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5515132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该重点为某只月饼依据这学期期末老师上传的重点和最后一节课的考点提示整理,内容比较概化,用于考前突击,具体内容大家还需要结合教材研究一下。上传给大家共享,也希望能抛砖引玉,期末一起加油,祝大家取得好成绩O(_)O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题型:单项选择题20题,名词解释5个,简单6题,论述2题,综合1题参考书目:佐斌 社会心理学; 13校社会心理学第四版 关注知识点:一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p1-p1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自我本我超我、生死本能);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直接学习观察学习,奖励惩戒);泰菲尔和特纳:社会认同理论(社会分类、社会比较、积极区分);霍曼

2、斯:社会交换理论(人际关系比作交易);G米德、布卢默:符号互动理论;进化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及方法论 p15-p28历史:起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兴起及发展: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兴起,社会心理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战后:F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社会心理学)危机与应对: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社会困扰,针对实验法的外部效度问题反省,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的出现。方法论:课题的选择和研究设计:研究课题的选择来源:日常观察经验、对已有的课题选择。好课题:应用性、创新性、可行性相关研究与因果研究:相关研究:量化研究的方式,研究自变

3、量间的关系,不能揭示因果关系。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注意问题:实验者效应(用双盲研究消除)、伦理道德问题。获得研究材料和数据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参与、非参与。操作简便、利于描述社会行为。但有些情景难以观察、样本缺乏代表性)、访谈法(结构、非结构、半结构,互动性强)、问卷法(结构、非结构。最常用,简单易行,需注意题目设计和样本代表性)、测量法(心理、社会)、实验法(认知神经科学。最常用,对情景有效控制资料准确,但有些情景无法模拟)二自我自我概念自我的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认知成分,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感觉、观察、分析、评价,是自我的核心,其他成

4、分的基础),自我体验(情绪成分,主体的我的需要与客体的现实的关系),自我调控(意志成分,主观的我对客观的制约作用)自我认识自我观察(内省):观察对象: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行为和结果、纵向比较(过去、现实、理想)内化:主体的环境特性或主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特性转化为主体意识特性的过程 社会比较: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前提“知己知彼”分为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自我表现 p32-p38 自我表现:自觉的印象管理过程。自我表现的原则:1角色获得(role taking) 2相互支持3学会特殊的自我表现策略交往对象与自我表现:人在不同人面前,其行为表现就不一样。交往目标与自我表现:

5、交往目标能决定人的自我表现。 三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的概述 p92-p94定义:外显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 特征:社会性、沉积性、完型特性 表征:范畴化和图示归因理论 p107-p114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的行为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观察对象 解释维度 归因倾向 归因倾向 高:外部归因低:内部归因低:外部归因高:内部归因高:外部归因低:内部归因高低高高低低影响归因的因素:视角不同、自我保护价值、文化差异社会认知的主要效应或偏差 p102-p10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偏差(他人内因)、观察者行动者效应(他人内因,

6、自己外因)、自利性偏差认知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情绪、缺乏客观认识)、证实偏差、自我中心偏差印象的形成 p98-p101印象形成:人们第一次遇见陌生人或在与之交往的初始阶段,根据很有限的信息资料所产生的是否喜欢他的感觉和对其人格的认知。印象形成的信息:种类:刻板印象、个体信息 来源:外表线索、社会特征、性格特征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评估性、中心特质作用、隐含的人格理论印象形成信息加工处理模型: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四社会态度有关态度的理论 p122-p126态度: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内在的和相对稳定的评价性心理结构,它以主体对客体的认知为基础,表现为对

7、客体的一定程度的喜好(积极/肯定)或厌恶(消极/否定)的情感,并对主体的行为产生导向作用。态度的组成要素:认知(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是其余部分的基础)、情感(对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引发的情绪,态度的核心和关键)、行为倾向(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准备行为,不等于外显行为)态度的特征:(1)社会性与主观经验性(2)内在性与可测性(3)持续性和情景性(双重态度模型:内隐态度持续,外显有情景性)(4)态度的动力性态度的功能:(1)认知功能(2)动机功能(3)价值表达功能(4)自我防御功能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态度因素(认知与情感一致、态度强弱、具体性和特定性、内隐与外显)、个人因素(有意义、心理状

8、态如自尊等)环境因素(社会规范、外在参照标准、外在压力)态度与行为关系的预测:单一行为与多重行为原则(特定态度特定性为,总的态度多重行为)、即时(一致性高,可预测)与长久行为(一致性低)、可接近性(事物与评价的联系强度,可从评价反应时判断。研究以及态度改变 p134-p144态度改变的理论研究:(一)紧张减缓理论1. 认知失调理论两种认知彼此不能协调一致心理冲突紧张不安形成一种缓解或消除紧张不安的内在的动机放弃或改变其中的一种认知去迁就另一种认知消除冲突恢复协调一致的心理状态改变方式:改变某一认知,使之与其他认知保持一致;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失调的状况。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减少选择感;

9、改变行为2认知平衡理论:个体态度改变需要他人的影响,即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改变的影响。(二) 心理感应抗拒理论当个体的行为自由受到威胁时,会处于一种动机唤醒状态,这种状态驱使他去试图恢复自己的自由。这种动机状态是人们对其行为自由减少的一种反应,布林称之为心理抗拒心理抗拒的强弱受以下因素影响:对自由的期望、对自由剥夺的威胁、自由的重要性、剥夺某种自由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的剥夺(三)内隐态度改变理论1.PAST模型理论当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发生态度改变时,其新旧态度之间会相互影响产生一种类矛盾的中性状态,从而影响行为。对旧态度否定标签的不可回想、新旧态度可以互相激活、对新旧态度不同(矛盾)的意识2.双

10、重态度模型理论3.态度改变的新解释APE模型内隐态度基于联想加工,外显态度则基于命题加工;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均是基于这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存在相互作用,并且两种态度改变都取决于两个方面:联想或命题加工中的哪一过程首先受到直接影响,其中一种过程的改变对另一过程的改变是否有中介作用态度改变的过程:服从(为了避免惩罚或者某种满足而表现)、认同(认同观点并模仿)、内化(彻底改变观点和内化)态度改变的方法:说服宣传(影响:说服者、被说服者、信息传递、情景。方式:中心路径、外周路径)、角色扮演(认知失调)、团体影响、活动参与(频率、压力、自愿)五社会动机和行为社会动机含义及分类

11、p71-p78社会动机:又叫习得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人际交互作用过程形成的动机。麦奎尔分为认知性动机和情感性动机。根据动机对象:权利、成就(默雷最早系统提出)、社会赞许、亲和利他与侵犯:相关概念、研究及影响因素 p246-p261利他行为: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原因:进化、学习、决策、社会规范、社会交换影响因素:助人者(性别、年龄、人格特征、心境、移情能力、救助能力)、受助者(外貌、价值)、情景(物理环境、他人在场、时间压力、社会文化因素、责任分散)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能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12、 分类:方式(言语、动作)、动机(报复性、工具性)理论:内在因素(死本能)、外在因素(挫折侵犯假说、侵犯线索、社会学习理论)影响因素:(1)导致侵犯行为的直接外因(身体遭受疼痛刺激以及语言的辱骂;处于高温不适的环境中;处于过度拥挤的环境中等。)(2)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在侵犯行为上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 ;个体的人格特征在攻击的“启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个体的归因方式对侵犯行为也具有激发作用。)(3)影响侵犯行为的家庭因素(家庭冲突和暴力已经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仅破坏了婚姻关系,还影响到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导致攻击行为 。)(4)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媒体暴力是引发侵

13、犯行为的重要社会因素 。)竞争与合作:相关概念、研究 p240-p245合作:是指不同个体或团体为了共同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竞争:是指在人际互动中,不同的个体为同一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合作与竞争的决定因素:目标奖励结构、个体竞争价值观、人际沟通与互动、竞争型的社会文化六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的理论: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 p210-p2131、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威廉姆.舒茨:人际需要是个体想要与他人建立一种满意关系的需要(1)包容的需要:它是指个体想要与他人接触、交往,想与他人

14、建立并维持一种相互和谐和满意关系的需要(2)支配的需要:支配的需要是指个体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3)情感的需要: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建立并维持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2、社会行为倾向 需要 主 动 被 动 包 容 需 要 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希望别人接纳自己 支 配 需 要 控制他人、运用权势 喜欢被人领导,跟随他人 情 感 需 要 对他人和善、友爱、同情 对他人冷淡、负性情绪,期待对自己亲密2、交换理论:(1)霍曼斯报偿理论: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既想付出最少的代价,同时又想尽力获得最多的报酬,根据该理论,在交往中,得到对

15、方奖励时,就会引起人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增强彼此之间的喜欢度 (2)代价和报酬的关系理论:在人与他人交往时,给予是代价,得到的是报酬,人们会在交往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利润 。在人际交往模式中,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报酬与付出的代价比个人的人格特质更为重要 (对称获利的人际关系,对称吃亏的人际关系,双方代价与报酬不对称的人际关系 )3、公平理论易斯特. 哈特菲尔德认为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是以交往中双方的报酬和代价之比的大小来衡量的: 自己的报酬/自己的付出=对方的报酬/对方的付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及心理学依据 p215-p218人际吸引:指人与人之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人际吸引的因素:(一)相似性与熟悉性1、相似性人们通常喜欢与自己有相同观点、态度和特质的人产生好感,相似是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