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码型变换实验报告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546015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MI码型变换实验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AMI码型变换实验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AMI码型变换实验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AMI码型变换实验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AMI码型变换实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MI码型变换实验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一 AMI码型变换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几种常用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特征和作用。2、 掌握AMI码的编译规则。3、 了解滤波法位同步在的码变换过程中的作用。二、实验器材1、 主控&信号源、2号、8号、13号模块 各一块2、 双踪示波器 一台3、 连接线 若干三、实验原理1、AMI编译码实验原理框图AMI编译码实验原理框图2、实验框图说明AMI编码规则是遇到0输出0,遇到1则交替输出+1和-1。实验框图中编码过程是将信号源经程序处理后,得到AMI-A1和AMI-B1两路信号,再通过电平转换电路进行变换,从而得到AMI编码波形。AMI译码只需将所有的1变为1,0变为0即可。实验框图中译码过程是

2、将AMI码信号送入到电平逆变换电路,再通过译码处理,得到原始码元。四、实验步骤实验项目一 AMI编译码(256KHz归零码实验)概述:本项目通过选择不同的数字信源,分别观测编码输入及时钟,译码输出及时钟,观察编译码延时以及验证AMI编译码规则。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源端口目的端口连线说明信号源:PN模块8:TH3(编码输入-数据)基带信号输入信号源:CLK模块8:TH4(编码输入-时钟)提供编码位时钟模块8:TH11(AMI编码输出)模块8:TH2(AMI译码输入)将数据送入译码模块模块8:TH5(单极性码)模块13:TH7(数字锁相环输入)数字锁相环位同步提取模块13:TH5(BS2

3、)模块8:TH9(译码时钟输入)提供译码位时钟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AMI编译码】 【256K归零码实验】。将模块13的开关S3分频设置拨为0011,即提取512K同步时钟。3、此时系统初始状态为:编码输入信号为256K的PN序列。(1)用示波器分别观测编码输入的数据TH3和编码输出的数据TH11(AMI输出),观察记录波形,有数字示波器的可以观测编码输出信号频谱,验证AMI编码规则。注:观察时注意码元的对应位置。(2)用示波器对比观测编码输入的数据和译码输出的数据,观察记录AMI译码波形与输入信号波形。思考:译码过后的信号波形与输入信号波形相比延时多少?编译码延

4、时小于3个码元宽度实验项目二 AMI编译码(256KHz非归零码实验)概述:本项目通过观测AMI非归零码编译码相关测试点,了解AMI编译码规则。1、保持实验项目一的连线不变。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AMI编译码】 【256K非归零码实验】。将模块13的开关S3分频设置拨为0100,即提取256K同步时钟。3、此时系统初始状态为:编码输入信号为256KHz的PN序列。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参照项目一的256KHz归零码实验项目的步骤,进行相关测。五、实验报告1、分析实验电路的工作原理,叙述其工作过程。AMI码的全称是传号交替反转码。它是一种将消息代码0和1按如下规则进行编码的码:代码的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而把代码中的1交替地变换为传输码的+1、1、+1、1由于AMI码的传号交替反转,故由它决定的基带信号将出现正负脉冲交替,而0电位保持不变的规律。由此看出,这种基带信号无直流成分,且只有很小的低频成分,因而它特别适宜在不允许这些成分通过的信道中传输2、根据实验测试记录,画出各测量点的波形图,并分析实验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