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格律常识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5410135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格律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唐诗格律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唐诗格律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唐诗格律常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唐诗格律常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诗格律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格律常识(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体诗或今体诗,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近是相对的,我们跟着古人这么叫罢了。据专家研究,近体诗发端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到唐初成熟.唐以前和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一般被称为古体.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五花八门,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可以说古体基本不讲格律. 所以只谈近体诗。 基本格式基本格式还是必须遵守的。如同馒头和水饺的区别,不遵守就不伦不类了。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

2、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五言和七言格式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每句的字数不同。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律诗共四联八句.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绝句的两联可对可不对。绝句可以认为是从律诗转化而来的。若两联都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若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颈联和尾联;若第一联不对仗第二联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首联和颈联,

3、若第一联和第二联都不对仗,则是截取律诗的首联和尾联。 用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近体诗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现在已看不出差别. 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某些古代的平声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 所以我们学

4、读唐诗时,不要学偏,更不要故意也学该韵不压韵,古今读法不同而已。古、今音的有不同,读古诗也要注意。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这些属于训诂学的范畴,有兴趣者可以研究。 平仄在用韵一章中已经讲了每句尾字的平仄,那是基本规定,最好遵守. 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对句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 为什么要讲平仄?无非是为了顺口,读起来不别扭。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

5、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有名家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

6、另当别论。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有专门论著规定了律诗的平仄格式,这里不赘述。 平仄是易学难精的东西,对于古人来说有文字游戏的成分。我们学习古诗没有必要完全遵守.建议讨厌平仄的朋友可以不研究这些东西,凭语感顺口就可以了,同时注意每句尾字的平仄。注意不要因词害意。 粘对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

7、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 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对古人来说,都是近体诗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 对仗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 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一般避免出现相同的字。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 也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虚词等和各自的词性相对.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来相

8、对.比如天文、地理、数目、方位、颜色、时令、器物、人事、,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古人专门编辑了这方面的书籍,有兴趣的可以阅读. 一联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对得很工整,其它字就可以对得马虎一点.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 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如果两句意义毫无关联,叫作“对开,钟山郎加注)是作诗的大忌。但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根据相关文章仓促整理,罗里罗嗦,班门弄斧,贻笑大方。因有网友恳约,顾不得了,见谅。其实本人也并不完全遵守规则,最喜欢的还是打油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请初学律诗者

9、参考吧。 曹雪芹借林妹妹的话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又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一语中的,大家可以仔细品味.其实诗词乃知识学问的积累,岂止仅仅是形式。郎兄最后补充一下:律诗的写作思路一般按照“情景-情”的思路来写,即首联和尾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 近体诗的押韵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的民歌、诗、词、曲无不押韵,所以诗歌又叫韵文.押韵是把同韵母或韵母相近的字,放在诗篇某些句子的末尾,使诗歌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容易记得住、传得开.押韵的方式,古体诗比较自由,可以隔句押韵,也可以句句押韵;可以用平声

10、押韵,也可以用仄声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换韵的形式又有多种。近体诗即格律诗的押韵方式,则有定规.一、一律以平声押韵(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其中五言诗居多,但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正格;因古体诗容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二、不论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一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 三、不论五言、七言,都是双句入韵,单句不入韵。但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七言诗首句入韵的较多,五言的较少;四、押韵句的尾字用平声,不押韵的必须用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用仄声,不押韵的用平声)。 过去写诗,靠韵书来做统一的标准。所谓韵书,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一起

11、,分成若干部,作为做诗押韵的依据。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广韵。广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06韵部。到了金代,以平水韵为官方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行于此城,故名平水韵(一说为南宋时代平水人刘渊根据前人韵书修编而成,故名平水韵)。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方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共10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各声韵目第八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一直沿用到现在。 前人做诗押韵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严格按韵书的规定做诗。

12、例如封建时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应制诗;科举考生作的”试帖诗”,押韵的字必须属于同一韵部。科场试帖诗大部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若是诗出了韵(又称落韵),无论诗作得怎么高超,只能算不及格。旧时作分韵诗”用韵也很严格.若干文人相聚,作诗或填词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或填词。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紫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就是描写文人聚宴分韵作诗的.作分韵诗一般要求押本韵,不能出韵,即使窄韵、险韵也不例外。红楼梦8回载: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故旧时代学作诗,特别是考生学作试帖诗”,必须牢记106个韵部,尤其是30个平

13、声韵部. 另一种情形是凡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虽不在同一个韵部,可以通押。中唐以后,诗人苦于不能出韵的限制,试创了一些突破樊篱的出格体”,又叫变体,出现了什么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等形式。这些形式允许邻韵通押,但有定规,如进退韵”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一进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如东、”寒”、虞”等),第四、第八句用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冬、删”、”鱼等);”辘轳韵”是邻韵双出双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qu;葫芦韵”和进退韵差不多,也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但它要求先小后大,像葫芦似的,如第二、第六句押一东,第四、第八句押二冬,或第二、第六句押”十四寒,第四、第

14、八句押十五删。这些变体”并不普遍.在晚唐、宋代作诗形成一种时髦风气的,是”探头韵,也叫作衬韵、借韵”,就是首句用邻韵,其余各押韵句必须一韵到底,不得通韵。例如大家熟悉的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第一句的”峰”字属冬韵,同”和”中属东韵。这叫以冬衬东。又如欧阳修的行云:叠叠烟波隔梦思,离愁几日减腰围。行云自亦伤无定,莫就行云托信归。首句”思属支韵,围”、”归属微韵,这叫作以支衬微。 用衬韵的在律诗中更多见.如杨万里寄题曾子与竞秀亭: 老夫上下蓼花滩,每过君家辄系船. 尊酒灯前山入座,孤鸿月底水连天.暄凉书问二千里,场屋声名三十年。 竞秀

15、主人文似豹,不应雾隐万峰边. 首句滩”属寒韵,船、”天、年、”边属先韵,这叫作以寒衬先。又如刘禹锡酬朗州崔员外: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 一辞御苑青门去,十见蛮江白芷生。 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阖闾城。 何人万里能相忆?同舍仙郎与外兄。 首句亭”属青韵,”声、”生、”城、”兄”属庚韵,这叫作以青衬庚”。 前面介绍的”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都称之谓”出格体”,不是正格。而这种衬韵不算出格,而且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称,叫作”孤雁出群。”原来诗的首句可不用韵,其首句入韵是多余的。古人称五七律为四韵诗,排律有十韵二十韵等,即使首句入韵,也不把它算在韵数之内。”(王力汉语诗律学53页)诗人从这多余的韵脚上,讨取点自由,借用邻韵也就不算出格了。 前人作近体诗用韵是偏严的,邻韵通押只限于诗的首句。现代人写近体诗,却在突破这个樊篱,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