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及习题解答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385669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及习题解答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及习题解答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及习题解答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及习题解答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及习题解答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及习题解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及习题解答(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及习题解答完整版1、新生儿反射的种类有哪些?眨眼反射,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游 泳反射,莫罗反射,抓握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行走反射,巴宾斯基反 射。2、简述托马斯一切斯的气质三类型?托马斯和切斯依据婴儿对环境 适应的能力,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20、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 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3、皮亚杰认知发展 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感知运动阶段(02岁):获得了客体永存性”概念(2)前运算阶段(27岁):具有 自我中心性”的认知 特点(3)具体运算阶段

2、(711岁):克服了自我中心性工出现观点采 择”,获得思维上的 守恒性”(等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具有了抽 象性。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 关键期”问题:关键期指儿童在心理发展 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技能、能力的最佳时 期。关键期概念的提出对教育实践有着直接影响,引起了人们对早期教育 的重视。应当承认,儿童的某些心理机能的发展是有较佳的时期的,这表 现为某个时期的发展曲线陡然上升。5、艾里克森关于个体发展的八阶段理论是什么?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第二阶段,儿童早期(2岁4岁)。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这

3、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学前期(4岁7岁)。获得自主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学龄期(7 岁12岁)。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 青年期(12岁18岁)。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岁25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 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而避免 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成年晚期(50死亡)。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的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6、简述塞尔曼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模式? (1)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约36岁),儿童不能认识到自己

4、的观点与他人的不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对问题进行判断(2)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约 68岁), 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产生这种不同观点的原因(3)阶段2: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约 810岁),儿童能认识到即使面 临同样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已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据此预期他们的行为反应(4)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约1012岁),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能以一个客官的旁观者 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解释和反应(5)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约1215岁)7、简述发展心理学的聚合交叉研究设计:聚合交叉设计 是将纵向设计和横断设计综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设

5、计。它的基本设计思维 是在纵向设计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设计,这样取长补短,保留纵向设计和 横断设计的优点,克服其缺点,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 童心理发展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了解儿童随着年龄增长 而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8、横断设计与纵向设计各有哪些优缺点?优点:(1)横断:持续时间短,可以在相对短时间内了解到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并易于控制有关 因素。能够同时对几个群体进行调查测量,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 短。(2)纵向: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 变的规律。缺点:(1)横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年龄

6、和出生年代两因素不能区分,取样复杂。(2)纵向:由于要追踪被试,整个研究持续的 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加入许多新的无关变量,人力物力有时也花费 较大,被试流失严重,反复测量可能导致被试厌倦,有同层人效应,限制 新技术的使用。9、谈谈不同学派性别角色发展理论:(1)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两性间的发育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2)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以同性别家长的自居过程而学会性 别概念的;(3)社会学校理论认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通过观察学习和工 具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而获得的;(4)认知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并不 需要学习那么复杂的知识,它是受个体的自身成熟及认知发

7、展的一般规律 支配的10、试述心里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1)从相对短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是呈连续状态的,从相对长的时间跨度看,心 理的发展又是呈阶段性的。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 是具有阶段性的,应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起来。(2)在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 的特征称之为个体心理年龄特征。它与个体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系, 但不完全是由年龄决定的。在一定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 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的。(3)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特别是大的质变。也就意味着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 阶段,从

8、而形成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殊 的质,阶段与阶段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发展虽有阶段,但阶段与阶段 之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 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芬,而 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11、什么是同化和顺应?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同化: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 现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指主体通过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 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1)联系:在同化和顺应的关系方面,皮亚 杰认为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 互依存的。在

9、同一个认识过活动中常常包含着两个过程,只是在某些活动 中同化占支配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中顺应占支配地位。(2)区别:二者适应的方式和结果不同,同化是外部的信息进行调整和转换,纳入主体的过程。而顺应是指改变主体自身的结构去适应外界的信息。12、维果茨基发展观与皮亚杰发展观异同,以及两种理论对教学实践启示:(1)相同点:a、都强调主体的活动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b、都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不同点:a、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是生物适应的过程,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维 果茨基认为个体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制约,强调人的社会本性。 b、在发展的关键问题上,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儿童的独立探索活 动,成

10、人的直接教育是不重要的;维果茨基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环 境、教育的质量决定真智力发展的质量。c、在发展是否存在阶段性上,皮亚杰认为发展存在阶段性,维果茨基认为发展是连续的;d、在语言和思 维关系方面:皮亚杰人为思维决定语言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语言的发展 决定思维的发展(3)对教学实践启示: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启发我 们要重视社会文化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同时探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 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皮亚杰的理 论启发我们要对儿童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建构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儿 童所处的不同的思维阶段来设计教育训练活动。综合题13、根据弗洛伊德本我、自我、

11、超我的人格理论。试以一具体行为为例加以分析。(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 括各种生理需要。(2)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 中间层(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 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举例分析:(1)例如攻击性行为,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具有的死亡本能追求 生命的终止,从事各种暴力和破坏性活动,是攻击性冲动产生的根源。儿 童的攻击性行为受本我控制,遵循快乐原则。(2)儿童在5岁以后,攻击性行为开始减少。攻击性行为开始受到自我的影响,因为父母和老师不许 攻击性行为,攻击他人会受

12、到批评和惩罚。(3)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能够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这 时儿童开始受到超我的影响,并严格要求自己,减少攻击性行为,对同伴 及他人更宽容,但同时也会受到本我和自我的影响。14、依恋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对儿童社会交往造成什么影响?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模 式? ( 1)与以下因素有关:A、抚养质量一一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B、儿童的特点。依恋作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双向关系,必然受到孩子本 身特点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外在的体貌特征,身体的 健康情况,内在的气质特点;C、文化因素。依恋类型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 异,各种类型在人群中的比例也

13、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2)依恋对儿童的影响:A、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 关系的缩影。B、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大多数纵向设计发现,形成 非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出现内化或外化的情绪、行为问题的比率远远超过了 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C、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 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15、评述皮亚杰、科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理 论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1)皮亚杰:前道德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引起事件的原因只有很模糊的认识,他们的行为是感性化的,因 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行为还不具有道德特性;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

14、范,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 对错;自律期: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2)科尔伯格:前习俗水平: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 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 习俗水平: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个时期 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诸实践。后习俗 水平: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 界。(3)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A、要重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 行为的形成B、教学中要尊重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尊重儿童的主体性C、需要科学分析儿童道德行为的根源,科学引导D、要为儿童树立道德

15、榜样E、教学中要奖励良好行为,惩罚不良行为F、教学活动中要增强儿童的道德意识16、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发展:(1)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就其实质来看,元认知应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其内容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2)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促进小学生的元认知发展:1、建立学习常规指导:它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的要求;2、学习方法课程指导:包括学科教材特点的学习方法课程和一般学习策略的学习方法两种;3、主自学习指导:指的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学习指导。17、怎样培养

16、儿童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或称利他行为,是个体对别人或社会有益、有助的行为,也是符合社会公认的规范准则的行为,包括互助、分享、合作、友爱、慷慨、同情等行为。这些行为 的目的不是为了外来的奖赏或害怕惩罚,而是出自于自愿。亲社会行为是一定道德认识支配下的理智行为。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培养子女的亲社会行为,但应注意一下几点:(1)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进而理解别人在相同情境中可能产生的情感(2)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3本理论主要是 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 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