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提升作业十三含解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5073833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提升作业十三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提升作业十三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提升作业十三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提升作业十三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提升作业十三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提升作业十三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提升作业十三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教学资料地理课时提升作业(十三)河流地貌的发育(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为科罗拉多大峡谷成因示意图,表示了它的形成过程。读图完成1、2题。1.判断下列阶段中地壳最稳定的可能是()A.B.C.D.2.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主要成因是()A.海水侵蚀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冰川侵蚀【解析】1选C,2选B。第1题,地壳最稳定的阶段,地壳运动不明显,岩层保持完整,且没有断裂变形,处于水平状态,由此判断应为阶段。第2题,科罗拉多大峡谷,有科罗拉多河流经,且峡谷的形态呈“V”型,因而其主要成因为流水的侵蚀作用。(2015杭州模拟)下图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读图回

2、答3、4题。3.关于该河谷地貌自然环境特征描述,可能正确的是()A.由于整体构造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宽广的谷底形成阶地B.每年3、4月是该河谷的洪水期C.谷底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丙处为红壤,土壤贫瘠4.该河谷地区最适宜聚落布局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解析】3选A,4选D。第3题,图甲、丁两处有大量的河流沉积物,说明最初为河流的谷底,现在甲、丁两处高于现代河谷100多米,说明该地经过了抬升作用;江南地区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季;谷底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成雨;丙处有河流沉积物,土壤肥沃。第4题,丁地地形平坦开阔,且地势较高,不会受到河流洪

3、水的威胁,因而最适宜聚落布局。(2015浙江十校联考)读祁连山居延海自然景观剖面图,完成5、6题。5.冲积扇是河流泥沙在出山口形成的自然沉积体。与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冲积扇相比,新冲积扇位置偏向南的原因最可能是()A.农业生产活动B.地表水下渗C.祁连山地南移D.冰川融水量增大6.推测图示区域的主要交通线()A.沿河流呈南北走向B.沿河流呈东西走向C.地处戈壁呈南北走向D.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解析】5选C,6选D。第5题,冲积扇是河流泥沙在出山口形成的自然沉积体,其形成与人类活动和地表水的下渗关系不大;冰川融水量增大会使径流量增加,冲积扇位置北移;祁连山地的南移会使河流泥沙在出山口沉积的位

4、置南移,因而使得新冲积扇的位置南移。第6题,图示区域祁连山脉北侧冲积扇地区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人口和城镇数量较多,且地形较为平坦,因而该区域的主要交通线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加固训练】读地貌模式图,回答(1)、(2)题。(1)由图可知()A.沉积物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B.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C.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D.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2)该地貌主要分布于()A.河流入海口B.山间河谷出口C.大江大河中下游D.盆地中心【解析】(1)选C,(2)选B。第(1)题,图中显示扇形地中下部为绿洲分布区,说明其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第(2)题,冲

5、积扇是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后沉积形成的。(2014重庆文综)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79题。7.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8.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9.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 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上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解析】7选B,8选C,9选D。第7题,砾石是岩石在搬运过程中常年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规律,砾石遇到河

6、流凸岸时,就会堆积下来,慢慢形成了砾石滩。第8题,石笋属于喀斯特地貌,是由于碳酸钙淀积形成的;冰斗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斗状洼地;风蚀蘑菇是岩石常年受到风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地貌,与流水对岩石侵蚀的效果类似;花岗岩风化球主要是风化作用形成的。第9题,对比图中9 cm的砾石大小,可以断定图中粒径9 cm左右的砾石最多,粒径过大或过小的较少。【知识拓展】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由于凹岸侵蚀

7、,凸岸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能力挑战题)结合某区域地形图,回答10、11题。10.仅从自然条件考虑,图中四聚落中受泥石流威胁最大的是()A.甲B.乙C.丙D.丁11.四聚落中()A.甲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取水最方便,形成最早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但发展缓慢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发展最快D.丁聚落地形平坦,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慢【解析】10选C,11选B。第10题,图中丙聚落,位于河谷地区,河流上游等高线密集,河流落差大,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甲、乙、丁三聚落所处河谷较为平坦,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第11题,丁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附近,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水陆交

8、通便利,最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形成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乙聚落位于河流上游,地势最高,水量小,洪涝灾害少;但受地形和交通的限制,发展缓慢。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1)图中A、B两处河谷形态差别很大,A处呈_,B处呈_。(2)C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是_,成因是_。(3)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推测河口三角洲面积的变化并说明原因。(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试分析该地区聚落沿河、沿海岸分布的原因。【解析】第(1)题,A位于河流的上游,河流的下蚀作用强,河谷呈“V”型;B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以

9、侧蚀作用为主,河谷呈槽型。第(2)题,C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几十年来,该地区耕地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重,导致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第(4)题,影响该地区聚落分布的原因主要与地形、土壤、水源和水运有关。答案:(1)“V”型槽型(2)冲积扇河水流出谷口,速度放慢,泥沙堆积形成(3)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与1949年相比,该地2012年耕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携带的泥沙增多,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流速减缓和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泥沙的沉积增多,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4)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10、,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13.(能力挑战题)读图,回答问题。(28分)(1)结合材料说明宁夏平原的成因。(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其原因。(3)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解析】第(1)题,宁夏平原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主要与断层构造有关,外力作用主要与流水沉积有关。第(2)题,在河流的不同河段,流水作用不同,一般上游是侵蚀作用为主,下游是堆积作用为主;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与侵蚀作用有关;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与堆积作用有关。第(3)题,从河流的

11、上游到下游,河流流速的降低,使得搬运能力下降,导致泥沙堆积的颗粒大小发生变化。答案:(1)内力作用: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外力作用: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为主。(3)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原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误区警示】对宁夏平原成因的分析不全面(1)忽视宁夏平原及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只从外力角度进行分析;(2)只注重结合图像从内力角度分析,忽略流水的沉积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