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知识助读三策略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5414514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知识助读三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化知识助读三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化知识助读三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化知识助读三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化知识助读三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知识助读三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知识助读三策略(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知识助读三策略文化知识是传承民族传统价值观的载体,真语文教学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还应立足于文化、 文学,从更高层次引领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文学殿堂,从而体味课文,汲取精神财富,真正实现提高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担负起开发文化知识助读材料的职责, “以激活、扩充学生的阅读经验系统,帮助学生顺利走进文本、实现自我建构” 。 1一、借助文化知识理解深层情感文学创作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作者的情感活动。作者的情感有些是显性的,学生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得到;有些深层的情感表现的相对隐蔽,则需要借助文化知识来理解。学生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常纠结于鲁迅对三味

2、书屋和寿镜吾先生的感情倾向,因为从文章中既能看到书屋学习的枯燥无趣和老师的刻板迂腐,又能看到作者的调皮快乐和老师的方正博学。我借助古人的书斋命名文化,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寿镜吾先生的情感。以下是我的教学片段:师(投影):材料 1:宋代李淑邯郸书目 :“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材料 2:“三味书屋”原题“三余书屋” ,取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董遇言: “为学当以之余,冬者发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材料 3:寿镜吾之孙寿宇先生在文章中说: “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师:以上材料都是

3、对“三味”含义的解读,同学们能明白寿镜吾先生命名“三味书屋”的用意吗?生:三组材料分别讲了读书的感受、学习的态度和做人的追求。生:要求自己,也希望学生能认真读书,多读书,珍惜时间。生:鞭策自己做一个不追求名利,不在乎物质,品行高洁的人。师:书斋命名,算是中国文人志士的雅趣。斋号往往透露出主人的性情、经历、思想和希望。从寿镜吾先生的书斋命名,很能看出老先生的学养、修行和不合浊流的态度,这对于他的学生,后来成为反封建的文坛猛士的鲁迅先生,大概不会没有影响吧!因此,虽然三味书屋和寿镜吾先生是封建教育的代表,但是作者在回忆中流露出的对寿镜吾先生及三味书屋所体现的中国文人的治学态度是肯定并敬仰的。语文教

4、学唤醒文化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承文化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增强民族凝聚力,更在于帮助学生在回望过去中学会辨识与反思,把握未来。以上教学环节中书斋文化的引入,帮助学生真正走进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对封建教育模式、学习内容的不满;同时借助书斋文化知识的介绍,理解作者对老师人品与学识的尊重。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送友人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该诗后两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表现主题,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但是作为初三学生仅仅了解这种情感是不够的。基于这种考虑,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还有哪些离别主题的古诗中运用了 “柳” 的意象?( 2)离别诗中的“柳”有什么象征意义?带

5、着问题,学生有目的地查找资料,很快就能发现许多离别相思诗中都有“柳”的意象。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塞下曲六首的“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秦观江城子的“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等等。这时候,我把“折柳送别” 的古代民间习俗补充给学生, 让学生从 “柳” 的“谐音感怀”、“生长特性”和“文化传承”三个角度来理解“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作者寄予的不舍、担忧与祝福的复杂情感。显然,文化知识的介入,让学生在触及诗歌的景色美和古代的离别文化的同时,也对作者借“柳”抒怀,巧妙表达隐藏至深的真性情而深有体会。“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或者一部作品的出现,往往和作者经

6、历、时代背景、 文化传统甚至民风民俗紧密结合在一起,打有一定时空环境的烙印。” 2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文化知识的引入让学生对古代的离别文化风情有了了解、积累和兴趣,更重要的是对作者的创作情感有了更具广度和深度的体验。二、借助文化知识感受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感性、具有艺术概括、体现作家审美理想并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文学形象承载着特定时代的社会性质,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结合文化知识背景,可以让文学形象的分析更加生动可感。教学人琴俱亡时,许多学生会对王子猷的“怪异”行为产生质疑: 子敬去世,作为兄弟,王子猷为何 “了不悲”,在吊唁时为何“径入坐灵床上” ,为何“取子敬琴

7、弹,弦既不调,掷地”。我在教 ?W 中借助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王子猷的形象特点。师(投影 1):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士人远离政治,不问世事,追求清静无为、消极避世的老庄哲学。在行为上,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又风流自赏, 以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 即魏晋风度。世说新语 所展现的魏晋人物的 “奇行异举” ,是魏晋时期 “时代风度”的最好缩影。从“魏晋风度”探究人琴俱亡中的人物表现,学生知道了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份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相当深远”。3 这样借助“魏

8、晋风度”的文化知识背景,把王子猷置于“魏晋风度”的历史背景中,学生对王子猷的怪异行为便有了更深的感受。为更好的解读艺术形象, 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也成为很好的助读材料:师(投影 2):世说新语 ?任诞记载了王子猷夜访戴安道的故事:大雪纷飞的夜晚,王子猷睡觉醒来,忽然想起戴安道,于是即兴乘船夜访戴安道。天亮时分,王子猷在戴安道家门前却又折返。别人莫名其妙,他解释道: “乘船夜访是乘兴而来,返回住处是兴致已尽,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所以出示这则材料,意在增加学生对人物理解的穿透性,因为“一个个体,只有依靠世界,在世界中找到意义的源泉,才是有意义的。”4 这样,可能会被“遮蔽”的地方,因为有了

9、文化知识的助读,就会澄明起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就会形成生命的律动和精神的流射。果然,学生的对话证明了这一点。师:王子猷夜访戴安道的故事说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生:乘兴而来兴尽即归,王子猷有着率性而为、风流不羁的真性情。师:通过两则补充材料的介绍,同学们能理解王子猷的“怪异”行为吗?生:俗话说“大悲不哭” ,“哭”只是浅层次的悲伤,男人的伤痛都是藏在内心深处。生:他强制抑制自已的悲伤只是故作旷达,他“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的行为,是追求洒脱与不羁的风度,即魏晋风度。生:王子猷张扬个性、追求自由,他要么“不悲” “不哭”,一旦触景伤怀,动了真性情,便无法再抑制自己,乃至“

10、恸绝良久” ,所以“月余亦卒”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补充的文化知识唤醒了学生的文化积累和生活体验,打破了学生与文本之间因时间久远而形成的时代隔阂和文化壁垒,打通了文本中的艺术形象与学生的情感通道,填补了学生生命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形成了情感穿越,作品的文学形象以及附着其上的各种信息被学生成功接收,引发学生思维波澜形成一种情感的扩张和交响,文本的认识功能、教化功能才能在学生身上一一实现。三、借助文化知识培养审美情趣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心理发育成长时期,这个阶段是审美观的形成期。人的审美情趣往往又是受文化影响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渗透对学生形成熏陶、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

11、文化心态。台湾诗人余光中以乡愁诗出名。他在蟋蟀吟 中写到:“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大陆诗人流沙河读了,非常激动,写了一首诗就是那一只蟋蟀来回应:“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 ?七月里唱过,在唐风 ?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流沙河所以能听懂余光中的“蟋蟀声” ,就是因为“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这里的“心态” 和“耳朵”,正是流传千年并被中华儿女广为认同的审美情趣和乡愁文化。借助乡愁文化,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余光中和流沙河诗歌的内涵, 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 ?W 生读到王安石的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

12、何时照我还” ,教师如果借助更丰厚的文学积淀,进行有效的文化拓展与勾连,让学生同时也知道楚辞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姜萎” ;唐诗中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姜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学生就会更易明白,他乡游子看到异地的芳草绿茵, 自然就会想起家乡,心头荡漾起浓浓乡愁。唤醒作品的文化内涵,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使自己的经验、 情感和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有效勾连,便产生了一种视域融合,融化到血脉精神之中,养成自己的审美情趣。这里要强调的是,文化知识的融入,要从文本本身的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去触摸文本的语言文字所蕴涵着的生命情感和生命智慧,理解语言

13、文字所营造的诗性世界。这样的审美解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新境界。在流传已久的文学精品里, 许多文字具有审美特质。 陋室铭体现了刘禹锡的文化观。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道探究题:“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流露出太多清高自赏的隐逸情怀。一个不能心怀国家社稷,一个只是身在陋室、自得其乐的人,只能算是小写的人。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小组讨论。”这道有着思辨色彩的探究题旨在引导学生把文本和生活,古人和今人,刘禹锡和其精神偶像联系起来。事实上,经过探究,学生认识到刘禹锡身在陋室,还想着为国,想着为民,从根本上来讲,他所固守的还是“道” :是诸葛亮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旷世救民之志;是杨雄那样 “不汲汲于富

14、贵, 不戚戚于贫贱”“君子谋道不谋食”的高尚操守;是孔子那样的“君子所居则化,使有礼义”与“何陋之有”的理想和自负。学生探究刘禹锡的过程,其实也是和古代仁人志士“精神对话”的过程,是了解中华民族的君子文化的过程。最为关键的是,这个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相关文化知识不但有助教助学的作用,还产生了传承文化的溢出效应。这就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从传统文化中建立了自己的审美标准,培养了一种文化心态。特级教师李震指出“唤醒文化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真正理解汉文字中的语义内蕴,通过对精神能源中文化知识的摄入,陶冶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文本中所蕴含着的文化在教学中被唤醒,客观文化知识被主观化,使其完全融入学习者的人格内部,与生命同化,就可以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气,注入民族的文化命脉,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 。 5审美情趣的形成关键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学生在探究上面探究题过程中,在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是一个表述自己审美体验的过程, 通过阅读和思考, 形成情感体验,再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释放审美情感和生活审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