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教案]1.4地球的结构(教案)1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4919519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教案]1.4地球的结构(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湘教版教案]1.4地球的结构(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湘教版教案]1.4地球的结构(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湘教版教案]1.4地球的结构(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湘教版教案]1.4地球的结构(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教案]1.4地球的结构(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教案]1.4地球的结构(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地球的构造教学目的(一)知识和技能1.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结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根据和内部圈层的界线、厚度、物理性状等。.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4.通过归纳、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及内部与外部圈层特点的差别,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对比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二)过程和措施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可以精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

2、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措施,结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摸索实践,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爱好及责任感。.结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一方面应尊重自然规律,这样才干与自然协调发展。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的划分及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外部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重要特点。教学难点 内部圈层的划分根据;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畴。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互联网教学学时 1学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懂得,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一般而

3、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构造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板书:第四节地球的构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动新课 师地球的内部构造,无法直接观测,有关地球内部的知识,重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请同窗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1地震波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本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4、;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师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回答得较好。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并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投影: 生合伙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 师结合各小组回答状况精讲总结:(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通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运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地球内部的构造。(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忽然变化,这种速度

5、发忽然变化的面,叫做不持续面。(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持续面。一种在地面下平均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面如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长。这个不持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发现的,因此叫莫霍面。另一种在地下29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忽然下降,横波则完全失。这个不持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因此叫古登堡面。(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因此地的内部圈层是根据地震波传播的忽然变化的两个不持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以上我们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划分,那么,各圈层有何特点呢?板书: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一)地壳师提问:

6、什么叫地壳?地壳的厚度如何?重要由什么构成?生对照“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阅读教材,画出要点。投影:师运用地球仪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指出:地面如下,莫霍面以上的一层很薄的固体外壳,叫做地壳。 师出示“地壳构造示意图”,引导学生观测: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空间分布和厚度上各有何特点? 投影: 生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地壳平均厚度约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0千米,海洋地壳平均约6千米。 师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吗? 生(总结回答)地球大范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师地壳重要是由90多种化学元素构成,这些化学元素

7、构成了多样的矿物并最后形成了三大类岩石。那么,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在地壳中的分布有何特点? 生阅读教材“构成地壳的元素”及“地壳构造示意图”,自主探究或合伙探究后回答问题。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衡,除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较大些,密度相对较小些,被称为硅铝层;其下地壳中铝的成分减少,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长,密度也较硅铝层增大,被称为硅镁层。 通过读图观测我们可以看出,地壳的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持续分布是地

8、壳构造的突出特点。 (承转)以上我们理解了地壳的有关知识,请同窗们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有关地幔和地核的有关问题。板书:(二)地幔 师(提问)(1)什么叫地幔?厚度如何?地幔重要由哪些物质构成?其含量从上到下如何变化? (2)地幔可分为哪两部分?下地幔的物质性状有何特点? (3)上地幔顶部还存在一种什么层?是如何形成的? ()岩石圈的范畴涉及哪些?生对照教材“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自学课文,画出要点。投影:“圈层剖面图”(结合图示总结精讲) (1)地幔是国内外科学界十分注意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国际上召开过多次有关地幔问题的科学讨论会,对地幔的物理性状和分层构造问题等进行探讨研究,已

9、获得了某些最新的科学成果。 ()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处在地壳与地核之间,又叫中间层。深度从70千米如下到9千米。它仍是固体,重要物质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长。 (3)以地下100千米深处为界,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在地下0250千米范畴内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种软流层,这里是地震波不持续的低速带,根据推理,它也许是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而形成的高温异常、局部是熔融状态的圈层,称为软流层,一般觉得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增大,温度约为35004000,压力约为10万大气压,平均密度约为,物质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呈现可塑性固体状态。 (4

10、)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构成的,合称岩石圈。板书:(三)地核 师提问:什么叫地核?地核可分为哪两部分?各自的厚度和物质性状如何? 生对照教材插图“地球内部圈层图”,自学课文。 (学生总结回答) (1)从古登堡面到地球核心,为地核。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2)地核的状况是推断性的。在地下900千米深处的外核范畴内,地震波的横波消失,由于横波不能通过,因此外核物质接近液体。在地下500千米如下的内核,地震波的纵波速度增长,横波又产生,则为固体。 (3)为什么地球的外核接近液体面内核为固体呢?这是由于在地核里,由于压力随深度而增长,物质的熔点随深度而增长,温度随深度而稍有增长,

11、比较起来,地核物质熔点的增长较快,而温度的增长较慢。在地球外核,物质的熔点较低,温度稍高于熔点,物质就熔化了。在地球内核,物质的熔点已经明显升高,而温度的升高是很有限的,温度就相对低于熔点,物质就以固体存在了。 (4)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重要是铁和镍,与铁镍陨石相类似,因此称为“铁镍核心”。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懂得了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的特性,这种同心圈层不仅表目前地球的内部,同样也出目前地球的外部,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请同窗们阅读教材,理解地壳表层以外,可划分为哪些圈层? 生(阅读总结)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层。 板书:二、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大气圈

12、师地球上大气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生命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大气的厚度有多大呢? 生阅读教材,明确范畴:在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状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即大气的厚度约为3000千米。板书:(二)水圈 师水圈由哪些水体构成?可按哪些方式进行分类? 生(讨论回答)按形态可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三类;按空间分布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按水的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师总结评价,并转入生物圈。板书:(三)生物圈 师提问:什么是生物圈?其范畴涉及哪些部分?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什么? 生(合伙讨论回

13、答)生物圈不仅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还涉及生物生存的环境。即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的界线不像大气圈、水圈、地壳那么分明,它同大气圈、水圈、地壳是互相渗入、互相影响的。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分布的区域,即地面以上100米,相称于木本乔木植物的大体高度;海面如下200米,相称于阳光能透射到的水深,由于这一部分能获得充足的太阳光能,具有最合适生物生命活动的温度、水、氧、二氧化碳及营养条件。总之,生命的产生是在地球漫长演化过程中产生的,然而,它的浮现却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小结 地球在构造上的一种明显特性是圈层构造。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忽然变

14、化的两个不持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地面如下,莫霍面以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的顶部存在一种软流层,这里是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下地幔为可塑性固体。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一般觉得外核近于液体,内核是固体,地核的物质成分重要是铁镍,称为“铁镍核心”。地球的外部也呈圈层构造,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正是由于地球上有了生命,才可以说四大圈层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是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球的构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 地壳.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幔:软流层岩石圈地核大气圈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生物圈作业布置1作业本.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地震波的运用探究内容:1.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附近地震波波速的忽然变化阐明了什么问题?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也许是什么?3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措施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探究过程、措施:观测、分析、推理、讨论。探究成果:1.阐明物质状态也许发生了变化。2.地幔物质状态是固态,地核(外核)物质状态也许是液态。3.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来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