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5501199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提到了数学教学改革的前沿,凸显了数学思维训练的重要性。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强弱,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这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开设数学思维训练课,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训练,是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之一,数学思维训练课的模式有待我们探究。关于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目前还处在实验探索中。但根据思维训练的目标与指导思想,以及我们多年来的数学教学的探索研究,以问题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已初具

2、雏形。以下是我在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的探索:依据数学思维的问题性特征,我们可将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概括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新知,建立模型拓展应用,解决问题深化练习,促进发展总结方法,测评思维。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思维的问题暴露、思维点拨、启迪、诱导者,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获取者。下面具体说说每个环节的设计理念: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是上好数学思维训练课的首要环节。我们认为问题的提出

3、: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寻找思维素材。其次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设计一些具有疑问性、思维性、说理性、扩散性、等特点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例如:在牛顿问题一节思维训练课上,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片草地,每天都长出青草。如果可供24头牛吃6天,20头牛吃10天,那么,可供19头牛吃多少天?”学生开始面对问题都是束手无策,于是对问题产生了疑问,这一环节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有了探究的欲望。二、探究新知,建立模型。探究新知,建立模型的过程首先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此环节中,将数学问题转化加工为例题形式,使被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

4、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这一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定向阶段,是运用思维探索规律学会抽象的过程。但探究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思维操作的关键是激励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展示新课程的理性认识过程是由表象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再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在问题的探究、模型的建立上,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究解决问题,在牛顿问题的探究上:他们认识到:这片草地上草的数量每天都在变化,但原有的草的数量是不变的,新长出的草虽然在变,但注意到是匀速生长,因而每天新长出草的数量也是不变的。所以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就是求出原有的草量和每周新长的草量。学生假设1头牛1天吃草的数量为1

5、份,那么24头牛吃6天的草量为246=144(份);20头牛吃10天的草量为2010=200(份)。而144份是原有草的数量与6天新长出的草的数量的总和;200份是原有草的数量与10天新长出的草的数量的总和。由此,可以知道200-144=56(份)是(10-6)=4天新长出的草量,每天新长出的草量即为564=14(份),所以,原有草的数量为200-1014=60(份)或144-146=60(份),这片草地每天新长草14份相当于可安排14头牛专吃新长出来的草,剩下的(19-14)=5头牛相当于吃原有的草,于是这片草地可供19头牛吃60(19-14)=12(天)。2010-246=54(份)54(

6、10-6)=14(份)2010-1014=60(份)或246-146=60(份),60(19-14)=12(天)答:可供19头牛吃12天。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规律,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随机设计学生参与的最大开发口,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给学生主动研究、探索、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的时空。三、拓展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是知识的形成阶段,属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如思维定势),因此,教师首先要抓

7、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质变(往往是重点)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往往是难点),渡过思维操作的“关卡”,以实现思维发展。教师要切忌用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思维,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即:“已有知识-思维-新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又属于知识的知识。知识有助于思维,但不能取代思维。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潜力的挖掘,发挥其既是知识的产物、又是知识媒介的双重作用。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试一试”,以拓展他们思维的发展能力,在完成例题之后,我出示这样一题:“一片草地,每天都匀速长出青草,这片青草可供27头牛吃6天或23头牛吃9

8、天,那么这片草地可供21头牛吃几天?”以达到拓展的目的。四、深化练习,促进思维发展。深化练习,促进思维发展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不断设计组编一些探索型、开放型、判断改错型、归纳与综合型等题目,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思维训练素材,这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不可缺少的。这要求教师注重挖掘典型题例的潜在功能,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典型、发展和教育作用,反复渗透与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把数学知识溶入活的思维训练中去,并在不断的“问题获解”过程中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五、总结方法,测评思维。总结方法,测评思维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检测与评定形式。测评方法可小

9、型多样,因课堂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如选编一些口答、抢答、限定时间解答等题型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单项测评或多项综合测评。学生可先自我评价,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测评中,教师要注重把握学生思维的过程和特点,了解其弱点,既不轻易放过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不盲目地下结论,而应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优生与差生的心理特征与思维特征,探索优生“见微知著”的跨越性思维的奥秘和差生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从思维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变化教学结构、设计思维层次、调控思维节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总之,数学思维训练课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发了数学知识的双向教

10、育功能传统的课堂教学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思维训练的突破口,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学活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使学生成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与发现者。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第一位的教学目标是过程,知识的获取是积极思维的自然归宿。“问题研究解决”是课堂教学的三大环节,在这三个环节的进程中,让学生充分感知知识的发生、形成的脉络,在原有认识基础上,在直观感知的氛围中,促使学生进行主动、丰富地想象与猜测,诱导他们进行合理的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结论、说明结论、应用结论,并在不断发现、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我们应有的教学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