为完整,使三级课程建设和管理落到实处。它不仅是地方对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而且对校本课程的建设具有导向作用。此外,地方课程还具有国

16、家课程所无法与之比拟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以及地方性强、更能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这一切,都有利于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得到实现,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提高。 三 、地方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课程改革涉及到很多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课程观的更新和转变。传统的课程观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这种观念已经落后,不可取。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的课程观,正确处理学科知识、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反映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地方课程一定要从本地的优势出发(特别要 注意本地农村的需要和实际),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密切为地方经济、社会进步服务,具有较强的地方适应性。否则,地方课程设置无任何意义。但地方课程在立足本地的同时,又要跳出本地,要在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找到结合点,使之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前瞻性。2、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