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届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专题测评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947188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X届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专题测评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XXXX届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专题测评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XXXX届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专题测评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XXXX届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专题测评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XXXX届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专题测评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XX届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专题测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届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专题测评(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专题测评1.专题预测:基因突变的概念及对生物个体性状的影响常在选择题中出现,而突变和基因重组与育种的试题往往通过新背景材料展现;尽管进化部分在高考中出现较少,但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基因频率的计算仍不可忽视。2、试题专题测评 (七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时间45 分钟班级 _姓名 _一、选择题( 每小题4 分,共60分)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描述,正确的是A 基因上碱基对的改变不一定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B只有有性生殖的生物才会发生基因突变C突变的基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D基因突变破坏了长期进化形成的协调关系,故大多是有害的2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G)的N 位置上带有乙基而成

2、为7 乙基鸟嘌呤,这种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 )配对,从而使DNA序列中GC 转换成 A T。育种专家为获得更多的变异水稻亲本类型,常先将水稻种子用EMS溶液浸泡,再在大田种植, 通常可获得株高、穗形、叶色等性状变异的多种植株。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EMS 属于诱发基因突变的化学因素,其作用时期是细胞分裂的间期B经过 EMS 处理后得到的变异植株自交后获得两种表现型,说明EMS 诱发隐性个体中的一个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C经过 EMS 处理后往往获得多种变异类型,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D根据 EMS 的作用原理可以推测,EMS 不仅会使水稻发生基因突变,

3、还可能发生染色体缺失3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有()姐妹染色单体间相同片段的交换导致基因重组基因型为Aa 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人的干扰素基因导入羊的受精卵,与其染色体整合后导致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根本原材料A 零项 B 一项 C 两项 D 三项4下列对右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甲是交叉互换,图乙是染色体易位B前者发生于同源染色体之间,后者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C前者只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后者只发生在真核细胞中D前者和后者都对生物本身产生不利的影响5基因型为AaBb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某种动物,可以产生右图中各种基因型的子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4、()A 在动物的卵巢和睾丸中能同时找到AaBb 、 AB 、 Ab 、 aB 和 ab 五种基因型的细胞B经过程产生的性状一定能传递给子代C导致过程的根本原因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D与过程、相比,过程特有的现象是可以产生新基因6有科学家尝试在实验室里“将狗的卵细胞发育成囊胚”,若能实现则下列预测中不可能的是()A 该囊胚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不能生育后代B若使囊胚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的将是一个纯合的二倍体C该囊胚发育成的小狗表现为雌性,可产生含X 染色体的配子D若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发育成的个体患遗传病的概率将大大增加7假设 A 、b 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

5、由组合的。现有个品种,为培育优良品种AAbb ,可采用的方法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ABB、 aabb 两A 通过过程可提高A 和b 的基因频率B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和可以定向改造生物性状,使玉米产生新的基因(抗虫基因)D若经过过程基因C 与玉米细胞内一条染色体相整合,则后代抗虫个体所占比例为1/282010 年 5 月 20 日据每日邮报报道,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 Craig Venter )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世界首个人造生命细胞。克雷格文特尔将一种称为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的微生物的DNA进行重塑,并将新的DNA片段 “粘 ”在一起,植入另一种细菌中。

6、新的生命由此诞生,这种新生的微生物能够生长、繁殖,并产生一代又一代的人造生命。植入的DNA片段包含约850 个基因,而人类的DNA图谱上共有约20000个基因。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人类可以应用 “人造儿”技术建立微生物制造厂,制造出微生物药剂、微生物燃料及能够分解污染物的微生物 “清洁工”B此项技术的实现说明现在人类的能力已经拓展到完全可以“操纵 ”自然界的程度了C此项技术的成功说明新的生命体可以在实验室里“被创造 ”,而不是一定要通过“进化 ”来完成。D人造的有机体如果扩散到自然界,引发生物基因变化,有可能造成环境灾难,还有可能被用来制造生物武器9有关低温诱导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加

7、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的诱导的原理相似B用卡诺氏溶液浸泡根尖的目的是固定细胞的形态C多倍体形成过程中细胞具有完整细胞周期D显微镜下只有少数细胞为四倍体10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多倍体育种都可培育出作物新品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的杂种植物可按照人们的意愿表现出两亲本的优良性状B人工诱导多倍体形成和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多倍体的原理相同C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的杂种植物一般是不育的D多倍体和二倍体植株体细胞杂交形成的杂种植株,不需经过地理隔离即可产生新物种11下列对于生物进化原因解释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生物的器官用进废退,

8、后天获得性状可以遗传生物为了适应变化了环境而定向变异生物进化是突变与基因重组、选择、 隔离等综合作用,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结果同种物种的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环境,可以发生不同的变化来适应各自的环境A B C D 12在某岛屿上相互隔绝的甲、乙两个水潭中,都生活着小型淡水鱼 虹鳉。研究发现,甲中的虹鳉(天敌是狗鱼,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比乙中的虹鳉(天敌是花鳉,以幼小的虹鳉为食) 常常早熟,即在体重较低时就能繁殖后代。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 两个虹鳉种群中都有成熟早或晚的变异类型,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B多年后甲中早熟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C甲、乙中的两个虹鳉种群一定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若将甲中虹鳉

9、和乙中花鳉转移到一个新水潭中共同饲养,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平均体重将会增加13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人体内的病菌抗性大增,右图是某细菌的进化过程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人体中的所有某细菌原种构成一个群落B若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可能来自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抗生素使细菌发生了定向变异D过程使细菌原种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14金鱼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 、 a)控制,其中 a 基因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 aa、 X aX a、X aY 等均为纯合子)。现取一对金鱼杂交,F1 代金鱼共67 只,其中雄金鱼 21 只,则 F1 代金鱼自由交配所得F2 代成活

10、个体中, a 基因频率为()A 1/8 B 1/6C 1/11 D 1/1415右表是种群 A 、C 的规模、等位基因1( T/t)和 2( W/w )频率的数据,表中为各自隐性基因的频率。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年份种群 A种群 B规模t( %)w( %) 规模t( %)w( % )190046000511000511920450005.51850711940480007185090.819604400081800120.619804200061600100.82000400051550111A 种群 C 中等位基因1 的杂合子逐渐增多B种群 A 和种群 C 不能再进行基因交流C种群C 的基

11、因库比种群A 的小D种群C 的种群规模与T/t的频率变化关系密切二、非选择题(共40 分)16( 10 分) 2008 年 9 月 25 号,随神舟七号航天飞船飞入太空的还有小麦种子,科学家将这些遨游太空后的种子播种后长出的众多秧苗中,只有其中1 株出现与众不同的特性。在此后几年的种植培养过程中,这株小麦的后代发生了变异,有早熟型、长粒型、高粗秆大穗型、小粒型、大粒型等十多个品种等。( 1)实验结果表明该变异最有可能是,属于。( 2)通过太空搭载获得新的小麦品种,这种育种方法是。与之相比, 传统杂交育种的时间较长,其依据的原理是。( 3)众多秧苗中,只有其中1 株出现与众不同的特性,而其后代发生变异形成了十多个品种,说明突变具有的特点。( 4)小麦矮杆是一种优良性状。某纯种高秆小麦种子经太空搭载后仍表现为高秆,但其自交后代中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矮秆植株。请简述该矮秆植株形成的过程。( 5)已知小麦的穗形受两对等位基因(Sd1122和 sd 、 Sd和 sd )共同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并表现为基因互作的累加效应,即:基因型为 Sd1_Sd2_的植株表现为大穗, 基因型为 sd1 1 212 21122sd Sd _、Sd _sd sd 的植株均表现为中穗,而基因型为sd sd sd sd 的植株则表现为小穗。某小穗小麦种子经诱变处理后,表现为大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