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文献整理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4641966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核心素养文献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生核心素养文献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生核心素养文献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生核心素养文献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生核心素养文献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核心素养文献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核心素养文献整理(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反馈一马校长好,开题报告收到,总体来说还是做了不少思考,也非常反映目前教育改革需要。提两点建议,一是目前感觉略微有点大,由于核心素养波及到的内容太多,9个方面,培养途径各不相似,并且培养自身也是一项范畴很大的工作,紧张在短时期内完毕有困难,因此,可以考虑从影响核心素养某一方面要素入手,例如学校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师发展等等;或者也可以聚焦核心素养的某一种方面呢,特别是巴蜀小学学生最需要关注和提高的素养,例如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等,这样与否更容易把握某些,请酌! 同步,我的学生梳理的学生核心素养文献也一并发你参阅。但愿有所助益!有关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梳

2、理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的重要资源,越来越多的国家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竞争的强烈冲击下,世界各国纷纷思考如何结合时代规定对教育进行调节,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国民素质,以适应将来急剧变化的人力需求。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教育质量观发生了巨大转变。在老式的教育质量观里,质量评判根据重要是“入学率”、“毕业率”、教学资源和设施等,然而,衡量教育质量不仅仅是依托学生考试成绩,也应涵盖学生全面发展的诸多能力。在“素质教育”、“全民教育”质量观的带动下,对教育输出成果的有关信息需求也不断增长,特别需要一种权威

3、的参照框架,即一种学业质量原则体系,用以指引各学科开展教育输出成果信息的收集和报告,这更有助于地区间教育成果的比较和互相借鉴。老式分科教学的弊端。分科设计将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强行分割,使教学陷入注重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的囹圄,不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实践中,也有部分学校和地区对不同窗科教材同一主题进行整合,形成“主题课”,或者对将同一学科程的不同部分进行整合,并且教学时间也不再是老式的 40 分钟,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发现课程整合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不明。将已有课程或教材中相似部分整合在一起,仅仅解决了课程的零散和反复性问题,对于“为什么教”“培养什么样的人”并未予以回答。不

4、同窗科教师仍然坚守向学生传授某一科目课程的任务,难以将学生看作一种“完整”人格的人。 赵茜,席蓉. 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启示J. 今日教育,02:22-25.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也是贯彻立德树人目的的核心因素。通过近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规定还存在一定差距”,重要表目前,“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单薄”。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的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动;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5、,课程资源开发运用局限性,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涉及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ompetecies”。“核心素养”最早出目前经合组织(OEC)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经合组织997 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本”(Defiitin and Seletio Competecis:Teetialand oneptual Fondations,即Seo)研究项目,此时并未在项目名称中直接使用“核心素养”

6、一词,但 年出版最后研究报告核心素养增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Cpetencs f a Sucessul Life ad Well-Functining ociety)时,则使用了该词。在国际上,与“KeyCompetens”同样火爆的一种词是“21t cenury kils”,有人将之译为“21世纪技能”或者“21世纪能力”,从该词所涉及的内容看,译为“21世纪素养”比较合适。事实上,英文中的Cmeences和sll,在描述人的发展的维度时,在词义上没有本质区别,没有必要为此大费口舌而耽误时间。并且在“具体”内容上,核心素养与2世纪素养也是大同小异。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

7、养的本质,需要关注如下几点:第一,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不是“全面素养”。 第二,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 第三,核心素养是“高档素养”,不是“低档素养”,甚至也不是“基本素养”。 第四,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规定,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规定。 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1:1-3.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出名、最有影响的机构为经济合伙与发展组织(OCD)。它对“素养”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运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涉及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例如,有效交往的

8、能力是一种素养,它也许运用一种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等。”经合组织是从功能论的视角来界定素养的。一方面,素养是可以应对复杂的规定的能力,是可以满足规定、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素养是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最后,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涉及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规定。而“核心素养”(kyomeenc)则必须满足如下这六个条件:(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成果;(3)协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

9、满足重要需要;()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它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任的、有价值的成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并且对所有人重要;(6)这种能力具有21世纪信息时代的基本特性,它是“21世纪素养”。在此基本上,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种生活领域的,增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 张娜. DeSeCo项目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 教育科学研究,10:39-45. 辛涛等人觉得,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增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规定,按照学生发展规律规定了一定教育经历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

10、教育问题,是对教育目的的另一种诠释。基于这样的目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当是波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规定,是个体可以适应将来社会、增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这些素养不仅可以增进个体发展,同步有助于形成运作良好的社会。 辛涛,姜宇,刘霞. 国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 5-11.中国教育学会拟订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了如下界定,是指学生应具有的、可以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核心能力,综合体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

11、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一)经合组织(ECD)的观点经合组织(OCD)1997年12月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本”(einiti anSelectioof Competncies: Theoeticl nd onceptaFoudins,即SeCo)项目。在持续近年的讨论和 研究之后,OECD于出版了最后研究报告核心素养增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y mpetecies for a ccessful Lifeand Wll-untoing Sciety),将有关学生能力素养的讨论直接指向“核心素养”,确立核心素养的功能是实现个体生活的成功和社会

12、的健全;基于此,分析社会的愿景和个人的生活需求;进而研制核心素养的理论要素,集合多方观点,并对之进行分类,最后形成一种分别波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见图1),具体涉及“互动地使用工具”、“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和“自主行动”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条目。互动地使用工具(sing tols intractie)关注的是个体使用计算机之类的物理工具以及语言等社会文化的工具,实现与世界的互相作用。工具不只是被动的媒介,也是个人与自身所处的环境之间积极对话的手段。自主行动 (cing autonomously) 就是要具有良好的自我概念以及把自身的需要和愿望转化为

13、有目的行动的能力。在社会异质团队中互动 (ner-acin ocall heerogeneous rous),强调个体与她人的互动,特别是与自身不同的她人的互动。这种素养规定个人与她人一起学习、生活和工作。具体见表:表1 经济合伙与发展组织 eSeC 核心素养体系 DeSeCo 项目官网,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描述互动地使用工具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有效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运算和其她数学能力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辨认和拟定自身未知的知识领域,辨认、定位信息来源,评价信息和来源的质量、适切性和价值,组织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具有在平常生活和学习中应用技术的意识,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获取信息自主行

14、动在复杂的大环境中行动理解形势,理解所处的系统,明确自身行为的直接和间接后果,通过思考与自身和集体的规则和目的有关的潜在的成果对自身行动作出选择形成并执行个人筹划或生活规划制定筹划,设立目的,辨认和评价已有资源和所需资源,平衡资源以满足不同的目的,从过去的行为中学习,预见将来的成果,监控过程,在筹划执行中进行必要的调节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限制与需求理解自身的权益,理解成文的规则和原则,进行基本状况分析,为了认定的需求和权利建立个人的论点,提出建议或可替代的方案在社会异质团队中互动与她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同理心,从她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效地管理情绪团队合伙体现观点、倾听她人观点,理解辩论的动态变化和

15、接下来的议程,建立战略的或可持续发展的联盟的能力,协商的能力,综合各方观点作出决策管理与解决冲突在危机中分析问题和利益,辨认共识和分歧,重新界定问题,对需求和目的进行优先排序经济合伙与发展组织(CD)发布的为21世纪哺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2世纪学生必须掌握如下四方面的十大核心技能:()思维方式,即发明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2)工作方式,即沟通和合伙能力;(3)工作工具,即信息技术和信息解决能力;()生活技能,即公民、变化的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 OECD. Preparing Teachers and Developing School Leaders for the 21st CenturyR. OECD,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NESC)的观点(五大支柱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最早于1996年,在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界定了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即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涉及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处以及学会生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