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5523814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人教版必修1 第 13课辛亥革命学案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孙中山是 20 世纪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识记: 1.清朝的“新政”与“预

2、备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兴中会与同盟会;武昌首义。2 . 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2能力目标:理解: 1.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复杂的原因 ,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重大事件的背景。2体会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运用: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亥革命前后进行比较和思考。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 1.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2.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评价辛亥革命。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四、学情分析学生平时喜欢竞争, 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五、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六、课前准备1 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 1 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同学们 ,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周边环境中 , 你知道以“中山”冠名的地方(如街道、医院、

4、公园等)有哪些吗?(像中山路、中山公园)这些以“中山”冠名的地方都是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孙中山先生的。那么 , 大家知道孙中山吗?请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 由此导入新课。(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辛亥革命的背景(多媒体出示:)1 1894年,孙中山28岁 ,创立兴中会。引导学生思考 ,孙中山为什么不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却要采取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来实现发展资本主义。(设问:在上书遭拒绝的情况下,假如你是孙中山 ,当时你该怎么办?)2 1901 年,孙中山35岁 ,清政府宣布“新政”。教师补充“预备立宪” ,指出它们的实质。同时放映出清朝晚期的资本主义发展情况以达到论从史出 ,

5、分析它们的积极意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 1905年,孙中山39岁 ,成立同盟会。分小组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特别是两者性质的比较,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后者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因为后者有自己的政治纲领等。4 1907年,孙中山41 岁 ,浙皖起义。放映一系列同盟会成立后的武装起义,根据史料 ,学生可以分析得出:虽然这些起义都失败了 ,但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清政府已千疮百孔,摇摇欲坠。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辛亥革命前的一系列准备。探究二:中华民国的成立(多媒体出示)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 属于国民全体。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

6、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 , 以参议院行之。材料三国务员( 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 辅佐临时大总统, 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 , 认为有谍叛行为时, 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 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回答:(1) 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 ?(2) 材料二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3) 材料三中 ,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 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设计意图: 使学生结合材料得出约法包括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三个部分。并认识临时约法的现实意义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探究三: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介绍陈独秀的“中华民国只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 以及学者们

7、对于中华民国的评价。激发学生讨论甚至辩论辛亥革命的功绩,在辩论中解决辛亥革命的功过是非问题。(教师总结)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而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引导学生,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从这个角度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的。但是辛亥革命又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着重指出它的最伟大的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不是推翻了封建制度。设计意图:对辛亥革命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四)反思总结, 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

8、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九、板书设计第 13 课 辛亥革命一、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1、 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2、 同盟会:1905年南京 革命纲领、机关刊物、指导思想二、 武昌起义1、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2、 辛亥革命的评价 十、教学反思第一 ,历史学习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第二 ,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第三 ,形象的材料,会使学生更贴近历史。(见下页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历史 编写人李娜审稿人 王明强第 13 课辛亥革命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

9、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二、预习内容一、同盟会的成立:1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列强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的加剧;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及社会矛盾的尖锐。2 .建立:1905年8月,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民报为机关刊物。3 .纲领(连连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驱除勒虏,恢复中华”民生主义“”4 .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 政党。5 .作用:它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二、武昌起义1 .导火线:保路运动2 .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 ,占领楚望

10、台军械库,武昌起义 爆发。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史称“ 二。3 .影响:各省相应,清统治瓦解三、中华民国的成立1 .成立: 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2 .措施:颁布匚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革命措施。3 .性质: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 .颁布:1912年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2 .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确立、三分立 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3 .评价:是历史上第一部 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 .性质:。2 .作用:3

11、 .局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5.教训: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成功,资产阶级共和共路在当时的行不通。思考:近代前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先后作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 学会搜集资料

12、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二、学习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探究一:结合孙中山早期的革命历程思考下列问题。1. 1894年,孙中山28岁,创立兴中会。孙中山为什么不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却要采取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来实现发展资本主义。(设问:在上书遭拒绝的情况下,假如你是孙中山,当时你该怎么办?)2. 1901年,孙中山35岁,清政府宣布“新政”。分析新政的实质及意义?3. 1905年,孙中山39岁,成立同盟会。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的性质?4. 1907年,孙中山41岁,浙皖起义。1911年,孙中山45岁,武昌

13、起义爆发。起义为什么首先爆发于武昌呢?二、中华民国的成立探究二: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材料二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材料三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 ,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 ?(2)材料二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3)材料三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探究三: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从辛亥革命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三)反思总结1

14、.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四)当堂检测1. 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下列出现的场景,你认为哪一个不符合史实()A.大部分农村在丈量田亩,实施“平均地权”交谈着B.袁世凯与帝国主义国家代表“亲切地”交谈着C. 一位革命党人在街头演讲,大声疾呼民主共和D.外国军舰在长江耀武扬威,向革命党施压,使20世纪的历史发生了第一次巨变。这主要表现在B.它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D.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2 .辛亥革命“打开了近代化的闸门”()A.它推翻了清政府的腐巧统治C.它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3 .列宁在评论近代的某一事件时指出级国家,并没有支持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的欲望,为此还与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A.义和团运动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4 .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一()A.共和 B.社会保障C.人权D.君主立宪5 .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A.革命派从此登上政治舞台B.孙中山防止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