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境界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5534910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成“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境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如何成“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境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如何成“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境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成“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境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成“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境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成“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境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开篇学而的第一章。“人不知而不愠”即不被别人理解,或被人误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不恼羞成怒,不怨天不尤人。这也是孔子开篇表达自己的人生体会。他一生就是不为人所知,他周游列国,常遭冷遇,不为当权者所知所用;他的行为,也常被人讥笑。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弘道行仁的决心和努力。能够说,孔子是他提出的“人不知而不愠”最淋漓尽致的体现。那么从孔子及古代贤人“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境界中看去,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成就“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呢?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孔子曾说“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

2、乎。”君子的追求非众人尽知,非一己得失,在乎天地,在乎百姓,这是立大事者之态度。纵观历史,能载入史册、百世流芳者,无不把民族命运放在自己命运之上、把国家事业放在自己事业之上。古之司马迁、范仲淹等既是如此。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及此事道:“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时人不理解司马迁的“苟活”,但他想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才能在屡

3、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时,还能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 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是啊!拥有容纳百川不自居,厚德载物不张扬,博大胸怀的人,才能成大事。所谓胸怀,就是一股用天下之材、尽天下之利的气度,对异己的包容,对陌生的包容,对不知己者的包容的态度。一个斤斤计较于针芥般琐事的人,又何以干出什么大事来呢?因而,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应该像水一样,不自居,不张扬。只有这样,你

4、才会形成一种从广大处觅人生的态度,把事业做大,把生命的境界做大。以人为镜,反躬自省“见贤思齐,见不闲而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反省是心灵镜鉴的拂拭,是精神的洗濯。生活中,常常能够看到一些人指责社会对自己的不公,抱怨自己命运不济,朋友不理解自己总觉得错在他人,受伤的是自己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缺乏自我反省的精神。一个具备反省水平的人,他们总是寻找自己的不足,力求改正这些不足;他们总是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别人的批评中汲取营养,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他们不会害怕批评和否认,因为他们知道别人的否认和批评是使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的动力。所以,面对“人不知”,君子应该持续反省,获取前进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完善。“不患人之不己知”“莫愁前路无知己”,常怀一颗纳百川之心,勤反省自身,不拘于他人态度,立大志,方能成大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