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在主体性问题上对西方其它哲学流派的超越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5473687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马克思在主体性问题上对西方其它哲学流派的超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马克思在主体性问题上对西方其它哲学流派的超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马克思在主体性问题上对西方其它哲学流派的超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马克思在主体性问题上对西方其它哲学流派的超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马克思在主体性问题上对西方其它哲学流派的超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马克思在主体性问题上对西方其它哲学流派的超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马克思在主体性问题上对西方其它哲学流派的超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马克思在主体性问题上对西方其它哲学流派的超越 摘 要:主体性思想在笛卡尔哲学中兴起,经历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发展,虽高扬了理性的力量,但也走入了穷途末路。现现代哲学家着力处理传统主体性哲学的困境,然而,终究因为局限于“解释世界”而收效甚微。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以人的生产劳动为出发点和本体论基础,重构了丰富的主体性,克服了传统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种种困境,为主体性的重构带来了新的思绪。关键词:主体性;哲学流派;马克思;实践哲学;超越一、主体性思想探源英文Subjectivity, 德文Subjektivit?覿t,在汉字中通常被翻译成“主体性”或“主观性”。而主观性经常指主观随意性,

2、含有贬义色彩,而且“主观性”这一翻译没有客观地概括哲学史上对subjectivity的全部探讨。而主体性指“人在主体和客体关系中的地位、能力、作用和性质。常和实体性相对。关键是人的能动性问题。在哲学、历史、科学、美学、文学领域占有十分主要的地位。从17世纪开始,伴随主体和和之相关联的客体在认识论上的明确利用,主体性也逐步被哲学研究所重视”。120372038笔者认为,“主体性”这一翻译比较符合哲学史上对subjectivity问题的探讨。从词源上说,subjectivity源自subject(主体),是由其添加后缀ivity改变而来,指subject所含有的部分性质。英文Subject源自希腊

3、文subjetum,大意是在底下的东西、作为的基础。所以subjectivity和subject的含义亲密相关。但我们不能给主体、主体性下一个固定的定义,因为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在不一样历史时代的哲学思想中含有不一样的含义,没有一个能够概括整个哲学思想史的有关主体、主体性的概念。所以,唯一的措施,就是依据词源考察其在不一样历史时期哲学思想中的不一样含义。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使用subject一词的哲学家。在她那里,subject(主体)是substance(实体)的同义语。亚里士多德从逻辑学中主谓关系的角度,将主词(subject)要求为实体(substance),而主词的数量、性质、关系等

4、等组成谓词,用来说明主词。主词是主体,也是第一实体。但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主体并不像在以后哲学中那样专指人。作为第一实体,主体的内涵是宽泛的,一切事物,包含无生命的东西,比如石头,只要能作为主词全部能够称为主体。笛卡尔是近代第一个将主体性转移到人的思想这首先的哲学家。黑格尔说:“勒内笛卡尔实际上是近代哲学真正的创始人,因为近代哲学是以思维为开端的。”263笛卡尔从怀疑一切出发,指出怀疑这一活动本身是不能被怀疑的。怀疑本身就是在思想,所以思想是确定无疑的。而思想肯定有一个主体,即我,在思想,所以,由思想这一事实,我知道我存在。由此,笛卡尔得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这个命题突出地表示了她的身

5、心二元论。在笛卡尔看来,心灵和物质是并列的实体,心灵的特征是思维,物质的特征是广延,心灵能思维却不能广延,物质能广延却不能思维。笛卡尔确立了心灵的实体地位,第一次将哲学讨论的重心从有关外在世界的本体论问题转移到有关人的主体性问题上来,同时也制造了心灵和物质怎样相统一的认识论问题,这个问题成为近代哲学的关键问题。笛卡尔开创的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传统,在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中达成了一个新的高峰。康德哲学做出了有关物自体和现象界的划分,将作为本体论对象的物自体显著地存而不管,认为大家所能认识的只是主体的先验认识结构所建构出来的现象界。康德哲学的关键任务就是揭示主体的这个先验认识结构,因为

6、这个认识结构中时间和空间的先验感性形式和先验自我的范围确保了对象的普遍必定性和客观有效性。黑格尔的理性主义总结了以往全部主体性哲学的成就,并把思想提升到客观的绝对精神的高度,认为把握了绝对精神的哲学才是真正的科学。黑格尔明确表示了“实体即主体”的思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但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一样了解和表述为主体。”310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社会历史等等全部是绝对精神外化的产物,而绝对精神又是人类意识从感性确定性不停上升,经过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诸阶段,最终得到的,它就是逻辑学所描述的内容。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建构了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极大地张扬了人的主体性,

7、在黑格尔哲学中,客体是主体意识中的客体,主体不仅意识到了客体,而且还意识到自己意识到了客体,也就是说最终从客体返回到了主体,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实质上是主体和本身的统一。二、主体性思想的困境及现现代哲学家重建主体性的尝试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主体性哲学关键特点是:第一,主体关键指人,主体性指人的特征和属性。第二,主体性指人的主观方面的特征,属于认识论问题。第三,主体含有它的对立面,即客体;主体性的对立面是客体性。第四,主体性指人的理性。同时,主体性哲学也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过渡强调理性的作用;二是无法处理心无二分的问题;三是唯我论倾向。现现代哲学以种种方法试图克服这些困境,重构主体性。第一, 以非

8、理性主义替代理性主义,重构主体性。黑格尔以后,西方哲学涌现了一股对理性主义的批判时尚,试图颠覆主体性哲学中的理性主义,而代之以非理性主义。尼采认为,理性主义哲学是希腊日神精神的表现,不能表现人的本真存在,她要用表现希腊酒神精神的非理性哲学来替代理性哲学,解释人存在的本真状态。尼采认为,在理性主义中,人像其它客观事物一样,被作为对象来认识、反思,理性的功利主义特征弥漫其中。而其实理性只是人的精神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它不是人的个体生存的范围,只是因为群体的功利才敏锐地发展起来。人的本质并不是理性意识,而是无法用理性、逻辑和概念把握的激情、冲动、倾向和发明性。基督教伦理也和理性主义一样是一个畜群文化

9、,它提倡怜悯弱者、仇视强者,这严重压抑了个体生命的激情和力量,必需被抛弃。所以尼采高呼“上帝死了”的口号,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思绪,提倡超人哲学,主张改变传统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第二,为克服传统主体性哲学的“唯我论”倾向,现现代哲学家从主体间性入手,重建主体性。第一个明确提出主体间性理论的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胡塞尔看来,经历了现象学还原而得到的本己的、纯粹的体验领域是排除了她人、她物乃至我本身的存在的先验领域,不过在这个领域中我却体验到我本身是意识和身体的连结,是灵和肉的统一。也就是说我意识到了自己。继而,经过类比性知觉和同情作用,我意识到她人也是和我相同的“自我”,于是我意识到她人。从表

10、面上看,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处理了传统主体性哲学的唯我论问题,但实际上,它依然是唯我论的,因为,“她人的存在是从我自己的主体发出的类比性投射而被推演出来的,因此她人的存在最多也只是我本身的投射,而不是另一个自我。主体间性的世界是由我自己的意向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这种交互主体性只是我思主体的一个膨胀,而不是客观化了的物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总体对象视域。”4胡塞尔以后的哲学家们,像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全部从不一样角度,试图处理主体间性问题,但全部因局限于“解释世界”而收效甚微。第三,后当代哲学借助于语言学对主体性的消解和重建。语言学的兴起,为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提供了新的契机。借助于语言学,后当代哲学

11、开始了消解传统主体性的过程。在后当代主义者们看来,主体在认识真理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无足轻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利用语言。所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变成了大家对文本的解读,在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主体消解了。但在消解主体性的同时,后当代主义者也意识到主体性在现代社会的不可或缺性,所以,也出现了重建主体性的时尚。以大卫格里芬为代表的后当代主义者,表现了对主体性重建的倾向。她认为,人不是当代主体性理论所宣扬的含有多种属性的自足的实体,而是和她人、她物含有内在关系的发明性的主体,而且和她物的关系就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的关系。后当代主义在解构中心、理性的过程中试图重建无中心、非理性的主体之

12、间的关系。尽管后当代对当代主义的批判是一针见血的,但后当代本身消解一切的做法却备受争议,甚至其本身的合理性全部遭到质疑。三、新的超越: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性思想主体性问题之因此长谈不衰,和现代社会对主体性的需要和推崇是分不开的。而综观哲学家们对主体性的探讨,我们发觉,问题的症结在于:她们的探讨一直局限在理论思辨的领域,而对世界、对她人毫无改变,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一样的方法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57马克思的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主体性理论。在笛卡尔哲学中,主体性就是作为实体的“我思”,在康德、胡塞尔哲学中就是先验自我,在费希特、黑格尔哲学中就是绝对主体,而在马克思哲学中,则

13、是生产劳动或实践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含有本体论地位,人的其它一切主体性全部是建立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1.主体的实践活动统一了理性和非理性等主观特征。传统主体性哲学夸大了理性在主体性中的作用,现现代哲学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极力否定理性的中心地位,而主张非理性的作为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征。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则综合了这两种看法,认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统一了理性和非理性。首先,马克思指出了理性概念的真实和历史性特征。主体性形而上学经常把理性看作人的头脑中固有的逻辑思维能力。马克思认为理性概念并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其产生和适用的现实历史条件。“大家根据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对应的社

14、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根据自己的社会关系发明了对应的原理、观念和范围。因此,这些观念、范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临时的产物。” 5142其次,理性的取得,要经历一个从感性抽象到思维详细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独立自存的理性。在马克思看来,首先从混沌的表象出发,经过对表象的分析,得到简单的观念;然后再从简单的观念逐步上升,将很多要求性综合起来,才得到最终详细的范围。“详细之因此详细,因为它是很多要求的综合,因此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即使它是现实的起点,因此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618思维详细实际上是了解和思维的产

15、物,绝不是独立于直观或表象之外的、凌驾于其上的概念的产物,而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整理成概念的产物。不过传统主体性哲学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她们将概念、自我超越于其所产生的基础,并加以实体化。再次,马克思将非理性的元素,包含感性能力,也概括为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借鉴古希腊哲学“同类相知说”,认为人的本质力量和她的对象之间有相互确证的关系:“对象怎样对她来说成为她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和和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 7304视觉、听觉、嗅觉等等,每一个本质力量全部因其独特征而成为把握对象的独特方法,“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一样于耳朵,眼睛的对象是不一样于耳朵的对象的。每一个本质力量的独特征,恰好就

16、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此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法,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法。”7305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的感性和理性一样全部是确证自己和对象的本质力量:“人不但经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7305马克思既不赞同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把人的能力还原成理性,也不赞同将其还原成非理性,而是从系统的角度、现实的视角,把人真正看成活生生的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人的感性存在对马克思来说是无可置疑的,笛卡尔式哲学的怀疑方法对此不适用。2.主体的实践活动克服了思维和存在的二元对立,重建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心物二元论是笛卡尔主体性哲学开创的传统。自笛卡尔起,近代哲学家着力处理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怎样沟通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假如思维是独立的精神实体、和物质相互对立的话,怎样从独立的思维跳跃到一样独立的存在,这就是一个极其困难的哲学问题。笛卡尔求援于人脑中所谓的假定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