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案例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5414000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风波教学设计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定风波教学设计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定风波教学设计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定风波教学设计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定风波教学设计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风波教学设计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教学设计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风波教学设计案例定风波教学设计案例 为方便老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WTT给大家整理了定风波教学设计案例,定风波是词牌名,又作定风波引、又名卷春空、醉琼枝。我们即将学习的是苏轼的这首词定风波。该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定风波教学设计,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定风波教学设计案例由语文网WTT整理,仅供参考: 学习目的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学习重点 词所抒发的感情。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听这些词句是谁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2、流人物。”对,是苏轼的名句。苏轼,我们并不生疏,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二、理解作者,知晓背景(点击投影) 页 1 第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那么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3、。”事实上,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听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这“余独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 三、朗读感知 1、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同行(_iacute;ng) 吟(yiacute;n) 啸(_iagrave;o) 一蓑(su) 2、老师范读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页 2 第3、齐读 4、尝试背诵 四、结合“文

4、意”和“灵犀一点”理解诗意 1、上片写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缺乏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比照,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本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

5、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那么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轼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2、下片写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 页 3 第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又复杂的心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外表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

6、雨也无晴”那么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全词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上片落笔镇定心态,意归闲散江湖,下片落笔欣慰心态,意归飘然世外。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景物层次、意绪走向都非常明晰。3、内容述评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的根本心境:一是泰然自假设、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就是身处危难之中仍泰然自假设的鲜明写照。他曾在给李之仪的书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遭迫害,受贬谪,被人

7、推搡谩骂,无人识其是官,竟觉得这是可喜之事;由此种奇异心态可以体味到,苏轼当时的心胸旷到达何种程度。意存归隐是这首词的主要情感倾向。上片情怀,指向“一蓑烟雨任平生”,下片情怀,收在陶渊明的“归去”,上下一 页 4 第致,心意之所归都是隐逸江湖。上片说“竹杖芒鞋轻胜马”,下片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理相承,都表现出对官场险恶的厌弃,这无疑是作者意欲归隐的动因。而过片中的“醒”字,那么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其临江仙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名句,就产生在这首定风波之前不久,可见在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内,归隐的意向确实在苏轼的思想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五、品味语言,鉴赏形

8、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点击投影) 明确: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2.考虑:“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点击投影) 明确: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英勇前行的意志品质。六、再次朗读,读出豁达情感 七、课后题,三选一 页 5 第以上就是WTT分享的定风波教学设计案例的全部内容,假如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珍贵建议,WTT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搜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页 6 第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