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 (3)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9825330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相和》教学设计 (3)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 (3)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 (3)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 (3)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 (3)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将相和》教学设计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相和》教学设计 (3)(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将相和第二课时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语文学段: 高年级年级六年级相关领域教材书名: 语文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9 年 6月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杨海芹怀柔三小15910370915实施者杨海芹怀柔三小15910370915课件制作者杨海芹怀柔三小15910370915其他参与者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将相和是北京市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第8单元的首

2、篇课文。本单元教材具有以写人为主,文章篇幅虽长,但由于巧妙地运用了过渡句,使得整篇文章的脉络清晰。本课对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是一篇典型的文章,在课堂中,合理安排 “理解”训练和“表达”训练相结合,充分利用课文生成的情境让学生说话、写话,培养学生言语组织和言语表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准确、全面、有根有据的评价人物。学生情况:这是一篇故事较强的文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情节很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改变了以“理解”为重点的语文训练,加强学生的表达训练,即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抓住本课的重点评价人物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找出评价的依据,然后将言语评价进行正确的组织,连贯地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

3、生的阅读能力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1.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2.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加强学生的表达训练,即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技术准备:PPT课件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物言行,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廉颇勇于改过的崇高品质,以及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2.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揣摩课文语言,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写作方法。3.学习准确、全面、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教学重点:1抓住重点词句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把握人物

4、形象,并准确、全面地评价人物。教学难点: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并准确、全面地评价人物。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复习导入,明确目标细读文本,感悟形象自主实践,评价人物回归整体,提升内涵教学过程(文字描述)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向我们介绍了两个人,那么这节课你们最想了解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2.快速浏览课文,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了“将”“相”不和?随学生的汇报,出示16小节相关语句。指名读这段话,感悟廉颇的自高、自大、妒忌,明确将相不和的原因。3.廉颇认为,蔺相如被封为上卿靠的就是一张嘴,同

5、学们,你们同意吗?那他凭的是什么呢?就让我们深入地去了解三个小故事。【设计意图:通过板书,引导学生整体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深入理解课题,引起阅读期待,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体会廉颇、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一个人,课文是怎样表现的?】二、细读文本,感悟人物形象【设计意图:本环节,关注学生言语表达,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品质。】(一) 出示阅读提示,自主阅读。阅读思考: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内容做好批注,体会蔺相如、廉颇各是怎样的一个人。【设计意图: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因此,教学中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为学生出示学习提示,并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利于学生理清文路,捕捉信息。】(二)集体交流反馈预设:1.

6、交流“完璧归赵”,感受蔺相如特点。(1) 学生汇报,随机出示:“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拿15座城来换,我就把宝玉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15座城,我一定把宝玉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抓住“一定”体会蔺相如当时的态度非常坚决、坚定、很有自信)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15座城,所以把宝玉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A 通过“撞碎”你看出了什么?(勇敢)(板书:撞)B 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机智)C “理直气壮”这个词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他说话很有气势、是胸有成竹的)D 指导朗读,读出

7、他的机智、大无畏。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宝玉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15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A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B 指导朗读。(2) 品读描写秦王的语句,感悟蔺相如的品质。 出示描写秦王的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秦王前后态度的变化,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3) 师生配乐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设计意图:由教师引领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调整为让学生

8、自读、自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孩子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以此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从而体会人物心理,感受人物性格特征。另一方面,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抓住秦王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从而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2.交流“渑池之会”,进一步感受蔺相如的特点。(1)学生汇报,教师随机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体会“拼”(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板书:拼)(2)引入史记原文,教师范读,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3)学生自主解读史记,领悟文字的内涵。(4)师语言渲染:当时,蔺相如怒发冲冠,离秦王只有五步远,他要用自己颈项里的血血溅秦王。古人认为

9、,颈血溅身是非常不吉利的,这时秦王左右的侍从拔刀相助,而蔺相如两眼瞪得如铜铃般大小。大喝一声,谁敢上前。使得他们被迫后退,最后秦王不得不为赵王击缶。指名读史记原文,再现当时情景。(5)师生分角色读原文,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设计意图:充分挖掘课内资源,借助史记原文,以文释情,加大了对史记原文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言语表达的不同形式。】(6)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维护了赵国和赵王的尊严,赵王封他做上卿,这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不服气了,由此引发了廉颇的不满。3.交流“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1)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出示17小节,描写蔺相如语言的语句

10、,体会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的品质。(2)朗读比较蔺相如、廉颇语言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特点。预设:廉颇是把个人的利益放在心里,而蔺相如是把国家的安危放在首位。各自对对方的态度不一样,一个是轻视对方,一个却是非常的重视对方。(3)创设情景,感受廉颇负荆请罪时的情景,体会廉颇的人物形象。(音乐)师动情描述,学生想象:廉颇脱下了他百战沙场的战袍,这一脱,也脱下了一个大将军的赫赫威严,他背上了长满利刺的荆条,这一背,也背上了对蔺相如的愧疚之情,他穿过大街,走过小巷,在众目睽睽之下跪到了蔺相如跟前。(4)发散思维:学生思考,廉颇会说些什么呢?(板书:跪)【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文生成的情境让学生说话,发散学

11、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三、自主实践,正确评价人物。通过前面的交流讨论,我们对廉颇、蔺相如有了更深的认识,此时你心中的廉颇、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你任选一个人物做评价。1.学生独立、自主写出对其中一个人的评价。【保障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对人物的评价。】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成果、交流。3. 总结梳理,明确方法。【调整后增加了此环节,使学生更明白了,在评价人物时,应先亮明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事例说明的语言,应该来自于文本,抓住重点,进行概括总结。】4运用方法,进行修改,提高评价人物的能力。【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体现了过程与方法,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理念。同

12、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培养学生在评价中言语组织和言语表达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准确、全面、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的方法。】四、回归整体,提升故事内涵。1.大家再读课题将相和,此刻你觉得“和”还仅仅是“和好”的意思吗?还有什么意思?(投影出示“和” 1.和好 2.和谐、和睦 3.平和、缓和)2.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侵犯赵国。这就是将相和、国兴旺的道理。【设计意图:回归整体,回扣课题,提升故事的意义。】五、板书设计将 相 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撞 渑池会见 拼 廉 颇 负荆请罪 跪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1、

13、学生能否抓重点词、句、段,体会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2、学生对人物的评价:(1)能否做到观点明确。(2)能否做到理由充分。(3)能否结合课文内容、准确、全面评价人物。3、学生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评价量规指标内容等级自评互评师评总评人 物 的评 价观点鲜明,理由充分,条理清楚,语句表达通顺。优观点较鲜明,理由较充分,条理较清楚,语句表达较通顺。良观点不鲜明,理由不充分,条理不清楚,语句表达不通顺。中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1以训练为主线,突出运用语言训练。本节课以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训练为重点,突出运用语言训练。在“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中,引导学

14、生联系上下文,全面地认识人物。在评价人物中,学生自主实践,写出对人物有理有据的评价,体现了过程与方法。2合理利用课内外资源,提高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点评指导,关注学生的言语组织与表达能力培养,使学生对人物有更趋合理的认识,并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另外,充分挖掘课内外资源,借助史记原文,教师语言渲染,学生读中感悟,以文释情,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学的喜爱。 课后反思: 将相和是小学阶段难见的长篇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在分析课文及学情的基础上,本节课我制定两方面教学重点:其一,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品质,关注学生言语表达。其二,自主地实践,正确评价人物,并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一堂课下来,我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一、体现长文短教,合理安排课堂结构。课始,我引领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启发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和课题进行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进行梳理,抓住学生提出的带有共性的、且很有价值的问题“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由不和到和?他们各是怎样的人?”以疑促思,让学生在急于探究问题答案的情境中走进文本,直接切入到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在朗读中理清将、相矛盾的焦点,“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到廉颇头上的?”,这样自然导入到了三个故事的学习,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习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在3个小故事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