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十单元 经典原文10 人间词话十则 含答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0457301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十单元 经典原文10 人间词话十则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十单元 经典原文10 人间词话十则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十单元 经典原文10 人间词话十则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十单元 经典原文10 人间词话十则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十单元 经典原文10 人间词话十则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十单元 经典原文10 人间词话十则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十单元 经典原文10 人间词话十则 含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经典原文10_人间词话十则对应学生用书P85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云变化之际弃绝科举。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

2、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

3、,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因此,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人们认为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1927年6月,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留下了难解之谜。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22岁以前,王国维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为以后治文史、考据之学奠定了基础。1898年后,王国维来到上海,逐渐

4、开始接触康德、叔本华哲学,他们的思想对王国维此后的人生观、文学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王国维发现自己醉心研究的哲学无助于解决现实人生困惑时,这位集诗人、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了文学和史学,在诗词创作、文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06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问世,1908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始在国粹学报连载。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在诗人与现实的关系上,王国维主张“诗人对宇宙人

5、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显然透露出朴素的唯物因素和辩证法睿智。王国维根据其文艺观,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王国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王国维的见解可谓透彻、精辟。教材中节选的人间词话十则,重点是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容,也谈及了理想与写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的诸多规律性的问题,把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推向一个新高度。文中事例典型,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特别是关于人生追求三境界的论说,比喻贴切,佳句宛如浑

6、然天成般镶嵌其中,让人称绝。课文主要内容第一则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第二至六则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第二则从创作方法角度谈“造境”与“写境”。第三、四则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第五、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的角度谈“境界”第七至十则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第七则以形象化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把“境界说”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第八、九则把“境界说”与作家本身的内在修养结合起来,强调诗人应该有开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修身而成“大家”。第

7、十则把“境界说”与创作者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方法结合起来对应学生用书P87诵读人间词话第一至三则,完成以下各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格调)(2)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称绝)(3)有造境,有写境(营造,创造)(4)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有联系)(5)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染上)(6)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尔(完成)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的特点。(1)“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译文:“秋水荡漾,波澜起伏,白色的鸟儿悠然飘落。”这是“无我之境”的例子。句式:判断句,以“也”为判断标志。(2)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译文:也必定会与理想有联系啊。句式:介词

8、结构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亦必于理想邻故也”。(3)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译文:这在有才华的诗人那里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句式:判断句,“耳”,表示肯定的判断语气。3如何理解“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的内在含意?明确写境者,即以客观之笔写现实之境。譬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等。造境者,即以主观之笔写虚拟之境,譬如“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等。然而实境、虚境大多数诗作都难以分别。因为写实境中,诗人敏锐的笔触已经将

9、浓浓的情绪融入其中;而写虚境中,又是诗人基于对自然之境的观察揣摩后提炼出来的。4怎样理解文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明确有我之境,即意境中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绪,我在境故在,境是为我而设。无我之境,则是只有意境而无情绪,“我”已消弭在这茫茫天地之间,物我一体,有境而无我。无我之境在古诗中尤多,陶渊明及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都是个中高手。诵读人间词话第四至七则,完成以下各题。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人惟于静中得之(只有)(2)著一“弄”字(选用)(3)昨夜西风凋碧树(使凋谢)(4)蓦然回首(猛然,不经意地)(5)灯火阑珊处(将尽,衰落)(6)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说出)(7)然遽以此意解

10、释诸词(匆忙,草率)(众,各,这几首)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译文:“人消瘦了,衣带越来越宽松,我始终不曾懊悔,为了思念她,我宁可自己容颜憔悴。”这是第二种人生境界。句式:判断句,以“也”为判断标志。(2)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译文:恐怕不会被晏殊、欧阳修诸位先生允许。句式:被动句,以“为所”为被动标志。7请赏析“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段文字。明确“无我之境”是美的,“有我之境”更是美的。“闹”与“弄”二字都是作者的主观情绪,其二字透出“有我之境”之美。也因其二字使之成为千

11、古绝唱,因而,词作的“有我”意境美同样值得推崇。这是王国维在文学史上首次提出和肯定词作的“有我之境”美。8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三种境界”的理解。明确第一境界以“西风凋碧树”,比喻恶劣的形势。说明只有下定决心“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排除干扰,持之以恒,才会最终取得成功。第二境界以“衣带渐宽终不悔”,形象描述如何努力奋斗。说明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执着追求,永不言悔。第三境界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指出经过多次周折,反复磨炼,终于成功的欣喜。三个阶段,多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艺、人生等规律性问题。结构巧妙,见解独到,寓意深刻,行文流畅,比喻贴切,引人

12、遐想。诵读人间词话第八至十则,完成以下各题。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诗词皆然(这样)(2)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衡量)(3)入乎其内,故有生气(生活气息)(4)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以后)10翻译下列句子。(1)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译文:这是因为他所见的是真实的,所理解的是深刻的。(2)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译文:他的写景也一定使人的耳目清醒。(3)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译文:深入到生活中去,对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掌握丰富的素材,才能进行创作。要从生活中跳出来,进行冷静的分析思考,才能把握生活的本质。11第十则中王国维是怎样论述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的?明确

13、第十则把“境界说”与创作者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方法结合起来。首先指出诗人要“入乎其内”,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材料,逼真地描绘生活,作品才有生气;又需“出乎其外”,超越现实生活,从一定的高度观察分析生活,从而实现对审美对象的提炼和升华,写出深刻独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可见王国维注意到了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重视诗人的修养之途。12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依托“境界说”这一美学理论的指导原则,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哪些关系?明确(1)“自然”与“理想”的关系。诗有写实派与理想派之分。写实派是将客观事物真实地描写出来,理想派着重于虚构主观想象。因此大诗人所造的“境”,必合乎自然而又邻于理想。(2)“

14、有我”与“无我”的关系。“有我”是“以我观物”,给人以“宏壮”的美感;“无我”是“以物观物”,给人以“优美感”。二者难分高下,多为相融互见。(3)“入”与“出”的关系。文学也讲究在死吟苦学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地观察事物。要求作家“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对应学生用书P117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遽:立刻B然二者颇难分别 颇:很C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绝:称绝D众里寻他千百度 度:次解析:遽:匆忙,草率。答案:A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最为接近的一项是()A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B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C境非独谓景物也D入乎其内

15、,故有生气解析:C项,景物:古今同为风景事物。A项,树立,古义:完成;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B项,大家,古义:有声望的诗人、词人;今义:人称代词,指众人。D项,生气,古义:生活气息;今义: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答案:C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 D.解析:A项,“然”前一是代词,“这样”;后一是连词,“然而”。B项,“以”前一是介词,“因为”;后一是目的连词,“来”。C项,“于”前一是介词,“在”;后一是介词,“对”。D项,“诸”都是形容词,“各、众”。答案:D4下列句子从句式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故一优美,一宏壮也B此子书之一变也C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D“采菊东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