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伏笔”“铺垫”“延迟”“摇摆”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484445446 上传时间:2024-05-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伏笔”“铺垫”“延迟”“摇摆”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伏笔”“铺垫”“延迟”“摇摆”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伏笔”“铺垫”“延迟”“摇摆”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伏笔”“铺垫”“延迟”“摇摆”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伏笔”“铺垫”“延迟”“摇摆”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伏笔”“铺垫”“延迟”“摇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伏笔”“铺垫”“延迟”“摇摆”(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伏笔”“铺垫”“延迟”“摇摆”一、什么是伏笔和铺垫?据现代汉语词典,铺垫指陪衬、衬托;而伏笔指文章里前文为后文埋伏的线索。铺垫和伏笔都是为下文服务的,铺垫、设伏笔,都是解释某句或某段话在结构上的作用。1、铺垫: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要写的主要内容马上就是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的,

2、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又如明湖居听书中在王小玉出场前写戏场氛围、琴师的演奏、黑妞说书(次要)都是为王小玉(主要)说书作铺垫。【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铺垫的种类】:1)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如皇

3、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2)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俩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3)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

4、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这样,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4)铺陈式铺垫,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2、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所谓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伏笔是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在小说中用得多。如果说被铺垫与用来铺垫的人或事物之间

5、有主次之分,那么打下伏笔可以说前面的伏笔和最后的结果同样重要。比如说一部侦探小说,前面大部分的笔墨作者都是欲说还休,比如逐渐出现的证据、征兆,这种就是伏笔,但不是铺垫,因为作者要突出的是整个过程,而不是最后那个结果。伏笔既有一条主线,又使这条主线只是隐约可见,具体展开时,预先对读者作些暗示,使情节渐渐隐隐而起,让读者从表面看来无任何直接的联系中发现其中存在着各种“暗示/遥应”,面对一些重大情节的发展,不致感到突然.。曹雪芹是用伏笔的高手,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在书中都有伏笔。我们不妨来看看第五回中的判词。第一首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

6、念这里就为第七十八回晴雯的死埋下了伏笔,她的死因是毁谤,为什么有人毁谤?是因为风流灵巧招人怨。再看下一首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又是一个伏笔。这个伏笔和其它的判词不一样:其它都是一词一人,这个是写的两个人,即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的结局都很凄凉.。伏笔的感觉像是提前隐藏一些与后文相关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在后文的哪里出现,就不得而知了。但总之不会马上出现。例如,社戏里,月下航行时,鲁迅写到了碧绿的豆麦田,这就是伏笔,为后文看戏归来偷豆吃埋下伏笔。项链文中有三处为文末说项链是假的埋下了伏笔。使用伏笔应注意: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后文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

7、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二、伏笔与铺垫的区别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使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2、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

8、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3、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4、从所使用的笔墨上看,铺垫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回答“用来作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为什么内容作铺垫”。一部

9、小说的结构过程,就是作家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等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不同的小说具有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从而具备不同的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有6种,即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下面,我们就几种比较典型却在小说阅读考查中不太常见的结构模式和相关术语做一点简单的介绍,以期在小说阅读考查类型更为多元化的今天,为同学们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指导。一、什么是“延迟”无论是在中国的古典小说,还是西方近代小说中,“线状结构”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结构类型,即故事情节按照时间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一步步发展

10、。无论有无倒叙、补叙及插叙,都归于这类。这是小说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为了保持小说的线性结构,小说家会采取很多方法。其中,“延迟”作为一种常见的方法,对展开情节、组织结构和表现主题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在欣赏小说时值得关注的一种写作手法。1.“摇摆”为了更好地理解“延迟”,我们要先理解另外一个看似与之类似的概念“摇摆”。“摇摆”即通常所说的情节的“一波三折”,即在一部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历经千折百回后,最终才抵达彼岸。因此,从运用的手法看,“摇摆”主要是设置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和巨大的悬念等。在“摇摆”的情节运行方式下,小说冲突经常激化

11、,文章显得跌宕起伏,摇曳生姿。例如小说祝福,简单来说,只是写了祥林嫂由生到死的一件事。但作者为她的一生设置了许多“波折”: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她来到鲁镇,眼见着日子变好时,却被婆家找到,被迫改嫁;眼见着日子又变得好起来时,第二任丈夫却去世,阿毛又被狼叼走;她再次回到鲁镇,眼见着日子再次归于平淡,却又碰到柳妈。这一系列看似巧合、偶然的事件使得小说原本简单的情节发生了反复的“摇摆”,不仅使得故事引人入胜,更在这反复的“摇摆”中强化了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意味,揭示了小说的主题。2.“延迟”所谓“延迟”,顾名思义,即在小说创作中,作者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程,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拖延读者到达故事

12、结尾的时间。为达到“延迟”的效果,作家常常使用重复的手法这种手法在民间故事中运用较多。20世纪形式主义学派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研究了大量民谣、童谣、神话、民间故事之后发现,它们运用的一系列手法:反复、心理对照、延缓、重复叙事等,目的都在于尽量拉开读者与故事终点的距离,拖延到达结局的时间。因此,“延迟”技法的使用,常常使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中国古典小说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都使用了“延迟”法,例如“刘备三顾茅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等,这些故事都没有让主人公直接到达情节发展的终点,而是通过“三顾”“三打”“七擒七纵”来推动故事前进并且延缓故事的节奏。需要注意的是,

13、“三顾”“三打”“七擒七纵”并不是造成小说情节曲折的动因,而是呈现小说曲折情节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摇摆”是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之一,而“延迟”则是让小说保持层层推进的结构时常常采用的办法。这两种艺术手法适用范畴不同,但是在“化直为曲”的效果上有交叉。超然客公众号认为总的来说,“摇摆”使情节一波三折,激化矛盾,而“延迟”则是呈现这种一波三折并且舒缓叙事节奏的具体做法。二、“延迟”的作用不同的文章,使用“延迟”的次数不同,“延迟”在文中出现的时间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延迟”的效果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和读者的阅读心理等几个方面去考虑。使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

14、。使情节产生波澜,跌宕起伏,曲折动人。丰富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丰富作品主题的内涵。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试题透析一直以来,高考中对于小说情节的考查,多集中于梳理情节脉络,分析情节作用。随着小说鉴赏从“写了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赏析情节的手法”类型的题目也逐渐增多。常考的点多集中于叙述方式、叙述视角以及线索、伏笔、铺垫、悬念等情节安排技巧方面。“延迟”作为让小说保持层层推进的结构时常常采用的办法,高考中基本没有涉及,但这种技巧在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思考题中出现过。2021年的新高考全国I卷,在对小说石门阵的考查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延迟”的术语,但考查了“延迟”的效果。这

15、进一步为我们的小说备考暗示了方向进一步了解小说“怎么写”以及进一步阅读类型更为多元化的小说。(以上作者为赵婷婷)配文感知牲畜林在那扫荡的日子里,树林里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山间小路以外的灌木丛和树林中,赶着母牛和小牛的人家,牵着山羊的老太婆和抱着大鹅的小姑娘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有人连逃难的时候还带着家兔。不管在哪里,栗树越是稠密,膘肥体壮的公牛和大腹便便的母牛就越多,它们走在陡峭的山坡上简直不知道往哪里迈脚。山羊的处境则好多了。但最高兴的还莫过于骡子,总算有这么一次可以不负重地走路,而且还能边走边啃树皮。猪专门拱地,结果长鼻子上扎满了栗子壳。母鸡栖息在树上,可把松鼠吓坏了。由于多年圈养而不会挖洞

16、做穴的兔子,只好钻进树洞里,但有时会遇到咬它们的睡鼠。那天早晨,农民朱阿德伊菲奇正在树林深处砍柴,对村子里发生的事情全然不知。他头天晚上就离开了村子,睡在林子里一间秋天用来风干栗子的房子里,打算第二天一早采蘑菇。他正挥动斧头砍一棵枯树时,隐约听到林子里响起了系在牲口脖子下的铃铛声,感到非常惊奇。他停下手中的活儿,倾听着这声音由远而近。“噢”他朝声音喊去。朱阿德伊菲奇是个矮胖子,圆圆的脸膛黑里透红。他头戴一顶绿色圆锥形毡帽,上面插着根野鸡毛,身着一件带黄色大圆点的衬衣,外罩一件毛背心,圆鼓鼓的肚子上,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噢呜”有人回答他。从长满苔藓的岩石后面,走出一个头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