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79796364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8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月24日哈尔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十一五”规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本规划纲要是依据中共哈尔滨市委关于制定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第一篇 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第一章 发展基础“十五”时期是哈尔滨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全

2、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坚持“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的工作主题,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提高,取得了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应对松花江水污染危机的胜利,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2342美元,各项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面完成。专栏哈尔滨市“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序号指 标单位“十五”计划目标200

3、5年实际完成“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7501830.413.02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221299.97.33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634646.016.24#工业增加值亿元524490.915.75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895884.512.96人均生产总值美元2075234212.57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亿元130165.514.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869812.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51063920.3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750788.111.611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3.363.6612.512海关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9.527.117.51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84701006512.31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3400400610.115城镇登记失业率%43.5-16城市化率%4949-17人口年末达到数万人1020971.6-18人口自然增长率84.8-19城市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平方米1111.51-20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2222.1-21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1818.1-22森林覆盖率%4444-23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66.4-第二章 发展环境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本、资源、技术,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俄两国

5、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推动与俄罗斯经贸科技合作的战略升级。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发展“消费主导型经济”的政策取向,有利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国家实施松花江流域治理,有利于消除松花江重大污染对我市的后续影响,改善生态环境。省委、省政府支持我市“加快发展、当好龙头”,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有利于我市强化区域中心地位和集聚辐射功能。国家开发银行政府信用贷款额度支持,有利于我市拓宽技术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源头。承办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

6、生冬季运动会,有利于我市通过“赛事牵动”增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从自身条件看,我市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局良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对外开放扩大,发展环境改善,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城市空间得到调整优化,载体功能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上下快发展、大发展的信心强、劲头足,形成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是:体制性、机制性矛盾还比较突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7、,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偏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传统产业比重大,主导产业集聚度低,经济外向度不高;城乡二元结构显著,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三农”问题较为突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下岗失业人员较多,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松花江水污染的多方面影响。“十一五”是我市加快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发展和转型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趋利避害,攻坚破难,奋力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第三章 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哈尔滨市国民经

8、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合以文化为领航、科技为先导、教育为基础、人才为根本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取向,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社会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强化资源节约,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国家重要的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医药工业和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基地,东北亚重要的经贸中心和世界冰雪旅游名城,使

9、哈尔滨成为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第四章 发展原则遵循上述指导思想,在发展部署、政策和措施上,坚持以下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在更加注重和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紧紧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加快发展的能力。必须加

10、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文化立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都市圈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县域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

11、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第五章 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是: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增长方式加速转变,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城市民生、城市文化、城市现代化交通“三大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更趋优化,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宜

12、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不断提升。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强化,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和防灾减灾能力增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成效。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0年达到3225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任务,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40:49,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

13、人员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都市圈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化率提高到55%。县域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生产力布局更趋合理。城乡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健全。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12年教育,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累计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50万人,城镇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万

14、人,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0.4万人,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6万人。城乡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成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全市总人口控制在1031万人。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70万公顷以上。环境保护投入占GDP的比重大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5%,森林覆盖率达到45%,松花江污染综合整治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提高,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税、投资体制等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4亿美元,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专栏2“十一五”期间主要发展指标序号指 标计量单位2005年2010年“十一五”年均增长(%)指标属性1生产总值(2005年价格)亿元1830.4322512预期性2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16.4:35.3:48.311:40:49-预期性3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价格)美元2342400011预期性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639158020预期性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9813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