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与鲁迅作品中人物姓名的象征意义与写作手法对比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0355475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契诃夫与鲁迅作品中人物姓名的象征意义与写作手法对比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契诃夫与鲁迅作品中人物姓名的象征意义与写作手法对比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契诃夫与鲁迅作品中人物姓名的象征意义与写作手法对比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契诃夫与鲁迅作品中人物姓名的象征意义与写作手法对比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契诃夫与鲁迅作品中人物姓名的象征意义与写作手法对比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契诃夫与鲁迅作品中人物姓名的象征意义与写作手法对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契诃夫与鲁迅作品中人物姓名的象征意义与写作手法对比(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契诃夫与鲁迅作品中人物姓名的象征意义与写作手法对比契诃夫与鲁迅作品中人物姓名的象征意义与写作手法对比摘要:人的命名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契诃夫与鲁迅同为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巨匠,在文学创作方面都展现了很高的造诣,其文学作品更是家喻户晓。在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截取及其平凡的生活片段,凭借独具特色的艺术写作手法对人物进行真实的描述,深刻揭示当时的社会现实,透视各种社会现象。关键词:姓名;象征;性格;比较;写作手法0. 引言 人皆有名,姓名的第一意义即在于符号性。符号是常用的一种传达信息的基元, 姓名符号用以表示和象征特定的人名持有者, 便于在社会生活中的识别与交际。“名, 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

2、冥也。冥不相见改以口自名。”(摘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这句话的意思是:“名”是由看不见的“命”和看得见、喊得出并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字符号所组成。 “命”是属于无形、无音但具有一定灵性的阴性物质。也就是现代西方科学家正在探索的所谓“暗物质”之类的东西。 “名”是有形、有音、有义的符号,属阳性物质。由这两种阴阳物质所组成上的“名”代表着人和事物的“命”并不只是简单的一个代号。”远古时代, 日落天黑, 人们互不见面, 只好用口招呼。大约自古以来,人与人的交际都必须有称呼语, 绝不能只叫一个“ 喂” 字。于是问者叫被问者的称谓, 被问者要回答自己的称谓, 这个称谓就是自命的“ 名” 。只要在社会上生存,

3、 每个人首先都必须有自己的区别性符号, 否则, “ 冥不相见” 时, 一人呼众人应, 那岂不乱了套?人名符号的象征和识别作用于是由此而生。 人的命名, 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契诃夫与鲁迅同为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巨匠,在文学创作方面都展现了很高的造诣,其文学作品更是家喻户晓。在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截取及其平凡的生活片段,凭借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对人物进行真实的描述,深刻揭示当时的社会现实,透视各种社会现象。近来,国内外文学界点评契诃夫与鲁迅作品的文学刊物层出不穷,特别是在批判现实主义方面,评论家们经常将两者联系到一起,因为不论是在创作意图、题材风格方面,还是在个人的生活经历方面,他们都有很多相似之

4、处。但是对人物一些细节问题上,却少有人问津。作品中一些典型人物的姓名,及其所含寓意其实就是一种象征主义的完美体现。1中俄姓名的历史溯源及象征意义第一章 发家致富的心愿的。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对象人名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包含了特定社会、特定文化的制约因素。俄罗斯人与中国人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民族文化。这种差异也必然反映在俄汉人名之中。同时, 名字作为一定的社会记号发生功能, 可以指明持有者的出身、家世、社会地位和许多其它品格。人名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虽然看似对立, 但只是反映着自我定性这个概念的双重性, 在自我认定性中社会特性与个体特性是紧密交织的。

5、 1.1 中俄姓名的历史溯源在中国有这么多的姓氏, 其来源和变迁也是千奇百怪的。上古时, 姓与氏是分开的, 当时的姓表示的是族号, 汉族人名称谓系统中首先出现的是姓。在原始社会早期出现的民族名, 即是“ 姓”的前身。氏表示姓的分支母系氏族由于子孙的不断繁衍, 一个大族分成若干个支, 散居各地这些分散出来的每一个小支, 各自选用一个记号作标志, 以此区别于大族, 这就是氏,姓名的起源由此产生。 “ 名, 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 冥不相见改以口自名。”(摘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远古时代,日落天黑,人们互不见面,只好用口招呼。大约自古以来,人与人的交际都必须有称呼语, 绝不能只叫一个“ 喂”

6、 字。于是问者叫被问者的称谓, 被问者要回答自己的称谓, 这个称谓就是自命的“ 名”。“在俄罗斯人名由三部分组成,其排列顺序为名、父称、姓。俄罗斯人称谓系统由产生到最后完全确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直到18世纪半叶, 父称才具有了今天的含义。俄罗斯人名称谓系统中最后出现的是姓, 据考证产生于19世纪,事实也可能更早些。王公贵族为了使自己的子女继承自己的财产而首先拥有了姓名, 而后是神职人员、商人、平民百姓先后取得姓。俄罗斯人取名很有意思。举几个例子:1.按孩子的排行并以数字构成名字, , , 2. 根据婴儿头发、皮肤的颜色取名 , ,等 3.可以根据孩子出生的时间、季节命名,典型的就是 ,

7、,.” (摘自龚志伟富有民族特色的俄罗斯姓名) 1.2 中俄姓名的象征意义 象征, 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 它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事物和意义, 诱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从而表达一种耐人寻味的思想感情。象征是一种艺术形式, 同时也满足我们超越现实界限的愿望。象征也是作家塑造人物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塑造人物有多种方法, 最简单的一种是给人物命名, 在契诃夫与鲁迅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的名字都可以使人物变得生动活泼。有的给人物起绰号, 有的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命名, 有的根据人物外貌或生理特点等命名, 对人物的特殊命名在中俄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在契诃夫与鲁迅的小说中这种象征主义被大量运用 ,但看

8、似简单, 其实这是一种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全面透视。 俄罗斯人在起名的问题上很富有本民族特色。早些时候, 俄罗斯人给孩子起名习惯是按其排行 、肤色、发色、长象特征、性格及出生的季节命名。例如: , ,等。在文学作品中在对人物姓名的赋予上象征主义的体现尤为强烈,例如,在套中人中主人公的名字的俄文释义就有“混蛋”,“不通人情”的意思。又如鲁迅作品里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捋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摘自鲁迅孔乙己) 其人物形象完全与其温文尔雅的名字不符,这是彻头彻尾的批判,更是

9、对当时旧社会那些守旧势力以革命为幌子欺压人民的愤慨。药作为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文章,是写于1919年4月的时代背景下,鲁迅先生在其中用夏瑜表达了对革命者秋瑾深深的敬意,寄托了自己对革命失败的哀思。同时通过华老栓、华大妈、红眼睛阿义、驼背五少爷、康大叔等人深刻批评了人民大众的麻木和愚昧。可见,鲁迅想借此讽刺当时的社会。他们的名字看似普通,但却蕴意深刻。1 .3姓名在中俄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对人物姓名特殊涵义的赋予在中俄文学作品中十分多见,例如,在鲁迅的孔乙己中主人公孔乙己的名字就是一种对旧封建,旧礼教,八股取士的强力讽刺。“孔”、“乙”、“己”三个字,字字刻着封建旧社会毒害人民的铁证如山,字字

10、道破中国有识之士对旧礼教的强力批判,虽然身为“孔”家传人,但还是被“自家人”所抛弃。在鲁迅的小说中, 他以那些生活在最普通的中国乡镇中的最平凡的人们作为描写对象, 以对他们的生活和命运进行描写, 发掘中国社会生活尤其是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最深刻的那些悲剧。在政治上,人格上,阿Q 是一个受迫害、受摧残的典型。他连姓都没有,当他仿佛记得自己姓“赵”并和“赵太爷”是本家时,却受到赵太爷的训斥,并挨了一个“嘴巴”。他向吴妈求爱,被视为“调戏”妇女,“犯上作乱”,有损赵家的尊严,结果被迫送去香烛赔罪,人格上受尽凌辱。以及他笔下的祥林嫂、七斤,还有那些“地主老爷们”,虽然姓名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同时又是对封建旧

11、礼教的具体批判。在俄国契诃夫小说中的别里科夫,等人物,和鲁迅笔下的阿Q、样林嫂、等等人物形象一样, 既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同时又有极大的挑战性。但重要的一点是,契诃夫与鲁迅都是在精心刻画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各有鲜明个性的“ 小人物”,并力图挖掘出社会生活尤其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悲剧性。例如在变色龙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俄语中,这个词的本意是“疯癫的”俄语原意是猪的哼哼声,咕噜声。用来作姓,有贬意和讽刺的意味。)及契诃夫赋予他的新名字“变色龙”。“变色龙”的使用可以说是作者独具匠心,运用象征手法使作品更寓意深刻, 也使读者有端倪可察, 更为读者提供了充分的思索、领悟的机会,达到使世人觉醒的目的,

12、也使小说更具多层意义。契诃夫通过塑造别里科夫这个旧制度的卫道者、新事物的反对者的典型形象,目的在于对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年代进行鞭挞,激发人们起来改变这个令人窒息的社会。变色龙永远吸引着读者, 对它的探讨, 也经久不衰。2. 契诃夫与鲁迅文学作品之比较2.1 文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契诃夫与鲁迅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作家, 虽然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 但却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 拥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 然而, 他们的小说创作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甚至人称鲁迅为“ 中国的契诃夫” 。他们小说之相似, 首先, 在题材上都表现出对于现实主义精神的共鸣。其次,他们的创作风格极为相似,都是通过小人物的悲惨

13、命运来衬托出社会大背景,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来使人们觉醒,可以说契诃夫与鲁迅都通过手中的笔来达到改变社会为目的。中国现代小说因狂人日记的问世而宣告了它的诞生,这种文学现象决不是偶然地发生的, 它是时代与文学两种发展的结果。鲁迅文学作品创作的时间正值“五四”爱国运动,封建思潮依旧在人们的脑海里坚守最后的碉堡,为了割除封建文化的祸根,鲁迅的写作手法开始转向用“平凡的人生”来反映这个社会的弊端,并用新的思想来感化人们,以达到文化救国的目的。当然, 对于 “ 平凡的人生” 这一特点, 虽然说是整个中国现代小说的, 但鲁迅个人的特色更在于, 他不仅是“ 写平凡的人生故事” , 他特别注重表现的是人们精神生

14、活的悲剧性和让人“ 习以为常”的精神病态。而契诃夫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变色龙写于1884年, 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在此三年前, 民意党人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三世上台后残酷镇压命, 强化警察的反动统治, 依靠武力建立了地方自治局长官制,民众对沙皇手下的这些鹰犬无比痛恨,对弥漫在俄国各地的庸俗无聊的小市民习气, 也十分憎恶,小说截取了市镇上一个富有戏剧性的街头小场景, 通过对狗咬伤人这个小小案件的处理, 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见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2.2 契诃夫与鲁迅写作手法的分析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

15、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鲁迅的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鲁迅杂文的抒情,有时并不借助于比喻、排比等手法,他只是按照事物的真象加以白描,在朴素无华的文辞中,寄托着一种真切的感情。鲁迅的杂文,形式丰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独创,给予读者以隽永的艺术享受。这除了思想内容的先进、深刻,有助于他在艺术上的发现以外,还因为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有一座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此外,他在写作过程中的认真构思和锤炼,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而契诃夫的写作手法主要表现在夸张和讽刺两个方面。在夸张方面。一是夸张人物形象,像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二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别里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