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习题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228560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习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社会心理学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2、F.H奥尔波特(F.H.Allport,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3、社会科学家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的心理学为基础。4、勒温(K.Lewin。1936)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P=(P,E)。其中e的含义是(个体所处的情景)5、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6、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系那个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

2、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的心理活动8、在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个体层面)的研究内容9、在社会心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10、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是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1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思辨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

3、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18、对一些反对社会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引导)19、社会心理学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骗痛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20、口头调查又称为(访谈调查)21、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22、关于访谈法就

4、是普通“聊天”的说法是不正确的23、研究者应严格按照访谈问卷的顺序及原有问题进行提问24、关于参与观察(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的说法是不正确的25、(系统性原则)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26、按照一定的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发方法叫(档案法)27、关于档案法(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的说法不正确28、(勒温)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29、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是(F.H.奥尔波特)30、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不存在所谓的“生态学效度”的问题)的说法是不正确的31、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5、)32、观察学习所包括的过程有(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33、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斯曼)34、关于社会交换论的此类说法(社会交换关系时建立在利益冲突的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是不正确的35、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系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斯曼社会交换论的(剥夺-满足命题)36、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37、(集体潜意识)不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38、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被那个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39

6、、“集体潜意识”理论是由(荣格)提出来的40、霍妮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41、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热河形成和发展的源泉42、早在公元328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43、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44、我国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机制45、关于再社会化的此类说法(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是正确的46、(观念)不是社会化的载体47、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48、“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49、(国家意识阶段)不是爱国意识的

7、发展阶段50、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51、企业家属于(功利型)角色52、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角色失败)53、作为教师,既要有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做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一时难以协调,这是(角色间冲突)54、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又是听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觉得自己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角色间冲突)5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镜我)56、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57、身份的特点不包括(系统性)58、詹姆斯(1

8、890)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自尊=成功/抱负)59、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61、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62、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称为(图式)63、(自我图式)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自有关自己的信息64、受(图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65、(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所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景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66、在

9、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67、(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68、(近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69、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70、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形成过程中(信息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71、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光环效应)72、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73、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

10、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74、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75、在有限的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76、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总体印象)77、(加法模式)是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78、在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平均模式)79、加权平均平均模式指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其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

11、,最后加以平均80、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模式被称为(中心品质模式)81、(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形象,即etiquette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82、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83、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

12、等,以期待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84、在印象管理中,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这种做法被称为(自我抬高)85、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被称为(归因)86、(行为归因)是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87、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外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88、在行为的内因和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情绪)是易变性因素。89、

13、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管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90、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是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出(较准确)的预测91、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发现,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控制点)92、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93、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被称为(外控者)94、(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

14、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95、(内控者)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96、海德(F.Heider,1958)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不变性)原则。97、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的。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98、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99、根据凯利三维理论,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就更可能作出内部原因的归因。100、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

15、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社会视角)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101、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102、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103、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警长等等,因而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104、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105、(社会动机)是人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106、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动机)107、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108、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向109、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亲合动机)110、亲合起源于(依恋)111、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青学越强烈,亲合倾向(越高)112、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