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退民进势在必行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4008681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退民进势在必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退民进势在必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退民进势在必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国退民进势在必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国退民进势在必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退民进势在必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退民进势在必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退民进势在必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经历了“放权让利为主的外围改革”、 “两权分离为主的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的配套改革”三 个阶段,逐渐深入的推进式国企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国有企业是 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历 史中,“国退民进”模式已成为大趋势所在。国退民进说白了就是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行业,由此中国企业所 有制格局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和调整。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凭借自身政 治优势领先发展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竞争力小,发展空间狭窄。国 有企业与国家紧密联系,伴随国家的产生而出现,其一开

2、始就被赋予 了太多的政治色彩,任何企业活动都要讲求政治,使其从事生产经营 的精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企业效率不高。企业本应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但国企中各级领导人均有与党政系统一样的行政级别,这为其进行经 营活动创造了一定的优势,使得民营企业毫无招架之力,国企领导人 成为一方诸侯,使得政府对民营企业的一些正当举措难以进行。大型 国企压制其他市场经济主体,垄断资源,增加其他企业竞争成本,克 制整个国家及社会的经济活力。随改革开放多年,但仍有很多国企基 本上以计划经济模式运行,此举措严重影响了国企的活力。“行政任 命制”造就国企领导人惟上是从,忽视企业效益,忽视员工群众利益, 难以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3、。合理有效的用人机制,应该是选贤任 能的、流动的、竞争的,而国企却不然,其缺乏竞争、显失公平、等 级分明,使人才无法施展才华,而上层昏庸之士滥用职权使员工怨气 载天。国企内部关系网的覆盖使得许多人只进不出,导致用工规模越 来越大,人均效益差之民营企业千里。机构臃肿、因事设岗、级层广 泛、效益低下,国有资本利用性不强,管理粗放资本流失。综上所述, 如此国企,早已违背市场规律,必然效益低下,阻碍企业发展进步。 故国有企业必须退出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必须退缩,优胜劣汰,与 民营企业合理竞争。而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具有天生的经营灵活性优势。民营 企业是完全的市场产物,其经营与发展完全来源于市场经济

4、的逐步建 立与完善。民企强调以结果为导向和执行力,其注重领导者的作用, 领导者是企业的核心人物,掌握企业的前进方向与发展速度,相对国 企而言,民企领导人有其自身魅力和特质,能使员工信服。民企在吸 引人才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其更看重经验,实用为主。中国目前最多 的是中小民营企业,其市场意识、灵活性处处散发了中国草根经济的 活力。国有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无法对灵活性的市场变化 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而对市场变化灵活性和反应程度是企业长期发 展的基础。故民企进入竞争性行业是刺激市场经济激发市场活力的有 效举措!“国退民进”在 1998 年全面推进,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 决的问题便是扭转经济下

5、行和消费过冷的局面,拉动内需。与此同时, 民营企业借助政府配套政策出台之势进驻房地产市场,由此拉开中国 房地产产业进入支柱产业的序幕,在之后的十年里,同时拉动了钢铁、 水泥、化工、装饰材料等行业。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民营企 业可以进入资本较低的竞争性行业,一般性竞争领域完全放开,民营 企业可以施展自己壮大自己的舞台。国有经济可以控制涉及国家安全 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行业,以及支 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产业。这类行业,是为了社会提 供重要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不是为了盈利,一般民营企业不进入, 起无利可图。但其余大多数产业,民营企业可以入入驻。近年来,“

6、国 退民进”在多个行业如火如荼:石油石化原油成品油进口向民企放开, 公立医疗教育主导基本服务,鼓励民营增加供给,民营银行增加金融 供给,基础电信放开等等。国有企业的退出给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空 间,同时又提高了市场竞争的活力!“国退民进”进退一定要有度,有步骤有程序,有章程。国有企 业在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下退出方式主要包括并购、拍卖、破产、股 份制改造、换股等。并购方式瓦解了所有权,使得国企完全或部分失 去了资产所有者的权利,退出对资产的实际控制。国有企业资不抵债、 连续亏损时申请破产退出行业。股份制改造提供了一个“经济民主” 的制度框架,其盘活了国有资产存量。而换股对于改善国有资本的行 业分布

7、、地区分布结构来讲,其发展了民族产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 方式。国有经济退出时,必须建立市场基础,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为避免资产流失,亦应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国资监管。建立 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职工安置问题,创造适宜民营经济发展 的环境,加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进入时可采用并购、拍卖、 股份改造、换股等方式,同时国家也应予以民营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 对民营企业进入产业加以指导监管。国退民进的有章有序进行,对于 刺激经济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国退民进,要把握好产业进退度。对于一些进入成本高,公 共服务性产业,国有企业应驻守自己的阵地,该松弛时松弛该抓紧时 抓紧。国有企业要进入那

8、些为政府承担特殊职能,关系国计民生的领 域,无须进入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应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发展自身。同时民营企业进入竞争性行 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国企与 民企在退出与进入上存在约束性,各自应尽其所能,该退出的务必退 出,不该进入的绝不进入,以此方可保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国企退出竞争性行业,从企业形态退到资金状态,必须要有行之 有效的方法。任何改革的施行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样,“国退民进” 政策的施行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国企改革以来,国有资本推出和民间 资本进入之所以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实质上是对“国退民进”理解 上的问题,

9、这导致对政策一定程度上的抵制,改革措施迟迟不到位, 抑制了发展。政企不分一直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权责不清、职能错位,单方面的依靠政府或企业的决策是无法真正实 现“国退民进”的。国有企业退出的经济性障碍同样又是一大问题, 专用性资本、劳动力安置、国有企业债务性负担等障碍都拖动着国企 的退出,使其难以真正实现。新体制的不完善制约了其退出的市场化 进程,阻碍国企退出战略的实施。民企进入竞争性领域同样障碍重重, 巨额资本、高级人才缺乏、政策不完善、技术不成熟等同样使得国退 民进战略实施缓慢。国退民进首先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率。国企产权不清、政企 不分,造成资源配置相对较低,而民企更

10、加有效,这在一定程度上提 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其次,国企垄断降价使消费者受益,其使得更多 参与者的加入,促进竞争。最后,解决投资的资金问题,实现了经济 可持续发展,国退民进对经济有极大的促进发展作用。在政治上,国 退民进有助于减少政企不分的弊端,重新定位国有企业,“抓重放轻”, 更好地发挥国企民企的特色职能。从社会角度来说,有助于建立有效 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机制,有利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 善失业保险与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国退民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部分退出不是 单纯的“退”出了事,而是为了更好地“进”。我国是社会主义经济 体制,必须依据市场经济原则来办事,让国有经济从那些竞争性领域 中退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把资金和力量投入到政府应该参 与到的行业中!国退民进,势在必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