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5288428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小古文阅读。燧明国 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於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鸮 ,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注释:燧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四时昼夜:春夏秋冬和白天黑夜。屈盘:曲折盘结。至:到。息:休息。鸮(xio):鸱鸮(ch),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感:感悟。1(理解句子)结合注释,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1)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_(2)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_2这段文字讲述了燧人_的故事。3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2、,它教给了我们许多生存的本领,故事中的圣人就是受“_”(用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一自然现象的启发,悟出了钻木取火的道理。4古今中外,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发明创造的事例不胜枚举,试举一例。_2. 课内阅读。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解释下列词语。曰:_故:_溺:_为:_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_3这个故事,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故事中人物的精神是什么?_3. 课内阅读。王戎不取道旁李(节选)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注

3、释:尝:曾经,诸:一些,这些。1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译:_(2)取之信然。译:_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_4. 文言文阅读。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注释:欲:想要。惠:通“慧”。若:好像。奇:以为奇(在此应指特别)。欲:想要。乃:于是,就。故:的原因。庐:(简陋的)房屋。之:代词,代“这件事”。1魏武帝喜欢何晏吗?请找出短文中的句子进行回答。_2对“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何晏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让魏武帝站在里面。B.于

4、是何晏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自己坐在里面。C.于是何晏在地上画了一个圆框,让自己坐在里面。3你感觉何晏的性格特点是()A.当机立断B.胆大心细C.聪明机智5. 小古文阅读。文徵明习字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zh),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选自书林纪事(注释)临:临摹。日:每天。率:标准。遂:于是,就。于:对,对于。尝:曾经。苟且:敷衍了事,马虎。简札:信件,书信。少:同“稍”,稍微。易:改换,更换。愈益:愈加,更加。1(字词理解)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文徵明临写千字文”中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玉树临风B.兵临城下

5、C.身临其境D.唐临晋帖2(句段理解)对下面这句话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故愈老而愈益精妙。A.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发精致巧妙。B.因为他越来越老了,所以书法更加敷衍了事。C.因此,愈老的书法水平更加精致巧妙。D.因此,他的年纪越大,千字文就背得更加熟练巧妙。3(提取信息)文徵明之所以“愈老而愈益精妙”,是因为他( )A.有兴趣,肯用功。B.人聪明,练得多。C.练得多,不随意。D.不随意,有耐心。4(分析判断)下列句子中不是文徵明勤奋刻苦习字的具体行动的一项是( )A.日以十本为率B.书遂大进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D.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5(评价人物)读了这篇小古文,你觉得文徵明是

6、个怎样的人?_6. 阅读古文郑人买履,完成练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注释:欲:将要,想要。履:鞋。度(du):测量。置:放置。之:量好的尺码。坐:同“座”。操:携带。持:拿。遂:于是。以:用。宁:宁可。自信:相信自己。1根据注释解释下列句子。(1)何不试之以足?_(2)宁信度,无自信也。_2这是一则_故事。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B.遇事不能嫌麻烦7.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各题。_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

7、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n)于泥中,举以为人。(注释)抟(tun):揉成团。剧务:工作繁多。暇:空闲。1文中“未有人民”的“未”是什么意思?( )A.未来B.还没有C.未知D.为2“乃引绳于泥中”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A.于是她就引导绳子到泥浆中。B.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投入泥浆中。C.于是她在泥浆中找到绳子。D.她竟然拿了绳子投入泥浆中。3为古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8. 文言文阅读。宋濂嗜学宋濂余幼时即嗜(sh)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1古今异义。(1)“

8、走送之”中的“走”古义为_,今义为_。(2)“余幼时即嗜学”中的“余”古义为_,今义为_。2“余幼时即嗜学”的意思是_。3找出能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句子,用“”画出来。4这个故事是怎样描述宋濂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的?_9. 阅读理解。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注释)衡:匡衡,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逮:到,及。映:照耀。1借助注释读懂这个成语故事,并写出它的题目:_。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穿壁”的意思是“在墙上穿一个洞”。(_)(2)第二句中的“其光”,联系上下文,指的是“匡衡家里的烛光”。(_)(3)第二句中“之”是指“

9、书”。(_)3这个故事中的匡衡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_10.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楚人有鬻(y)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盾:盾牌,古代作战时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誉:赞誉,夸耀。陷:穿透、刺穿。或:有人。弗能:不能。应:回答。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1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子之矛B.陷子之盾C.不陷之矛D.吾矛之利2翻译句子。(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_(2)以子之

10、矛,陷子之盾,何如?_3这则寓言中隐含着的一个成语是_。4对这则寓言揭示的道理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B.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C.说话不要说得太满。11. 课内阅读。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这段话选自课文_,出自_。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尝:_走:_ 唯:_信然:_3翻译下列句子。(1)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_(2)取之,信然。_4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_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12. 阅读理解。西门豹曰:“呼河

11、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1从上文中找出与加点词意思相关的单音词。(1)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反义词:_)(2)豹视之,顾谓三老(近义词:_)2填空。“豹视之”的“之”指_,“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一句中的“之”指_。西门豹巧妙地处死巫婆,用的是_法。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1)兔走触株(_)(2)因释其耒而守株(_)(3)冀复得兔(_)2翻译下面的句子。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_3用原文说一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起因: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