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晨练模板36新人教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3337512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版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晨练模板36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整理版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晨练模板36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整理版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晨练模板36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整理版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晨练模板36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版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晨练模板36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根底知识三赏读名家名篇片段 泰山之恩 蔡家园 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自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慨:“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臭。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在我的

2、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假设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那么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

3、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衬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

4、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

5、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那么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 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

6、路,更找不到去路(本文略有删改)18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过2个字)(2分) (1) (2) 19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4分)20分析文中画线局部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21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7分) 【参考答案】18、1自大答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均可 2卑怯答自卑也可19、1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 2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答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也可 3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20、1通过排比、比照、夸张的使用

7、,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2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211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 2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 3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四.本周候课:小菜一碟【诗歌赏读】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诗鉴赏】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

8、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急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跃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欣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

9、、赞叹着。越看越快乐,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 别薛华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王勃诗鉴赏】这首送别诗的色彩、风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大相

10、径庭,其中原因,诗人此时的生活环境变了,思想感情也发生很大变化了,写出的诗也就迥然不同。诗人与薛华在绵州相逢,很快又分手。在一个清秋的夜晚,他送走薛华,作下了这首痛彻肺腑的诗篇。诗的首联“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以事写情,又以情生景。两句诗,描绘出人生的一幅凄惶场面,一对患难知音跋涉在漫长、曲折、险阻的山道上。他们相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但最后还是分别了,各自匆忙惶恐地去“问津。“穷路,借用的是阮籍穷途而哭的典故,含有“守死善道者,滞涸穷路的意思。这就促人联想,发人深思。阮籍之所以穷途而哭,是想假作醉酒躲避迫害,时常单独驾车信道而行,走到绝路就痛哭而返,以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汉李固之所以

11、“滞涸穷路,正因为他“守死善道,屡次上疏直陈外戚、宦官擅权的害处,后来被梁骥诬告,招致杀身之祸。在此,诗人以阮籍、李固自况,含蓄地指出:凡正直耿介之士,往往很难被当权者所容。这也说明了诗人与其挚友“多穷路的原因。下句中的“遑遑,不只是形容凄惶貌,或自嘲“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荣,还兼取宋玉九辩中“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的意义,借以表示自己象凤凰一样清高,而不愿象凡鸟一样随处栖登。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是分别承接首联中“穷路、“问津,进一步具体描写道路的险远,设想未来,抒发情怀的。所采有的手法是虚实相生,语义双关。诗人既为朋友颠沛流离于千里道上而感伤,又自伤其远在千里之外的异乡。眼

12、前道路崎岖漫长,展望未来满目悲凉,前程暗淡。这是诗人走上仕途三年来,对社会现实的真切的感受,从心底发出的深沉慨叹,说明了诗人当时内心失望情绪低落。生活是艰难的,但仍要坚持下去而且要努力使之变好,年轻的诗人虽然沮丧但没有完全绝望。因此诗的颈联写道:“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事业、建立功勋的志向与抱负,只能与船只一同在风浪中漂泊不定。正因为风华正茂的诗人,有追求,有希望,因此才对挫折、失败倍感痛苦。王勃春思赋序中写道:“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居巴蜀,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土禀圣代。.此仆所以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也。可见他的“悲是因为“怀功名而难以实现。这联诗所

13、表现的正是理想与现实矛盾,希望、失望交织的复杂心境。有志之士,不被赏识与重用,又不甘心自暴自弃,执意追求。就是他们“生涯共苦辛的主客观原因。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曾说过:“薛华与李白并称,而无一字可传,岂非有幸不幸也。薛华也是才志高远之人,也陷入同样的境遇,可见,怀才不遇并非偶然,也更说明志向的难以实现。尾联“不管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上句承诗题中的“别字,下句直抒惜别之情。从字面看,这联诗可以理解为王勃对朋友的抚慰,表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永远相忆。另一方面,“俱是梦中人包含有“命运之舟难测的意思,彼此都像在梦里由不得自己。诗人对朋友和自己的前程怀着无限忧虑,而对明天仍抱着美好的希望。这个结尾,是隽永深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