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火车站设计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398398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火车站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武汉火车站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武汉火车站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武汉火车站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武汉火车站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火车站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火车站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盛晖 刘云强 黄咏梅 SHEN Hui,LIU Yun-qiang,HUANG Yong-mei武汉火车站设计摘要:武汉火车站是一座运用全新理念设计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本文从城市副中心及站区 规划、车站高架式立体空间布局、新型进出站流线模式、建筑形象与地域文化的契合、结构和 节能环保技术的运用等方面,论述了车站建设与城市规划的相互作用以及车站建筑设计的突破 与创新。关键词:武汉火车站 城市副中心 高架站场 站桥合一 可选式候车 站棚场一体化武汉地处中国中部, “承东启西、接南转北 ”,自古就是我国重要商品集散地, 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素有 “九省通衢 ”的美誉。今天,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武汉

2、城市圈的构建,使武汉的交通体系建设迎来 历史最佳机遇。目前武汉正努力打造通达全国的高速铁路系统、立足国内辐射东南 亚的航空网络和通江达海的水运系统。一个全新的现代版 “九省通衢 ”的交通格局不 久将再现武汉。新建武汉火车站则将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汉与全国主要城市距离均不超过 1200 公里,是快速铁路交通实现 “当日往返 ” 或“夕发朝至 ”的最佳距离。武汉铁路枢纽将成为我国最大的铁路客运中心之一,新 建武汉站年旅客发送量为 3100 万人,平均日发送量为 84900 人,高峰小时旅客发送 量为 9300 人,车站建筑总量为 33.2 万平方米(其中 : 客运用房建筑面积 10.83

3、万平 方米,无站台柱雨棚13.5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59m总用地30.70ha。车站建成 后,从这里开行的国产高速列车 4 小时可抵达广州和北京 ,大大缩短了旅行时间。 在改善城市内外交通状况的同时,也将带动城市开发建设,提高武汉城市品质和竞 争力。武汉站是一座运用全新理念设计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无论从城市规划、规 模布局、空间流线、建筑形象还是结构技术上与以往的火车站相比都有重大创新和 突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建成后的武汉站将是一个新的交通中心、景观中心 和城市新区发展的核心。1 城市副中心综合规划1.1 规划基本理念依托武汉站的建设,武汉规划了阳春湖城市副中心。以推动由于城市枢纽站

4、建 设而引发的城市开发。基于武汉市对阳春湖城市副中心注重功能协调、体现资源整合、突出地域特色 和兼顾近远期发展等 5点要求,形成副中心综合规划的四个基本理念:一是城水共生的生态理念:体现杨春湖城市副中心滨水临湖的城市特色,注重城水空间渗透,构建生态网络化的基本格局。 二是联动开发的建设理念:发挥武汉站的带动效应,加强配套功能建设,实现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副中心服务功能的协调发展。 三是紧凑集约的发展理念:按照交通导向、邻里单位的模式,加强以交通站点和服务节点为中心的土地梯度开发,实现紧凑集约发展。 四是弹性发展的土地使用理念:适应市场条件变化、重视发展机遇,建立相对灵活的土地使用机制,在用地性质

5、上适当保留弹性。 根据上述理念,杨春湖城市副中心的规划目标是建设成为一个功能多元复合、空间疏密有致、交通高效便捷、设施配套完善、居住环境优越,独具水乡特色的生 态型活力新区。1.2 副中心规划布局 副中心功能结构:规划以横向呼应、纵向沟通为基本手段,形成 “一带两核、 一廊三园、一心两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带两核”即贯通武汉站、 迎鹤湖,建设 东西向的“中央”景观带;按照交通站点与城市服务功能分离的原则,依托武青四 干道和地铁 4、5号线,布局武汉站地区综合服务核和环迎鹤湖的城市服务核。 “一廊 三园”即依托东湖港、沙湖港,设置功能绿地,合理控制其建设比例和建设强度, 结合北洋桥公园形成“两

6、港”生态走廊;加强杨春湖公园和迎鹤湖公园两个水生态 公园的建设, 形成城市绿肺。“一心两区”即在核心区以西布局西部城市生活区, 在 核心区即三环线以东地区布局科技园区。生态网络(绿地、水系) :按照“一廊三园”的生态主骨架,建立副中心“两湖 四廊”的生态网络格局。保护东湖、杨春湖岸线,保持湖面面积不减少,利用垃圾 填埋场以西低洼地带建设迎鹤湖;以“两港”生态带为依托,建设“树枝”状生态 型绿化网络;增加迎鹤湖和武汉站西广场的连通水系,形成水系生态廊道;利用三 环线加强防护林网建设,形成陆上生态廊道。景观体系及视线控制:规划建设武汉站、环迎鹤湖地带等核心景观,突出以绿 化游园和社区服务中心相结合

7、的景观节点建设,实施东湖、杨春湖沿岸的滨水景观 建设;加强以武汉站和迎鹤湖为核心的 “中央” 景观轴视线控制; 重点结合“两港” 生态走廊和连通水系,建设滨水步道,形成贯穿全区的步行休闲游赏体系。主要用地布局:规划商务办公、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核心服务功能用地70公顷,占副中心总用地的 6,主要布局在核心区两个节点地段; 以武汉站为核心, 控 制周边110公顷用地形成武汉站站区, 占副中心总用地的 10;以杨春湖公园和 “两 港”生态带为主,控制公共绿地 210公顷(含水面),占副中心总用地的 19,功能 绿地50公顷,占副中心总用地的 4.5 ;规划居住用地和科技产业用地分别为 190公 顷

8、和 70公顷,分别占副中心总用地的 17和6。2. 武汉站站区规划2.1 站区规划范围武汉站选址于武汉市青山地区容家下咀,车站周边环境独特,北侧为杨春湖,南侧为国家4A级风景区一一东湖景区,有良好的景观。根据杨春湖城市副中心规划布局,结合武汉站设计方案,站区规划范围重点考 虑用地功能设置、景观协调、交通组织、水系贯通等相关因素,相应确定武汉站站 区的规划设计范围为武青四干道三环线中北路延长线站西大道的围合区域。 为此,我们研究了站西大道的具体位置,以站西大道道路行人能看到60米高、 550米宽的站房全景为标准,以及在站房 18米站厅层能观赏东湖和杨春湖的视线要求, 确定站西大道以距西侧缘在 1

9、80米为宜。用地面积 110公顷(计算至道路中线) 。2.2 站区规划理念与目标定位站区规划四大基本理念是: 以人为本:以旅客服务为核心,建设为高速铁路旅客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 政配套设施,为旅客提供便捷、完善的交通服务和配套服务。交通优先:优先满足各种旅客出行和交通换乘要求, 建立分层集散、 立体组织、 无缝换乘的的交通体系,提供多种气候条件下的舒适、安全的交通集散空间。复合开发:充分利用火车站线高架的有利条件,实现地上空间的复合利用,建 立地上综合体;挖掘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潜力,建立贯通站区内部、衔接外部的地 下共享层。展示特色:充分展示火车站的主体建筑特色,打造与车站相协调、与区域环境

10、 有机联系、内涵丰富、效果强烈的站区景观和门户形象。站区的规划定位与目标是:以武汉火车站为主体,建设服务中部、面向全国、 国内一流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华中陆港,绿水交融、特色鲜明 的生态站区,使武汉站站区成为全面启动杨春湖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的先导工程, 代表武汉 21世纪建设水准的精品工程和标志武汉市迈向区域性中心城市繁荣与活力 的新名片。2.3 站区规划设计方案 站区规划延续并完善了城市规划轴线。站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规划以高速 铁路站线和垂直于站房的带形广场为纵、 横两轴, 形成“丰”字型的对称布局结构。 以此为支撑,打造“一站两场四区”的站区功能体系,即以武汉站站房为中

11、心,建 设站区交通集散核心;东广场以交通性广场为主,西广场以休闲景观性广场为主; 在站区四角,布局形成 4个辅助功能区,分别为公交枢纽管理区、长途客运管理区、 办公服务区和MICEg合区。东广场规划设计:主要布置公共汽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城市交通设施,合理组 织交通集散。设计以中部矩形广场作为与西广场的联系纽带,其上布置三角形售票 用房强化“鹤尾”意向。临近武青四干道和沙湖大道分别布局配套建筑,形成站区 后院式围合空间。结合停车区域,强化防护林的景观化建设,以吸污能力强、景观 效果好的女贞、广玉兰为主,形成矩阵式生态林区。西广场规划设计:广场内以景观水体为纽带布置各类休闲绿化设施,加强广场 绿化

12、植被,建设站前小森林。在中部轴线上将硬质铺地布置为弧形对称式,在平面 上和空间上与武汉站“千年鹤归”立意相互呼应。将连接东湖与杨春湖的景观水体 规划为一条弧形水带,以丰富广场景观,增强广场活力,满足水生态廊道的功能需 要。水带以东, 靠近站房地带规划为趣味性的自然式园林, 供旅客在候车期间休闲、 游憩,提高广场的滞留性;水带以西,规划组成多条规则林荫带,以与杨春湖城市 副中心城市景观相衔接。站房地面层设计:充分利用站台高架的有利条件,将武青四干道到沙湖大道的 站线部分全部架空,增加地面的东西向道路。利用站房一层交通集散大厅,沿地铁 站厅方向,设置贯穿东西广场的东西步行轴线。地下空间布局,在地铁

13、站线两侧平行布置地下商业空间,并形成连通东西广场 的地下步行通道,预留向西下穿站西大道、连接核心区的地下通道。3 副中心及站区交通组织3.1 交通预测预计武汉火车站远期年旅客发送量达 3100万人,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为 9300人、 站房最高聚集 6000人。杨春湖长途客运换乘中心为一级客运站,日客流量为 6万人。据此预测站区需配套建设 535个社会停车位、 186个出租车停车位,需安排 15条 公交线路。3.2 副中心道路系统及交通设施规划 道路系统规划:路网结构为方格网型,总体由“三横四纵”组成路网主骨架, “三横”为友谊大道、 武青四干道、 中北路延长线,“四纵”为工业大道、 工业二路、

14、 建设十路及三环线。对外交通主要依赖三环线、汉鄂高速等快速道路沟通外环及周 边城市地区,对内主要利用中北路延长线、友谊大道及建设十路组织交通。在三环 线的友谊大道、中北路延长线两路口规划建设两座互通式立交,在建设十路与中北 路延长线相交路口规划建设立交; 其中,三环线白马立交建设为复合的定向式立交, 将三环线、汉鄂高速、中北路延长及站区有效衔接,以便于城市地区及长途性客流 快捷进出武汉站。交通设施规划:在站区范围内配套建设长途客运站、公交、社会停车场、出租 车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形成交通换乘综合体。其中,长途客运站设于东广场南侧, 占地6.7 公顷;公交枢纽站设于东广场北侧,占地 4.3公顷,安

15、排线路 15条;社会停 车场布局于车站架空层南侧,占地 2.7公顷,泊位 576个(另预留 500个);出租车停 车场布局于车站架空层北侧,占地 1.7公顷,泊位 260个(另预留 200个)。3.3 站区交通组织 车流交通组织:规划长距离交通主要经三环线由东广场进出车站、城区交通主 要经西广场及周边道路进出车站。公交车主要经车站北侧的友谊大道、武青四干道 及西侧建设十路进出东广场北侧的公交枢纽站,长途客车主要经车站东侧的三环线 及白马立交进出东广场南侧的长途客运站;城区送客社会车辆及出租车主要经车站 北侧的友谊大道、武青四干道及西侧建设十路等城市干道组织进出站区,经车站西 侧的高架车行平台下

16、客后离站,或直接进入车站架空层下方的停车场候客;周边城 市地区客流及东湖高新等远距离社会车辆经城市三环线及白马立交组织进出站区, 在车站东侧高架车行平台上下客后离站,或经站区道路组织进入车站架空层下的停 车场。人流交通组织:站区客流主要以机动化的方式到达车站,设计以“全天候、零 换乘、人性化、强导向”为原则。车站内部客流组织流线为“上进下出”为主、 “下 进下出”为辅的交通组织方式;东、西广场经车站架空层有机对接。轨道、长途及 公交进站客流经车站架空层及车站东西两侧的自动扶梯进站,乘社会车及出租车的 进站客流可直接经由车站东西两侧的车行高架平台进入二层贵宾候车室或三层候车 室候车;出站客流在地面出站大厅出站后经地面步行进入轨道站厅或至东广场的公 交枢纽站、长途客运站换乘其它交通离站。4. 轨道交通衔接与地下空间开发4.1 地铁武汉站的功能定位根据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