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绪言 41.1、工程概况 41.2、拟建建筑物 42、勘察工作 52.1、勘察等级 52.2、勘察目的及要求 62.3、确定勘察工作量的依据 72.4、勘探工作量布置原则 82.5、勘探设备及方法 82.6、完成工作量 102.7、室内试验 10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13.1、地形地貌 113.2、地层时代及成因类型 113.3、地基土构成及岩性特征 113.4、地下水 173.5、地下水和地基土的腐蚀性 174、 地震效应 184.1、抗震设防烈度 184.2、建筑场地类别 184.3、地基土液化判别 184.4、地基土震陷 184.5、建筑抗震地段划分 195、场地土综合分析与评价 195.1、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原则及指标选用 195.2、室内土工试验及原位测试结果 205.3、天然地基土承载力评价 205.4、地基湿陷性评价 215.5、抗剪强度统计及评价 225.6、场地均匀性评价 225.7、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226、地基基础方案探讨 236.1建筑物天然地基及复合地基之探讨 236.2桩基方案 247、基坑支护及基坑降水 268、结论与建议 268.1、结论 268.2、建议 28附件附图拟建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01工程地质剖面图 02~18附表勘探点一览表 附表1地层统计表 附表2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 附表3各土层综合e-p曲线和地基变形计算表 附表4液化指数计算表 附表5其他原位测试报告土工试验检测报告1、绪言1.1、工程概况工程名称:太原市上马街棚户区改造Ⅰ期工程建设单位:山西华嘉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设计单位: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协作单位:太原市兴华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山西嘉盛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拟建太原市上马街棚户区改造Ⅰ期工程,其拟建场地位于太原市五一路的东侧,上马街的北侧,杏花南巷的南侧。
我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对其拟建场地进行了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一次性勘察),剪切波速和静力触探测试由太原市兴华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完成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规划设计图,对拟建建筑物的外轮廓线进行确定并将勘探点统一放到位拟建建筑物及勘探点位置详见拟建建筑物及勘探点平面位置图(附图01)本次勘察外业工作于2007年10月28日开始,于2007年11月12日结束;室内土工试验于11月15日结束;室内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制工作于2007年11月23日完成1.2、拟建建筑物本工程拟建3栋高层住宅楼均为地面以上32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约158337㎡上部结构采用剪力墙结构,基础形式拟采用筏板基础,1#楼轮廓尺寸为90.3m×21.8m,2#楼轮廓尺寸59.2m×25.0m,3#楼轮廓尺寸58.2m×25.0m,按筏基考虑,其基底压力标准值为550kPa,基础埋深自室外地面算起,基础埋深约8.3m拟建1#、2#楼北侧和1#、3#楼南侧设有裙房,均为2层地下室,框架结构,独立基础,柱网尺寸按8000mm×8000mm,自室外地面算起,基础埋深约8.3m,1#楼北侧为地上3层商业建筑,最大单柱荷载为5760kN,1#楼南侧为地上2层商业建筑,最大单柱荷载为4600kN,建筑物外形及尺寸、位置详见拟建建筑物及勘探点平面位置图(附图01)。
拟建建筑物工程性质一览表 表拟建建筑物名称室外地面标高基础埋深(m)基础类型轮廓尺寸荷载1#楼791.68.3片筏基础90.3m×21.8m550 kPa2#楼792.88.3片筏基础59.2m×25.0m550 kPa3#楼791.88.3片筏基础58.2m×25.0m550 kPa1#、2#楼北侧裙房792.88.3独立基础5760kN1#、3#楼南侧裙房791.88.3独立基础4600kN2、勘察工作 2.1、勘察等级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据根《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判定本次勘察的勘察等级为甲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拟建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判定拟建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综合确定本次岩土工程的勘察等级为甲级2.2、勘察目的及要求此次勘察为一次性详细勘察,此次勘察目的旨在详细查明拟建建筑地段的岩土工程条件,对影响场地和地基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作出评价,对建筑地基做出岩土工程分析和评价,对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不良地质作用和环境地质作用的防治、施工等提出结论和建议,具体如下: ① 查明建筑场地内对工程稳定性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并提出评价与防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的建议②查明建筑场地影响范围内各岩土层的成因、时代、类别、埋藏条件及分布特征,查明地层结构、均匀性及特殊岩土的性质,尤其应查明基础下软弱和坚硬地层的厚度及分布③采取岩土样品,通过室内测试和原位测试获得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强度指标,为工程设计、施工方法的确定提供岩土层参数④查明拟建场区地下水含水层分布、类型、埋藏条件、稳定水位、径流补给、排泄、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条件,并提供地下水位变化幅度⑤判断地下水或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⑥查明地基是否存在液化土层,查明各液化土层的深度和厚度,计算液化指数并划分地基的液化等级根据抗震条件划分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分析预测地震效应,划分对建筑有利、不利或危险地段,提供场地岩土地震震陷评价。
⑦查明地基土的湿陷类型并确定地基的湿陷等级,根据湿陷类型和地基的湿陷等级进行湿陷性场地分区⑧对建筑物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对地基岩土层的工程特性和地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⑨提出各岩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提供计算变形所需的计算参数,对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案提出意见,并提供相关的技术参数⑩论证采用天然地基的可行性,对持力层的选择、基础埋深等提出建议对复合地基或桩基的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提供桩的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和变形计算的有关参数2.3、确定勘察工作量的依据基于上述勘察的目的及要求,本次勘察工作量按详细勘察阶段工作要求布置,主要依据为:委托单位提供的建筑物平面布置图《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2.4、勘探工作量布置原则按照现行的国家有关规范、规程,本次勘察布置工作量的主要原则为:2.4.1、本次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量按甲级岩土工程详勘进行布置。
本次勘察工作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条,地基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结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GJG72-2004)及区域地质情况,勘察点应沿建筑物周边或柱列线布设,其间距宜为20-35m布置,勘探点布设兼顾裙楼2.4.2、勘探点控制建筑物轮廓为主,沿建筑物的外边线及角点布设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GJG72-2004)第条,勘察点深度应满足预计土层压缩层的计算深度,压缩层的深度按1-1.5倍基础宽度考虑,根据建筑物的特征及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