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基础设施规划专题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457559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地基础设施规划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某地基础设施规划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某地基础设施规划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某地基础设施规划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某地基础设施规划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地基础设施规划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地基础设施规划专题(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专题规划目录一、现状与主要问题(一)现状(二)主要问题二、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一)指导思想(二)战略目标三、主要任务(一)继续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二)建设以广州为中心、衔接港澳的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三)建立以枢纽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港口体系(四)建设以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的航空港体系(五)加快电源和电网建设(六)建设液化天然气(LNG)主干线及相关工程(七)建设人水协调的防洪、防风暴潮、排涝减灾工程体系(八)建立持续优化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九)建成舒适和谐的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体系(十)建设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分质供水网(十一)推进基础设施信息化建

2、设四、政策措施(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二)进一步完善筹资渠道,加大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三)加强管理和监督,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效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四)制定征地拆迁的优惠政策(五)充分发挥政府在物流发展中的作用(六)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和监督保障体系的建设(七)推进交通、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八)继续加强粤港澳大型基础设施方面的衔接和协调附表一:珠江三角洲“十五”交通重点建设项目附表二:珠江三角洲“十五”能源重点建设项目附表三:珠江三角洲“十五”水利重点建设项目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信息

3、优势以及华侨众多的人文优势,敢闯实干,开拓创新,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交通、能源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扭转了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基本满足了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腾飞,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1999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珠江三角洲在2010年左右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形势,对交通、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从量和质的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按照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做好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现代化规划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

4、次基础设施现代化规划内容包括:交通、能源、水利三大部分。一、现状与主要问题(一)现状初步形成以广州为中心,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合,沟通广东省和全国的交通运输网络框架。至2000年底,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02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06公里,一级公路3424公里,二级公路3704公里,分别占广东省68、63.5和27.7;公路密度为69.6公里/百平方公里,高出广东省平均水平12.5个百分点。铁路运营里程514公里,占广东省26.5,其中干线里程466公里。现有港口泊位254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01个,占广东省80;全区港口吞吐能力达到30000万吨,约占广东省港口吞吐能力的82;完成货物吞

5、吐量28137万吨,其中集装箱852.7万标箱,分别占广东省87.6、97.8。现有航道823条,通航里程6448公里,占广东省47。输油气管道里程234公里,占广东省15;广州、深圳和珠海三大民航机场2000年完成吞吐量1969万人,占广东省92.0。目前,该区公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铁路运输紧张状况有所缓解;港口压船压港减少;民航运力基本适应需求(珠三角综合运输网络见插图一)。基本成为广东省能源消费和电网的核心。2000年珠江三角洲能源消费总量达到6634.2万吨标煤,占广东省70.2;全社会用电量983亿千瓦时,占广东省73.6;有效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943.6万千瓦,占广东省69.1。已

6、形成较强的500KV、220KV、110KV输配电网,其中500千伏电网形成主干环形网络,并已延伸至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有500千伏变电站7座,500千伏变电总容量1200万千伏安,500千伏线路总长度1164千米。建成城市输气主干管网2851公里,供气能力约125万户,用气户95万户。该区水资源丰富,初步形成了以防洪为主,兼有排涝、供水、灌溉、发电等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该区是珠江流域东江、西江、北江三江汇合,八大口门分流入海,河网纵横交错、水流条件错综复杂的三角洲河网区,资源丰富但地域分布不均匀。珠江三角洲已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防洪标准的水利工程,西江下游有万亩以上防洪堤围14条,总

7、长130公里;北江下游有北江大堤全长61.3公里;西、北江三角洲万亩以上堤围71条,全长1876公里,大型水闸19座,建成锦江、镇海、大沙河、流溪河等4座大型水库及一批中型水库;东江下游有万亩以上防洪堤围19条,总长244公里。(二)主要问题交通1.网络布局不完善,通行能力仍显不足。高速公路尚未成网,总量仍显不足;铁路网络布局欠合理,珠江西岸无铁路运营;广州铁路枢纽建设滞后;主要城市交通拥挤堵塞,行车速度慢;大型专业化码头能力不足,航道满足不了船舶大型化的需要;现有白云机场能力紧张。2.结构性矛盾突出。高速公路比重小;铁路繁忙线路客货混行影响了速度和效率;公用码头吞吐能力紧张,特别是广州港和深

8、圳港大型集装箱专用泊位的吞吐能力不足,缺口达25-30,货主码头和部分港口件杂货泊位能力富余;枢纽港航道水深不适应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的需要;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尚未起步。3.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协调不够。各自为政的经营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影响了整体运输效率的发挥。能源1.人均用能水平及能源利用效率低。2000年珠江三角洲人均消费2.1吨标准煤,人均用电量3052千瓦时,低于日本、欧美等国家90年代的水平,也低于香港、台湾地区1999年水平;万元GDP能耗0.9吨标煤,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水平高出近3倍。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油、气等优质能源的使用比例偏低,仅占能源消费总量

9、的55;电力生产以煤电为主,且大多数煤电厂未安装脱硫装置,给环境带来很大压力,酸雨频率超过50。3.电力供应尚未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电源结构不合理,单机容量5万千瓦及以下小煤电、小油电、柴油机组及地方小水电装机容量达660万千瓦,占全区电力装机总容量的30,这些小机组出力不足,难以调度,且能耗高、污染大,急需淘汰;电源建设后劲不足;二是电网建设滞后,不能满足用电增长和大规模接收西电的需要,部分地区供电仍存在“卡脖子”问题;电网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水利1.防洪保安标准不高。受洪水威胁较大的西江尚无防洪控制工程;江海堤防标准普遍不高,捍卫万亩以上堤围基本未达标,部分蓄水工程特

10、别是中小型水库尚未达到部颁防洪标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偏低,机电排灌设施老化;部分河道淤积严重,入海河口泄洪纳潮不畅;三防指挥尚未形成体系。2.江河水污染日趋严重,水质型缺水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大部分河道水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水质恶化,可用水资源量减少,部分地区出现水质性缺水,近海海湾时有赤潮出现,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3.水资源分布不均匀,调配能力不强,部分地区出现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如深圳、东莞等地区,本地可利用资源较少,又远离过境水源,形成资源性缺水。许多工程建设标准低,管理维护水平低,运行时间长,老化失修严重,灌区配套不全,渗漏损失严重

11、,部分地区出现工程性缺水。4.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水资源的管理体制仍是部门分割,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缺乏有机统一,难于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利资金投入尚未形成有效机制,投资力度与其基础设施的地位不适应。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落后,难以适应水利现代化的要求。二、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加强管理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为手段,以满足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目的,继续加强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并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处理好珠江三角洲地区与东西

12、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发展关系,进一步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战略目标交通到“十五”期末,建立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多种运输方式协调配套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大宗散货运输系统;进一步建设广州、深圳地铁等城市交通系统,起步建设连接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与港澳衔接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加快智能型交通的发展,积极推进现代物流系统的形成。基本形成以公路为基础,以铁路为骨干,水运、航空运输协调发展,对外运输通道和港站主枢纽相互衔接,结构趋于合理,运输能力显著增强,运输质量明显提高的综合运输体系。到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将建成布局完善、分

13、工合理、协调发展、沟通广东省、连接港澳的综合运输网,形成畅通、安全、舒适、便捷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实现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管理智能化。全区公路里程达到3.5万公里,公路密度85公里/百平方公里,铁路里程达到774公里,港口和机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到“十五”期末,30万千瓦机组容量占全区装机容量70以上,比2000年提高35。人均用能2.8吨标煤,人均用电9970千瓦时,万元GDP能耗0.75吨标煤/人。人均用能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电网设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建立安全、稳定、经济、高效、清洁的多元化能源生产和供应体系,人均用能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4、水利到“十五”期末,全面提高江海堤围的防洪潮能力。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其防洪标准可达到防御100年一遇洪水标准,加上飞来峡水利枢纽联合防洪调度,可达到防御300年一遇洪水标准;深圳市市区防洪标准要达到防御100年一遇洪水标准,深圳市的主要海堤防潮标准达50-100年一遇;开展珠江八大口门与河道的综合整治,提高江河泄洪能力。重要城市排涝能力达到10-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1天排完的标准。初步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体系,全面建立水资源保护区和主要河段饮用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源水质不低于国家地表水类水质标准,其中类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积极推广小区分质供水,使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1000万居民饮

15、上优质水;城镇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供水保证率达到95,深圳、顺德达到97;通过综合整治遏制水污染发展势头,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0,深圳、顺德市达60以上。到2010年江海堤围和蓄水工程全面达标。广州市、珠海市和各地级市市区的防洪标准都要达到50-100年一遇;一般堤围达到20-30年一遇;各重点大海堤的防潮标准要达50-100年一遇;排涝设施全面达标。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标准类水质,实现供水城乡一体化,优质供水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供水保证率达到97;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防洪排涝、给水保障、水环境保护体系,实现人水协调、配置优化、供水安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主要任务继续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加强大通道尤其是东部城际交通建设,改善公路等级结构,加强公路运输枢纽建设,提高公路运输装备的技术水平;起步建设连接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并与香港、澳门衔接的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加快沿海主枢纽港口和珠江三角洲骨干航道网以及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建设。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金融/商业/投资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