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案例题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4867742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的誓言:案例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土地的誓言:案例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土地的誓言:案例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土地的誓言:案例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土地的誓言:案例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的誓言:案例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的誓言:案例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基本知识题(本部分共8个题,每题2.5分,满分20 分)第1题(单选题)关于推广与应用教育技术的意义,以下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B)。 (2.5分)A. 推广教育技术,有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 家课程标准B. 教育技术素质与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关系不大C. 推广教育技术,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人才D.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第2题(单选题)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以下列哪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的(A )。 (2.5分)A. 电化教育B. 网络技术应用C. 计算机辅助教育D. 虚拟教育第3题(单选题)对于教育技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

2、中恰当的是(D)。(2.5 分)A. 只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帮助B. 只包含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如投影机、计算机、摄象机等硬件设 备C. 发展机器与设备的性能和功能,使其在应用于教学时更方便D. 既包含物质设备、工具手段,又包含方法与技能等第4题(单选题)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上的学习,它具有(B )。 (2.5 分)A. 自主独立性、异步性、统一性三个基本特点B. 自主能动性、独立性、异步性三个基本特点C. 自主能动性、独立性、同步性三个基本特点D. 自主能动性、异步性、可控性三个基本特点第5题(单选题)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在某些要求较高层

3、次认知能力的学习场合(例如,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 合的情形)采用(A )学习方式更能凑效,也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2.5 分)A. 协作学习B. 自主学习C. 接受学习D掌握学习第6题(单选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施中,让学生充分动眼、动 耳、动脑、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这体现的教学策略是(B )。(2.5分)A. 多种感观参与学习策略B. 自主探究学习策略C. 习作强化学习策略D. 寓教于乐学习策略第7题(单选题)教学媒体选择的目标控制原则主要是指(B )。(2.5分)A.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选择不同的媒体类

4、型和媒体内容B. 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选择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C. 不同的学生年龄决定选择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D. 不同的教学策略决定选择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第8题(单选题)关于教学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2.5分)A. 教学评价只能由教师来进行B. 教学评价量表都是教师自己制订的C. 开展教学评价有利于教师分析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其自 身教学中的不足D. 学生测验成绩是获取教学评价数据的唯一来源第二部分:案例题(包括教案设计、资源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说明】请您针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完成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课题为“土 地的誓言”。本试卷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考查教师的

5、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其具体教学内 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要求如下:【教学内容】“土地的誓言”(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对象】初一下学期学生【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要求】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基于给定的教 学环境,恰当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案设计、资源准备、实施教学并进行评价 及反思。教案设计(本部分共7个题,每题4分,满分28分)在进行“土地的誓言”一课的教案设计时,应进行学习者和教学环境分 析,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下面是一份“土地的誓言”的教学方案设计,请阅读该方案并回答相应问 题。教学方案设计一、概述“土地的誓言”是语文

6、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抒情散文。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时所写。文 章抒发了流亡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 恋,呼喊出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奋战到底的铮铮誓言。文章在艺术上体 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即以倾诉性的语言表达激 情,以富有力度和浓重的情感打动人心。本文教学需要1课时。二、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端木蕻良。(2)知道呼告手法。(3)能够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2. 过程与方法第9题(单选题)本课教学目标分析中,过程与方法部分的分析以下表 述中不够恰当的一项是(C)。(4分

7、)A. 运用多种诵读方式,体会作者情感B. 揣摩精彩句段,感受本文独特的抒情方式和语言魅力C. 运用多种诵读方式,了解呼告的运用手法D. 运用多种诵读方式,感受呼告及排比的艺术效果3. 情感态度价值观第10题(单选题)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下表述中恰当的一 项是()。(4分)A. 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B. 通过本文的学习,增强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C. 通过本文的学习,更多地了解九一八事变D. 通过本文的学习,见识新的写作手法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 初一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量的生字生词,具备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并 在阅读中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和形成观点的能力。2. 由于年龄

8、所限,学生几乎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因而他们很难体味作者内心的愤怒、悲痛、忧伤和思念。但是学生有着丰富敏 感的内心,只要努力唤起他们的内心情感,在激情澎湃的语言的卷袭下,很容 易与作者产生共鸣。第11题(单选题)在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时,初一的学生,已掌握了 一定量的生字生词”所体现的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角度以下提法中恰当的是()。 (4分)A. 认知风格B. 知识基础口非智力因素D. 学习态度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 创设情境: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唤起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 热爱;播放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视频,用 最真实的声音和画面撞击学生

9、的心灵,点燃他们对侵略者的怒火,激荡起他们 爱国爱家的感情。2. 反复诵读:采取自读、范读、领读、齐读、配乐诵读和表情诵读等多种 诵读方式反复朗诵课文。五、教学资源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材。 有关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三省、东北流亡人民生活的视频资 源。 专门为这堂课制作的PPT演示文稿。六、教学过程(一)“作者姓名”导入,释疑解惑教师活动:介绍“端木蕻良这一笔名的由来,释疑解惑,引发学生学习 课文的兴趣。学生活动:了解作者笔名的由来,从中感受他对家乡浓烈的爱。设计意图:由于阅历的局限,学生可能不知道“端木”是一复姓。“端木 蕻良”这一特别的四字姓名,会让学生好奇,也会让学生产生疑问:这四字

10、姓 名是否与日本人有关系?适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并让学生从作者为自己取的这 一笔名中感受他深厚的家乡情结,为学习课文,理解作者情感作铺垫。(二)疏通字词,学生自由诵读教师活动:1.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字词。2. 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及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学生活动:1. 疏通字词,为进一步诵读和理解文章奠定基础。2. 自由诵读,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节奏,体会情感的起伏。3. 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设计意图:1. 疏通字词是阅读的前提,是进一步理解和鉴赏文章的必要准备。字词的 积累在初一的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2. 让学生自由诵读,感知课文,是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文章进 行自主解读和独

11、立思考,然后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不断纠正和提高认识,深入 理解课文。(三)创设情景,诵读品味教师活动:1. 介绍写作背景。PPT展示东北大地特有的景物图片。第12题(单选题)教师用PPT展示东北大地特有的景物图片所体现的数字 教学资源的作用方式是()。(4分)A. 作为评价工具B. 作为协作工具C. 作为演示工具D. 作为研发工具2. 播放“九一八事变”、“日本屠杀东北军民”和“歌曲松花江 上”三段视频。第13题(单选题)教师播放九一八事变、日本屠杀东北军民和歌 曲松花江上三段视频所体现的媒体作用是()。(4分)A. 演绎原理,启发思维B. 欣赏审美,陶冶情操C. 提供示范,正确操作D. 创设情

12、境,引发动机3. 指导诵读:学生个读;教师范读;师生齐读;诵读指导。4. 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学生活动:1. 了解写作背景。2. 观看视频,联系已有知识,简要说说自己对日本侵华史实的了解,对东北流亡人民生活境况的认识。3. 调动情感,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四)课文研读,品析语句教师活动:1. 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2. 指导学生品析文中精彩的句段和词语,提高学生品评语言的能力。(1)汇集学生认为最能打动自己或不理解的句子、词语,选择有代表性的 师生共同评析。(2)教师补充句段。3. 在对语言的赏析中,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学生活动:1. 在教

13、师指导下,理清文章结构。2. 细读课文,品析语句。(1)找出自认为精彩的或不理解的语句语段,自品、交流并告知教师。(2)对教师补充的语句语段进行赏析。3. 在诵读与对语言的赏析中,体会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了解什么是“呼告”,感受文中密集的色彩丰富的意象,体会密集的意象 及排比手法的效果,认识作者情感的变化也导致了其叙述方式的改变。第14题(单选题)在课文研读,品析语句环节,学生的总体学习方式以 下表述中较为恰当的是()。(4分)A. 研究性学习B. 接受学习口交互式学习D.机械学习(五)拓展阅读教师活动:提供阅读文本“我爱这土地”,指导学生从“土地”切入,在 文章主题、语言等方

14、面与本文作比较阅读。学生活动:阅读诗歌“我爱这土地”。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并与本文作 比较。设计意图:“我爱这土地”与“土地的誓言”属于同一时代,同类主题的 文章。二者情感相通,表达方式各有特色。从主题、语言角度将二者作比较, 能帮助学生从更广的视野审视课文,从更深的层次理解主题,也有助于提高学 生语言鉴赏的能力。第15题(单选题)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在拓展阅读环节,教师 提供我爱这土地文本让学生阅读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的经验。(4分)A. 做B. 表演C旅行D.抽象七、教学评价设计(一)基础知识1. 给蓝色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亘古:。默契:。怪诞:。炽痛:。2. 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

15、同的一项是()。a.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b.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 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c.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d.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 照个影儿哩!(二)阅读课文语段,完成习题。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 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 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 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 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 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 空清亮透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