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地理选考加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5431880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10月地理选考加试题答题情况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年10月地理选考加试题答题情况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年10月地理选考加试题答题情况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6年10月地理选考加试题答题情况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6年10月地理选考加试题答题情况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10月地理选考加试题答题情况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10月地理选考加试题答题情况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10月地理选考加试题答题情况分析通过对2016年10月浙江地理学考选考答题情况的分析,发现考生答题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审题不充分,对设问的指向理解不到位;2.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文字表述不规范;3.地理思维存在局限,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有待提高。这里仅就考生在解答加试题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评析:28题通过呈现欧洲西部局部略图和鲁尔区综合治理前后莱茵河变化的文本材料,设计了四个小题。28(1)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第28题图1第28题图2参考答案: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富

2、的有机物;气候湿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关于“成土母质”常见错例主要有:成土母质丰富,土层深厚;纬度高,气温低,风化壳较薄,土层深厚;盛行西风影响,降水多,风化程度低,有机质堆积,土层深厚。甲区域典型土壤是棕色森林土,故土层深厚等。关于“气候”、“生物”常见错例主要有: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缓慢,土壤肥力强等。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寒冷,有机物分解速度慢。温度低,生物尸体不易腐烂,积累形成较多有机物。点评:本题以欧洲西部小麦产区的棕色森林土为素材,考查了不同自然要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考生失分原因有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成土母质的概念及其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的原理性地理知识理解不到位

3、,导致无法解释和说明土壤深厚的成因;用结果解释原因,因果颠倒,表现为出现诸如“典型土壤是棕色森林土,故土层深厚”的答案;文字表述不够规范,不准确,表现为出现描述土壤肥力用“强”字、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用“寒冷”“气温低”等词。解题思路:考生要明确本小题的回答方向首先要理解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与土壤发育的关系,建立这些概念、原理间的逻辑联系,但不能割裂了各要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要从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来理解各要素对土壤发育的共同影响,如气候、生物既可以直接影响土壤的性状,同时气候也可以通过影响生物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其次要积极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如甲区域因位于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故成土母质深

4、厚,这为土壤形成提供深厚的物质基础;甲区域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典型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温和湿润的气候特点也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28(2)分析莱茵河航运价值高的自然条件,并说明鲁尔区治理后其水运地位相对下降的原因。参考答案: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小,径流量大且稳定;地势低平,水流平缓。公路和航空运输发展,分流水运运量;产品附加值提高,宜采用公路和航空运输。关于“条件”常见错例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结冰期短;流速快。外流量大;没有干汛期等。点评:本小题的前一问题主要通过莱茵河通航能力,考察学生对欧洲西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掌握情况,考察重点是地理环境各自然要素间的联系

5、。学生错答失分既有对区域认知不足,也有对题意解读不充分,两者往往兼而有之。解题思路:该设问用“分析”,而非“简述”,这要求考生回答本小题时,不仅要准确掌握该地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还要建立气候、地形河流水文水运条件的地理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关于“原因”常见错例主要有:产业布局调整、产业转移,水运量减少。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地位上升,对水运需求量下降。开挖运河,分担水运;环保意识提高,减少对莱茵河利用等。点评:本小题后一问的关键词是“相对下降”,考生失分主要是题意理解出现偏差,答题指向发生偏离,仅围绕水运地位、水运量下降作答,或仅答出产业结构升级,未能进一步分析

6、其对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解题思路:鲁尔区整治后,莱茵河水运地位却相对下降了,这一现象看似矛盾,实则是当地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和完善交通网共同的结果。整治后该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升级后的产业产品附加值提高,为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政府加快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同时,产品附加值提高后,其运输成本比重降低,运输可选择的方式增多,导致公路等陆路和航空运输需求增大,水运在整个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出现相对下降。28(3)指出鲁尔区治理后区位因素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对莱茵河变清的影响。参考答案:原料和能源地位下降,技术和人才地位上升。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技术工艺改进,污染物排放减少。关于“主

7、要变化”常见错例主要有:调整产业结构,重工业向轻工业转变;由资源密集型向劳动力、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原料指向型工业向技术指向型工业转变。关于“影响”常见错例主要有: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铁矿石的使用,;减少对煤的开发力度,减少高污染企业的数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变经济方式;政策支持。区位因素变化与其对莱茵河变清的影响混答。点评:鲁尔区改造与可持续发展是高中地理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考生对此较为熟悉。本小题主要从动态变化的视角,考察学生对区位因素、产业结构、废弃物排放、河流污染等人文地理知识间的联系,而非单一考查某一人文地理概念或原理。本题通过巧妙的设问,缩小问题切口,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过程和能力。常见

8、错例多从具体的事实、例子入手,表明考生对题意理解尚不到位,对问题的指向性认识不明确,以致回答发生偏差。解题思路:解答本小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区位因素变化与河流变清的内在联系,其联系逻辑为区位因素变化产业结构升级污染物排放减少莱茵河变清。28(4)在图2中绘出乙地夏至日地平线以上太阳运动轨迹,并注明日出、日落位置,用小黑点标明正午太阳位置。参考答案:第28题(4)答案日落日出常见错例主要有:正午太阳高度计算错误,标注的位置误差太大。日出日落方位标注错误。轨迹画错。点评:本题以作图的形式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这是本次选考的一次创新,也是一大亮点。作图是学生学习地理必备的基本技能,本题通过巧妙设问,既

9、考查了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知识点,也考查了学生的作图能力,真正做到了技能与知识双考查。从学生答错情况分析,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仍是高中地理学习的软肋,同时考生动手绘图能力也有待提高。解题思路:本题首先抓住题干信息“夏至日”及图中乙地纬度为50N,计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3.5,同时判断出当地夏至日是昼长夜短,再以图中已有的太阳运动轨迹为参照,画出与之平行的夏至日的太阳运动轨迹即可。29题通过呈现青海湖流域略图和环青海湖区域的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表格,设计了三个小题。第29题图1第29题图2第29题图329(1)指出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区域沙地的成因。参考答案:河谷及

10、三角洲;湖岸。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关于“沙源地”常见错例主要有: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关于“成因”常见错例主要有:山脉阻挡水汽进入,干旱;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少;日月山被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在山麓沉积。城市化建设、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草场等。答案要点漏答,如“湖面结冰,风力增强”几乎答不到。点评:本题以青海湖为背景,通过由表及里的设问,引导考生深入探究地理问题,关注地理事象的发展过程,思维

11、力度较大。考生错答主要是因为本题是小尺度区域,较多考生却从大尺度区域作答,认为沙源地是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等地区。对沙源地的错误判断进一步影响对甲区域沙地成因的分析,回答问题的角度出现偏差,如解释西北地区降水少、干旱的原因。试题错答,反映了考生审题、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事象等地理能力的不足。解题思路:试题提供的青海湖流域的地图蕴含了丰富的地理信息,考生首先需全面挖掘图表及文本材料中的显性和隐含信息,如文本材料“全年风力较强,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2中甲地以东日月山存在,图3中气温曲线在冬季时在0度以下。其次要灵活运用所学地理原理和规律进行深层次思考和正确的逻辑推理,明确思路

12、,从沙物质来源、搬沙动力、沙物质沉降三个角度答题。29(2)说出21世纪以来青海湖水面变化的特点,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湖面扩大。湖水补给主要来自发源于北部山地(祁连山)的河流;全球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河流补给量增大。关于“特点”常见错例主要有:水域面积减少、下降。水域面积先减少后上升。关于“原因”常见错例主要有:全球变暖,水密度增加,湖面增大;流域面积大,汇水量大。人口增加,工农业用水增加,围湖造田;政府政策;生态退耕;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等。点评:考生审题不仔细,部分考生未能注意到题干中“21世纪以来”这一限定词;图表信息获取不充分,如2000年和2010年水域面积;水域面

13、积变化的原因分析不全面以及主次不清,从而导致答题偏离方向。解题思路:考生首先审题到位,明确时间节点是“21世纪以来”。 在充分获取文本、图表信息(如内陆湖、湖面海拔、水域面积等)的基础上,展开地理思维活动,得出青海湖的主要补水源取决于冰雪融水量。29(3)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参考答案:风沙(沙尘暴),土地荒漠化。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多;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关于“类型”常见错例主要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洪涝、干旱、地震、台风。关于“原因”常见错例主要有: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造成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点评:本题通过呈现材料,考查土地荒漠化或沙尘暴原因。考生失分一方面是因为审题不仔细,如题干限定词“生态破坏引起的”,问题指向不明确,表现为错答成自然灾害大类;同时对区域特征没有很好掌握,出现了“台风”等常识性的错误答案或者堆砌答案;另一方面考生从表中获取信息不充分,未从“土地利用”角度分析原因,而是脱离材料泛泛作答。解题思路:回答本小题首先要抓住题干限定词“土地利用”,从“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角度分析;其次需考生认真对比材料二表格中的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变化,分析得出耕地增加,草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这样便不难作出正确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