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接地技术交底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3366990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接地技术交底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综合接地技术交底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综合接地技术交底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综合接地技术交底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综合接地技术交底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接地技术交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接地技术交底(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建铁路XX 至 XX 高速铁路工程综合接地技术交底铁道第三勘察 XX 集团 XX二一六年十一月1.贯通地线敷设 X 围大 X 客专正线起点(怀安站外)改 DK44+903.05 至 CK185+525( 大 X 高铁变更设计终点,含大原客专接入引起CK179+600CK185+525 纳入大 X 高铁变更 X 围)。客专正线有天镇高速站、阳高南站及 XX 南站。大 X 高铁起点 DK44+903.05 处贯通地线与呼 X 客专怀安站内贯通地线 C 型压接;大 X 高铁终点 CK185+525 处贯通地线与 XX 客专贯通地线 C 型压接。(2)存车线走行线走行线正线双侧敷设贯通地线连接,一端

2、从 XX 南站引出,终点止于存车场进站信号机处。因与相邻客专工程工期存在不同步的可能性,要预留好贯通地线连接条件,接口处做好标记。2.综合接地设计根据(1)TB10180-2016铁路防雷及接地工程技术规 X;(2)铁运【2006】26 号铁路信号设备雷电及电磁兼容综合防护实施指导意见;(3)铁路综合接地系统图册:通号20169301;铁路车站信号设备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图册:通号20089201。(4)高速铁路设计规 X(TB1062-2014)第二十一章:综合接地。3.总体设计原则(1)为保证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大 X 客专采用综合接地系统。综合接地系统由贯通线、接地装置构成,接地装置应包

3、含接地体(极)、接地端子和接地线。(2)接触网支柱及距接触网带电体 5mX 围内的金属结构物和电器设备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3)距贯通地线 20mX 围以内的铁路建(构)筑物的接地装置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4)在大 X 客专正线两侧分别敷设 1 根截面 35mm贯通地线,结合土建工程同步实施,与土建工程相关的部分一并纳入土建工程。(5)不便与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的第三方设施(如路外公共建筑物、金属管线等)必须采取可靠的隔离或绝缘等措施。(6)在综合接地系统中,建筑物、构筑物及设备在贯通地线接入处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7)贯通地线应耐腐蚀并符合环保要求,环保性能应满足国家对土壤环境质量

4、要求的有关规定。(8)贯通地线的设置应便于设备就近接入和工程实施。(9)无砟轨道的纵向接地钢筋原则上按每 100m 与综合贯通地线单点“T”形连接。并应充分利用非预应力结构钢筋。(10)铁路线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其内部的非预应力结构钢筋必须接地;建筑物防雷接地可以用混凝土中的结构钢筋作为接地钢筋。桥梁、隧道综合接地系统所涉及到的接地板、接地钢筋和连接钢筋等应充分利用桥梁、隧道中的非预应力结构钢筋和锚杆,确保接地性能、降低工程造价。预应力钢筋不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11)桥梁、隧道、路基、站台等地段内结构物中用于接地的钢筋均可采用非预应力结构钢筋。兼有接地功能(含连接)的结构钢筋和专用接地钢筋

5、应满足:钢筋截面不应小于 120mm;(或直径不应小于14mm)。当单根据结构钢筋的截面不满足要求时,可将相邻的二根结构钢筋并联使用,也可采用局部更换为14 钢筋。(12)贯通地线的接连、横线连接线和“T”形分支引接采用铜质 C 形压接件进行连接。C 形压接压力不小于 12t,并且 C 形压接处应采取防腐措施。(13)贯通地线要求尽可能直,禁止形成环状;隧道、路堤、路堑、桥梁间的过渡段贯通地线应平顺连接。(14)桥墩、桩基础、承台、梁体内等采用于接地的钢筋间应采用搭接焊工艺的焊接要求:双边焊搭接长度不应小于 55mm;单边焊搭接长度不应小于 100mm;焊接厚度不应小于 4mm。钢筋间十字交叉

6、时采用直径 14mm 的“L”形钢筋进行焊接(焊接长度同前)。(15)对施工中外露的金地钢筋进行防腐处理,采用外裹素混个凝土的方式。(16)在工程允许的情况下,接地端子可根据设备、设施的接地需要确定预埋里程,以达到最佳的性能并方便工程实施及管理。(17)贯通地线的接续处应设地线接续标识。路基地段可标识在电缆槽盖板上,桥梁、隧道地段可标识在防护墙或隧道侧壁上,其他直埋地段应有接续标。(18)牵引供电系统的接地应符合下列会顶:1)贯通地线与完全横向连接线连接点、保护线或回流线的引下线与扼流变压器或空心线圈中性点连接点宜在同一位置。2)牵引变电所、开闭所、自耦变压器所和区分所均应单独设置接地装置,与

7、综合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应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3)牵引网中单独设置的防雷接地体(极)在贯通地线上的接入点与其他设备在贯通地线上的接入点间距不应小于 15m。4)桥上接触网支柱基础的钢构件应与桥梁接地钢筋连接。5)隧道、明洞内的接触网预埋件应与隧道、明洞接地钢筋连接。6)路基地段接触网支柱基础接地端子应与贯通线连接。3.综合接地系统技术要求(1)路基地段综合接地(具体参见 9301 通用图)路基地段贯通线和引接线、横向连接线的敷设要求如下:1)路堤、土质及软质岩路堑地段的贯通地线埋设于通信信号电缆槽下方,距基床底层顶面或电缆槽底面 300mm400mm 处。贯通线上方应覆盖不少于 100mm

8、厚填料后,方可进行正常的路基填筑和机械压实作业。2)石质路堑地段的贯通地线埋设于通信信号电缆槽底面下约200mm 的沟中,并回填细粒土进行防护。3)贯通地线纵向通过手孔时,应从手孔下约 20cm 通过,弯曲角度不得小于 120 度,特殊情况下经监理、设计等相关单位同意后可从电缆井外侧绕行。4)路基地段对应接触网支柱位置应设贯通地线的分支引接线,用于接触网支柱基础接地装置与贯通地线的电位连接。分支引接线应与贯通地线同材质、同截面。分支引接线的敷设与贯通地线相同,在边坡防护施工前将分支引接线埋设于边坡防护层下,并与灌注在电缆槽侧面的接地端子为尾端连接。分支引线以接触网支柱为间隔设置(约 50m),

9、每处留一根长度约为 6m 的分支引接线和一个接地端子,分支引接线与贯通地线同材质。5)长度超过 1000m 的路基地段,每隔 500m 左右将上、下行贯通地线连接一次;长度为 5001000m 的路基地段,将上、下行贯通地线连接一次。横向连接的接地线应与贯通地线同材质、同截面。横向连接线与贯通地线连接采用“T”型连接,利用双 C 型连接器压接。贯通地线横向连接线位置如与接触网支柱基础冲突,可在其中心里程前后 15mX围内调整。路基贯通地线横连位置如下表:序里程序里程序里程号号号1DK52+582DK112+155DK141+15840162DK69+442DK112+656DK141+8094

10、0643DK76+763DK118+057DK142+31074644DK78+603DK118+558DK142+89174645DK80+073DK120+159DK143+38219646DK83+503DK120+660DK144+80319537DK84+003DK121+161DK146+10419368DK84+503DK123+062DK147+50587399DK85+103DK123+963DK148+006943910DK85+603DK124+464DK148+507943911DK90+013DK124+965DK149+008943912DK90+513DK125+

11、866DK149+509923913DK91+014DK126+367DIK150+009203914DK91+514DK126+868DIK152+019270815DK92+014DK127+369DIK155+029255416DK92+834DK127+870DIK156+939205417DK95+754DK128+471DIK156+846955418DK96+694DK129+572DIK157+456805419DK98+394DK130+973DIK157+464805420DK99+764DK131+474DIK158+974805421DK102+94DK133+375D

12、K163+5468149822DK104+44DK133+876DK164+0759140023DK105+15DK134+377DK164+5620140024DK109+95DK134+878DK165+0501140025DK110+45DK135+379DK165+5502140026DK111+15DK137+5804034727DK111+65DK140+681404166)贯通地线的主要埋设工序和工艺原则要求:路基填筑并压实至高于贯通地线埋设深度约 60mm 高程的同时,预留出 60mm 深、宽度略大于贯通地线直径的“小槽”,以敷设贯通地线;先向“小槽”内回填40mm 粒径不大于 5mm 的土壤,敷设贯通地线,再次回填 40mm 粒径不大于 5mm 的土壤后,进行人工夯实;人工夯实后,必须在“小槽”上方覆盖不少于 100mm、粒径不大于 5mm 的土壤,才能进行正常的路基填筑和机械压实作业。7)路基金属构筑物接地路肩金属护栏需要接入综合接地系统。金属护栏基础内敷设一根热镀锌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物业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