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541398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意栽花巧预设,无心插柳妙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谈【内容摘要】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想让课堂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教师不仅需要精心预设,还应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自如地驾驭调适教学,并即时捕捉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使生成彰显精彩,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整体提升。【关键词】 预设 生成 动态 资源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课堂上教师及时捕捉无法预见

2、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的过程。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开放、灵动,焕发出鲜活的生命气息。那么,如何让生成性课堂更精彩?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谈谈体会。一、精心预设为动态生成奠基搭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彩的生成往往源于高质量的预设。而高质量的预设,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宽容突发性,促成多样性的预设;是一种能够促进师生积极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这样的预设,内在包含着生成,是基于精彩生成的预设。1、深入研读文本,尊重学生需求。新课程备课应从“技术”走向“人文”,把更多时间放在研读文本,研究学生上。教师既要以成人丰富的积累、广博的学识,站在文学与哲学

3、的高度鉴赏课文,又要以孩子的视角解读课文,摸清他们独立阅读所能达到的原始高度,还要以教师的专业眼光审视教材,发掘教材教学价值,关注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如教学将相和,传统教学中往往先理解“和”的意思,再讨论为什么“和”?怎样“和”?最后认识廉颇和蔺相如的精神品质。但如此教学,学生始终走不出文本,所得十分有限。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学生学的角度思考教学的实施,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历史、认识人物、感悟人生、积累语言;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目的阅读课文,亲历学习过程;最后学生不仅认识了人物,还思考了历史与人生,丰富了语言,提升了语文素养。从生成的角度讲,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当

4、然异彩纷呈。2、讲究留白艺术,注重自主学习。国画里有句行话:“留白天地宽。”课堂预设不能封闭和僵化,也要灵动开放,讲究留白。教师可有意对某些教学内容秘而不宣,让学生自己填充,完成被省略的内容;可创造时间空白,给学生诵读、咀嚼、品味语言的余地;可留出教学活动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究、拓展开放,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有的放矢地自由生成。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我按照板块式教学思路,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设计了三个问题:1、小女孩为什么要点燃火柴?2、她点了几次火柴,每一次都看见了什么?3、结果怎样?这三个问题辐射到全文,有效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增加了学生自主感

5、悟的时间,扩大了合作学习、交流汇报的空间。学生满怀探求之心,纷纷开始主动阅读,课堂气氛活跃,真实而独特的思维火花不时迸射。3、多维设计导向,灵活调用策略。课堂教学复杂多变,我们在教学前要考虑到会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出现哪些不同发展方向,要设计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并进行多种考虑:此处学生会不会有疑问;这一段孩子可能有哪些体会;如果孩子仍不能理解,该怎么办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上草船借箭一课时,有位教师预计到学生会如此质疑课题: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如何?也预计到这些问题都能在初读课文后解决。于是他的预设直奔重点,将组织讨论的问题定在“草船借箭”实为

6、“草船骗箭”上。并作具体设计:如有学生提出此问,则直接组织讨论;如一时提不出,则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对于该问题的答案或许学生能侧重说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对于“暗示这些箭以后要还给曹操”的答案若学生说不出,则启发他们联系“赤壁之战”链接思考。这样多维预设及导向,既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又能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平等对话为动态生成推波助澜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课堂教学只有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的平等交流,并给予学生互相合作探讨的机会,才能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激活学生思维,使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预设走向生成。、生本对话,入境动情。 语文课程具有大量具体形象

7、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而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展现体验的丰富性。如惊弓之鸟中的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魏王听了更羸的讲述后恍然大悟,虽一句未说但情感却是复杂的。教学时,我问学生:“假如你就是魏王,会怎么想怎么说?”这一问使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有的说:“我非常敬佩,你不但箭法好,还善于观察和思考,魏国有你这样的人才,真是我的福气啊!”有的说:“我很惭愧,我的箭法不如你,应该向你学习!”有的说:“更羸你提醒了本王应该好好训练军队,我国的士兵可不能像这只大雁那样胆小脆弱啊!”学生融于课文情境,既有与课文情感的共鸣,又有独辟蹊径的感受

8、,不同的感悟与体验,不同思维的碰撞,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师生对话,彰显生机。教学中,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内心,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与尊重,使学生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绽放思维的火花。教学猫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一名学生说:“我喜欢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因为这句话抓住蹭,通过对猫的动作描写,体现了猫对老舍先生的亲密。”此时,我注意到她手中有本教学参考,原来这并非她自己的感悟,赞许或批评都不妥,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师:你知道“蹭”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摩擦”的意思。师:那用“摩擦”代替“蹭”是不是一样?(学生品读比较)生:用“蹭”动

9、作更轻巧。用“摩擦”,就体现不出猫对老舍先生的温柔可亲。师:所以“蹭”应该是 生:轻轻地、温柔地摩擦。师:你们觉得猫这样做是想干什么呢? (学生小手如林)生1:用最亲昵的方式和老舍爷爷打招呼。生2:想向老舍爷爷表示友好。生3:可能想说:老舍爷爷,我很寂寞,你能陪我玩吗?(众人笑)师:是啊,他俩就像好朋友,多亲热。老舍爷爷不愧是语言大师,一个“蹭”字,就蹭出了生:蹭出了猫与人的友情!蹭出了人与猫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显然,如果没有教师进一步引导品味语言,没有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补充,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始终停留在表象,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感悟,课堂也无法呈现勃勃生机。三、引渡调适为动态生成保驾护航 再精心的

10、备课也不能预料到学生所有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在实施预设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根据学生学情及时调整预设,使教学成为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1、随时“升降”预设目标,把唯一变成灵动的导向。预设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随着课堂教学推进,预设目标也许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师要在教学中洞察秋毫,根据学生学习状态与条件,为教学目标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合理升降预设目标,并即时生成目标。如有位教师借班上识字课,预设目标是学会12个生字,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识字能力薄弱,于是果断删减目标的量,只要求学会8个生字,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摘到“桃子”,教师

11、的教学重点则落在如何提高识字兴趣及能力上,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持。而到了另一个班,学生很快学会了所有生字,教师就随即增补了两个会意字的教学,形象直观,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2、即时“变奏”课堂流程,把兴趣变成探究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应有效利用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使教和学得到和谐发展。在执教浙教版课文在大熊猫的故乡时,我刚出示课题,就有学生窃窃私语:“我看到过大熊猫,它可爱极了!”“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喜欢吃”孩子们的兴趣显然集中在“大熊猫”上,于是我“顺其自

12、然”,调整了教学流程:1、 交流资料:交流课前搜集的大熊猫资料,谈谈你对大熊猫的了解。2、 读悟文本:从文中找出描写熊猫的语句,体会熊猫的可爱和语言的精妙。3、 探究提炼:大熊猫的悠闲舒适和它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关系?4、 整合表达:以“保护熊猫,爱护大熊猫的故乡”为主题设计公益广告。这样抓住兴趣点,依靠积极的动机和课外教学资源,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既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感受了大熊猫和它的故乡,也体悟到了文本语言的精妙,激发了环保意识。、及时“增减”教学环节,把尴尬变成美丽的收获。教学环节可以预设,但若一味按固定环节实施教学,必定落入机械沉闷的泥潭。在实施教学方案时,我们应根据学生学情及课堂环境变化,及

13、时调整教学环节,真正体现以生为本。如在教学忆江南一词时,我发现由于学生预习充分,已初步掌握词意,为避免“为教而教”的尴尬,我舍弃了“明意悟情”的教学环节,在介绍词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探究的方式:空间智慧强的学生选择为词配画,语言智慧强的学生选择改写,音乐智慧强的学生配上旋律来唱词。在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学习个性的基础上再稍作点拨指引,学生不仅深刻体会了词意词境,还丰富了学习感受,体验了学习的乐趣。、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把资源变成升华的情感。适时而适度的拓展是生成的重要方法,教师可围绕学习目标,结合文本内涵、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拓展教学内容,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启发学生思维,实现知识迁移,升

14、华情感体验。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上课伊始,我出示了旧中国贫穷落后、任人欺凌的文字图片资料,为解读课题内涵,扫清阅读障碍奠定了情感基础。学完课文,我又补充了周恩来发奋读书,赴日求学的阅读资料,让学生感受周恩来少年立志,报效祖国的可贵品质。最后,又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通过谈读书目的,激发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如此教学,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真正达到目标。四、捕捉信息为动态生成插翅添翼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中,常会有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学的契机,而

15、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需要教师一双敏锐的眼睛,并随时进行价值引导。1、利用“疑点”,顺势利导,锦上添花。 质疑是宝贵的品质,有疑而有求,有求而有所生成,有所提高。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知与不知的矛盾,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矛盾,全面认识和片面认识的矛盾时,就会产生疑问。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的质疑,让认知冲突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增长点。如学习乌塔一文时,我让学生说说对乌塔的看法,大家都认为乌塔是个独立自主、勇敢的女孩。一个孩子却说道:“乌塔这样出去,是不是没有安全意识?”这显然是一个能够开启学生智慧火花的问题。于是,我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孩子们有的认为欧洲国家治安措施好,人们法制意识强,乌塔不会有危险;有的认为书中写道,乌塔每次出行都有准备,自我保护意识强,所以应该能化险为夷;有的则认为课文并不是要我们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克服依赖思想,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学生的诠释精彩至极,而正是学生这一问,教师这一导,引发了思维风暴的一池活水,让学习显现出多姿多彩的美丽。2、把握“分歧”,进入佳境,别有洞天。课堂上,面对学生在思路上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歧路”,是把他们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他们的价值取向挖掘?选择前者可能一帆风顺,达到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但牵着孩子们走,无疑置“动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